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寂寞的時候怎麼辦?」這樣面對孤獨,就不會覺得寂寞了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人是孤獨的,所以才會手把手、肌碰肌地相互取暖。
#這篇文章很棒 #但有點長 #有點耐心看完會很有收穫

*正文開始

歡迎光臨。

今晚恰逢滿月,夜色怡人。在當空皓月的柔光下,前路也顯得甚是光明。在這樣的令人沉醉的夜晚,即便是獨自一人漫步在嵯峨野,想必也不會覺得害怕吧。

在我看來,嵯峨野的月夜堪稱日本第一。這些年來,身為旅行愛好者的我曾遊歷過數不清的地方,也曾在世界的無數角落留下了仰天望月的身影。
然而,縱然我閱月無數,卻依然感到嵯峨野月夜的至高地位無可撼動。

每逢結束在國外的旅行,好不容易才回到寂庵門前的時候,憑門望月才能讓我鬆一口氣:啊,終於回來啦!在絲綢之路的某個小鎮、法國的某處溪流、印度的某個湖泊,我也曾見過類似的月。而現在觸景生情,那些異國賞月的記憶便想放電影似的嘩啦嘩啦地浮現在我的腦海。

在旅行地,每個夜晚我都會仰頭望月,心想此時的嵯峨野肯定也籠罩著同樣的月色,繼而對寂庵的靜寂不勝思念。

異鄉之夜仰望月,身姿如故未曾變,月是京都故鄉明。

每當出門在外,我便會時常想起西行的這首和歌。同一輪月亮,卻會引得無數人從世界的不同角落仰頭眺望,由此想來,冥冥中便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祕感。然而我們都最終會習慣於這種神祕感,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把它當成是司空見慣的存在。

在碌碌人生之中,我們只顧為應付生活而疲於奔命,往往卻錯過了許多風景。對待自己的心,大抵也是一樣吧。

古往今來,月亮自始至終都在天空劃著虛空的舞步,看上去真是孤獨啊。作為一顆獨自運行在虛空的恒星,大陽和月亮有些類似,但它那過於刺眼的光芒卻讓人不敢直視。而月亮就不同了,它那柔和的月光總是吸引著我們的視線,在每個寂寥的漫漫長夜,仰視它的人兒總忍不住想要對他詠歎孤獨之歌。

極目遠眺,心中的苦楚一如這澄澈秋夜裡清冷的月亮。

這是西行《山家集》中的月之歌。

今晚我們可是約好了,要談一談人類的孤獨。

那麼,就先從我說起吧。這個觀月臺,是我在這個寂庵唯一的奢侈物,是我當年建造寂庵的時候請求木匠在庭院裡搭起來的。月色撩人的夜晚,將電燈完全熄滅,哪怕一盞孤燭也不留,就著月光做一個賞月架,在裡面插上野花,供奉上親手製作的月見團子,獨自欣賞這清冷的月光。

我時常被人問起,你孤家寡人的,難道就不感到孤獨嗎?我五十一歲出家為尼,在此之前疲於人生之累,飽嘗孤獨之苦,有時甚至會冒出乾脆死了一了百了的念頭。現在細細想來,那種近乎空虛和狂躁的狀態還真是恐怖呢。然而出家以後,我漸漸地發現,曾經那般強烈的孤獨感已在不知不覺中離我遠去。

況且遁入佛門的我一直深信佛祖與自己同在,所以便不再感到像此前那般孤獨難耐了。但若是說現在的我一點都不感到孤獨,那恐怕是騙人的。

當然,無論從質上來說還是從量上來看,二十六歲的你的孤獨和六十九歲(當時是一九九一年)的我的孤獨肯定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我們卻共同擁有著「孤獨」這個殊途同歸的宿命,因著這個緣分,我們大概是能夠相互理解的,對於這個話題也能夠擁有共同語言。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不管進入到了什麼樣的人生階段,人們總是禁不住駐足嗟歎、上下求索。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

