不被認同又如何!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你,才是你必須擁有的人生態度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被批評的時候,別再輕易投降。也不要處處看人臉色,四處架雷達觀察風吹草動。

批評是不可避免的,不需要認為自己是惹人厭的。

試煉可以使人更堅強,就如同人在愛裡受過許多傷之後,更懂得如何成熟地去愛。經歷多次的批評以及與批評相抗衡的經驗,你會變得更堅強。被批評時,不妨把它想成一次機會,並練習防護好自己。

或許一開始你就遇上了難以應付的難題而備感挫折,但久而久之你會變得更堅強,成為一個面對問題時更能泰然處之的人。

 

防範他人批評時,平常就得好好鍛鍊自己。

這就跟持之以恆的運動鍛鍊一樣,大力士海克力斯的體格絕不是一天練就而成的,對付惡言惡語的堅強心志也絕非一蹴可幾。要做到自我尊重,就得像平常運動一樣持續付出努力才行。雖然很累、很辛苦,也得忍。這就像存錢防老一樣,我們要搭建好陣地,防範他人的誹謗與攻擊。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出能讓你感到自己存在的事物並且實踐它,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留下一個有意義的點。生活的意義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靠你自己賦予的。認真思考「該如何使日常生活具有意義」的行為本身就充滿意義,然而我們平時幾乎不會這樣審視自己。

 

沒有人是萬人迷

C在公司擔任組長,個性活潑、充滿自信,無論走到哪都受歡迎。公司聚會時他總能炒熱氣氛,平時深受女同事喜愛,無疑是所謂的「high 咖」角色。也因此大家都說要是C不在,聚會就變得很索然無味。

然而C的上司P經理則是個內向寡言的人,他認為C平時沒大沒小、油嘴滑舌,就是看他不順眼。他常常沒事找C的麻煩,而C也明白P經理不喜歡他。C原本對自己的個性充滿自信,但沒想到這樣的他對上司而言反而是扣分的,令他最近相當苦惱。後來C組長來到了診所,希望可以「改變個性」。

 

完美的人就不會被批評嗎?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完美的人。

就算沒辦法達到幾近完美的境界,也會希望把事情樣樣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

我們希望自己聰明又幽默、工作能力出眾、運動細胞好、身材棒、臉蛋漂亮。或許有些人會說自己夢想中的對象「不需要太過完美,稍微有點缺點的人比較好,這樣才會想要照顧他嘛!」但是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是那個有缺點的人。我們之所以會不斷尋求自我提升、學習語言、閱讀、忍受運動的疲勞在健身房揮汗,都是因為夢想達到完美的境界。

 

然而話說回來,我們無法確定這個世界上是否有所謂完美的人。

因為完美的標準是相對性的,我認為的完美對於別人而言可能是個缺點。

就算是偉人傳記,真的有人認為書中所有偉人百分之百都是完美的人嗎?同樣的人對A而言是清高的讀書人,但對B而言卻是個沒有讓步空間的死腦筋。C覺得這個人仁愛寬厚、肝膽相照,但D可能覺得他是個只在乎外人卻不顧親人的爛人。一個人的特質會因為對象的不同以及觀點的不同,而可能被當作缺點或優點。

 

如此追究下來,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可以被稱為完美。

如果說開名車、背名牌包就是最完美的,大概會湧來無數的反對聲音,更何況是拿人的特質去論完美呢?就算你真的很完美,難道就能逃得了他人的嫉妒和批評嗎?想想看誰在你心目中最接近理想狀態呢?

這個人各方面優秀傑出,想必有許多人渴望能變成他,但一定也有人就是嫉妒他,巴不得倒楣的事降臨在他身上。嫉妒並不是罪大惡極。心生妒恨不就是人類的自然本能嗎?你看歷史上這麼多偉人,他們身邊不都存在許多嫉妒他們、時時阻礙他們的防礙者嗎?

 

仔細分析後就能明白,我的優點對別人而言可能是缺點,有時候完美也可能落人口實。

沒有人可以避得開外在對我們批評。

相信很多人會覺得不平,到底自己身上是有多大的缺陷,難道就一定得被人批評嗎?雖然人都必須積極去了解、改進自己實際擁有的性格缺點,但也應該認清就算沒有致命缺點,畢竟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我們不可避免會遭受批評。

批評就像是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我們身在各種不同人所聚集的環境中,就沒辦法不被批評。要知道,他人批評我們並不是單純在批評我們的性格。雖然我們為了不被批評而努力成為更完美的人,但其效果如何令人存疑。

 

你覺得很委屈,為什麼大家都用負面的眼光看你呢?為什麼要否定你的努力呢?

面對這群可能打從心底就討厭你的人,你也越變越自卑了。

但這時候你更是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起初對方可能只是看不慣你的某幾個特質,但時間久了,他不再只是討厭一部分,而是討厭你整個人,說不定還嚴重到看到你的臉就厭煩。

 

你問他為什麼討厭你,他可能會說出幾個原因。但是真正的原因可能不是他客觀舉出的那幾個理由,而只是主觀上他就是討厭你。

反觀我們自己也一定有不少類似的經驗。每個人都曾經毫無理由地討厭一個人。

問起結婚多時但感情不睦的夫妻為什麼討厭彼此,得到的答案為對方性情惡劣、愛喝酒、衛生觀念差……但是再仔細問下去,才發現沒有特別原因,討厭就是討厭。光是看對方吃飯的樣子就心煩。

通常我們喜歡誰、討厭誰,一開始都有原因,但時間久了就會轉變成「就是喜歡、就是討厭」的層次。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有幾個沒有理由就是喜歡和討厭的人了。對於一個沒有理由而討厭自己的人,不管你再怎麼示好,在他眼裡也是看了嫌惡。

 

如何不受批評影響

進公司三年的J最近常常跟同事去喝酒。喝酒不是為了同歡,而是為了解悶。

原來其他小組的同事公然到處批評J,讓他很受傷。雖然其中有部分誤會和訛傳,但他實在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狀況。同事勸他不用在意那些流言蜚語,何必為了無聊的話傷神。

要是J也是旁觀者的話,應該也會這麼勸自己,但現在他是當事者,很難不去在意這件事。每每有幾分醉意時,他就下定決心「以後絕對不去在意別人胡亂批評」,但往往第二天清醒後,昨日的煩惱又原封不動地跑了回來,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

 

苦口的藥傷身

從以前就有許多先知者和知識分子不斷告誡我們要感謝並接納他人的建議和指責,只會稱讚和甜言蜜語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他們認為結交忠言奉勸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在自我修養的路途上必須有人指出我們自己察覺不到的缺點。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自我磨練與修正的過程。此話隱約地要求我們要對批評者抱持著「謝謝你提出的建議,我會再繼續加油」的態度。這話說得對,但實際上實踐起來會有多困難?我很懷疑有多少人能做到對批評者懷抱感恩的心,把它當作是要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讓我們成長?

 

感謝對方的批評是有前提條件的。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該接納的不是「批評」,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忠告」,或者至少為「客觀批評」。

實際上,就算是真正關心我們的人講了句「你這樣不行」,通常也會感到刺耳,心情變糟。

 

當我們遭受所謂的指責時,在情感上我們並不在乎對方是否出自於真正的關心而提出忠告。

基於本能,我們一定會閃過「你有多了不起,竟敢批評我?」的念頭。

大家都認為擁有不吝指正我們缺點的朋友是很幸運的,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認為這種朋友忠言不逆耳。就算真的有這樣的朋友,也很容易被當成愛嘮叨的人而遭排擠。

站在建言者的立場,想必也會猶豫該不該提出令人聽了不開心的話。當朋友煩惱著要不要跟爛對象分手時,我們之所以不敢輕易勸分也是基於這種心態。連親友發自內心的忠告都難以使我們信服了,接受不在乎我們或討厭的對象提出的批評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論是帶敵意的批評還是衷心的忠告,我們都必須先仔細聆聽這些負面言論。先不去探究這些話聽起來有多強烈、多難聽,也不要管對方究竟出自於何種情緒;而是把焦點放在內容本身,從內容中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有做錯的地方?對方要的是什麼?他希望我怎麼做?當我們接收到對方不好的對待時,最應該仔細觀察的就是事實本身。

 

若把他人的批評比喻成地球,批評內容就是地球的核心,包覆在地核外圍的地函或地殼則是對方表達批評時的情緒、表達方式、顯露於外的敵意等額外的問題。

通常我們生氣、激動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遭受批評」這件事本身,為了地函與地殼等次要問題發怒,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核心。我們應該盡量以最客觀的角度和平靜的心態,認真傾聽批評的內容才對。

 

我相信肯定批評的內容、接受它,並修正自己而獲得想要的成果是一定有機會發生的。可能當你了解自己過去未曾想過的問題並修正它,使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並且懂得「看事情的另一個角度」,在往後的人際相處上修正自己的缺點。最理想的結果是你接納了對方的批評,改變了自己,讓批評者心服並且支持你。

但這只是所謂的「理想」狀況,無法保證實際可能性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盲目地聽從討厭我們的人的忠告後,對方會不會因此喜歡我們。電影或小說中可能存在以崇高人格化敵為友的英雄式情節,但現實與理想之間其實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

 

虛心接受批評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很難把焦點放在批評內容本身,虛心接受批評又覺得心情複雜,即使接受批評,也無法保證不會再有人批評我們。因此我們只能期望不要有太多「勉強得接受」的忠告了。

 

為了不受傷反而更受傷的你

可能有些人會想:因為我平常沒有仔細觀察他人的想法和情緒,我只想到我自己而沒有顧慮到別人,我應該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別人的狀態並且做出適當的反應才對,但我沒做到,所以才會被批評。

 

這句話在某方面來說沒錯。把部分的雷達朝向他人確實有助於人際關係,也是必要的。

然而如果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他人身上,就真的可以免於被人批評的命運嗎?當個人氣王不容易,但八面玲瓏才是最辛苦的,因為他們必須把心思適當地分給周遭所有人。人氣王因為追求的是與人交往的親密感,所以他們可以享受到以逃避批評為目的的八面玲瓏者所沒有的交往樂趣。

八面玲瓏者不但得不到深厚的情誼,還必須惴惴不安地過日子,而且還不能保證得到百分之百期待的效果。他們的人生真的會幸福嗎?

 

或許學著放輕鬆、不察言觀色,無論別人怎麼想都還是走自己的路,會活得更自在舒服也不一定。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這裡有五個人,而你的心思為一百分。通常人們會把心思集中在自己喜歡、有好感,或是關懷我們的人身上。相反地,我們不會刻意去理會自己不想認識,或剛好也對我們沒興趣的人。

那麼假設這五個人裡頭有兩個你有好感,一個你特別喜歡,剩下兩個你完全不在意。你會怎麼向這五個人分配一百分的關心呢?

我相信應該是三十:三十:四十:零:零。你會希望跟自己最有好感的人建立更親密的情感,而且大部分都能維持良好的關係。而你跟拿到零分的那個人相處的狀況如何呢?你不會去在乎。

 

然而八面玲瓏者分配心思的方式則完全不同。

他們不允許一絲絲忽略掉周遭任何一個人,因為如果忽略了誰,都有可能遭來反感。他們盡可能把心思平均分配給所有人,以為只要對誰偏心就可能出現問題,若真的有問題出現,他們就會感到慌張失措。

因此八面玲瓏者不會以好感或親密感作為根據,而是把心思用二十:二十:二十:二十:二十的方式平均分配給身邊這五個人。

 

這樣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將心思分割成完全均等的量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首先從付出者的角度來看,他必須辛辛苦苦地測量分量大小,還得一個個比較。

而接收者的反應呢?對原本沒有預期獲得二十分的人來說,他可以獲得八面玲瓏者的關心,這當然是八面玲瓏者所期待的結果。然而肯定有人一開始就嫌二十分太少。對方覺得關心度要到四十至五十以上才能建立信賴和情誼,那麼你僅付出二十分要如何滿足他的期待呢?對他來說二十分跟零分沒兩樣,往後還可能因此為關係帶來批評的隱憂。

相對地,只獲得二十分就滿足的人很可能連二十分的心思都不願付出,難道他拿到二十分就有機會跟八面玲瓏者變成好朋友嗎?情誼建立是需要彼此付出關心的,只有單方面的討好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八面玲瓏者不論在情誼層面、批評層面上,都不會得到自己預期的成效。他們在一個沒有明顯實際效果的過程中耗費了過多的精力。

一個人想要維持社會地位或良好的人際關係,察言觀色當然是一項必備技術,也是值得鼓勵的。事實上,懂得看臉色的人確實比較容易成功。只是若你的觀察是用來逃避批評,我希望你可以三思。做任何事,適度的拿捏才是最合宜的。

 

————————————————————————

這本書教我們的事: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也無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想法,但要相信「再完美的人也會被批評」。

————————————————————————

 

《受傷的勇氣》 —— 李承珉

金石堂:https://goo.gl/TU9HHK

書籍特色

10個應對情緒打擊的思考方式,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你。

 

被批評時,你可以這樣做:

◎ 容許自己感到生氣或難過,但要相信情緒會像過站的火車,不舒服的情緒會慢慢消失。

◎ 試著不拐彎抹角,坦承說:「你的話語讓我很受傷。」

◎ 冷靜下來,再次回想對方的批評,也許只是單純建議,只是對方的說法或表達讓我們受傷。

◎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也無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想法,但要相信「再完美的人也會被批評」。

◎ 試著接受「一定有人第一眼看我就不順眼」「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讓自己有「受傷的勇氣」。

◎ 相信真正愛你的人,不會一直用惡劣的語言批評你。

◎ 與其花時間討好別人,不如花更多時間在真正愛你的人身上。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