我非常喜歡一遍上人的一句法語語錄,並把它視為自己的座右銘。一遍上人是鐮倉時代的僧人,主張念佛勸進,宣導一種認為通過阿彌陀佛的誓願一定能夠普度眾生、永登極樂的新佛教。他在全國各地行腳,巡迴說法,是時宗的開山鼻祖。
那句深得我心的佛語便是: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哪怕與人相伴也難逃孤獨之苦,因為無人陪你直到終老。」

這句佛語之前的是:

「世間萬事皆可棄,唯有孤獨伴殘生。」這也是一遍上人臨終時的法語。

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生來孤獨的存在,這便是這句佛語的內涵。

「人在出生時是一個人來,在死亡時也是一個人去。即便和其他人共同相處也還是孤身一人,因為在死亡降臨時無人陪你同去。」

「即便和其他人共同相處也還是孤身一人。」初見這句法語,我便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便再難遺忘。所謂「同去」,一般是指夫婦二人白頭偕老、偕老同穴,意為夫妻之間愛情長久,一起變老,而且死後也葬在同一個墓穴。

然而一遍上人卻把這美好的願望給完全否定了。

到了最後,不管是感情多麼深厚的夫妻、父母子女、再或是兄弟,都不會同時離世而去「同去」的願景壓根就不會實現。

生是一個人來,死是一個人去,如是而已。即便是雙生子,在出生時也是先後有序。就算是再彼此深愛的夫妻、戀人,他們也不會在同時同刻死亡而去。

總有人先一步死去,總有人多一分殘喘。就算兩人相擁殉情,說不定只有自己殉情失敗,也可能是對方得以倖存。哪怕是做好了一起上吊的打算,卻也說不準自己會意外脫繩繼而苟延殘喘。大概對方都是做好了和自己共同赴死的打算,但逝者卻永遠都無法還魂確認了。

在大藏經裡,也做了「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的記載。

獨自一人降臨世間獨自一人面對死亡,這就是造物主安排給人們的紅塵宿命。因此從出生那刻開始,去除妄念、牢記這點便是明智之舉。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會孤獨難耐,本能地迴避問題、不敢承認。

孤獨是心靈的故鄉

人是孤獨的,所以才會手把手、肌碰肌地相互取暖。心與心之間也需要交流,因而尋找一個合適交流對象便列上了需求清單。我們渴望尋到一個理解自己孤獨的人,這樣,孤獨之苦便有人分擔了。

從「人」字的結構構成看來,是一撇一捺相互依偎的形象。再往深處想一下,這個象形文字不正說明瞭人類生來孤獨的宿命嗎?從這個字的象形形象推來,生而為人,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要是缺少與他人的交流和接觸,恐怕都會活不下去吧。「人」這個詞通常泛指人類,個人只不過是生活中人類大家族中的一員,在人與人的交際中繁衍生息。然而,人,卻依然是個孤獨的存在。

有個詞,叫同床異夢。不管彼此如何深愛,即便在同一張床上相擁而眠,兩個人也不會擁有同一個夢境,而是各做各的夢、不踏足對方夢境半步。這種情形,也是我們所說的一種孤獨。

如果你覺得自己並不孤獨,那麼這也只不過是一種幻覺。

孤獨是寂寞的,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身處寂寞,便能體味他人的寂寞之情。因為自己飽嘗寂寞之苦,便會不自覺地由己及人,心想別人是不是也在渴望能有個人傾訴,如此一來,對對方的同情便油然而生,既而漸漸理解,最終愛由心生。這個愛,指的是同情、體諒之心。

對自己的孤獨確實無感的人,便也確實是個愛無能了。這種人認為自己對自己是真愛,實際上確是一種錯覺,他所認為的那種真愛事實上只不過是個冒牌貨。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人便踏上了孤獨的漫漫之旅,此後直至終老,便一直不能從中踏出半步。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事實。

聯想一下生活在母體之內的胎兒,是不是自己的雙手緊緊地抱住蜷曲的雙膝、頭顱低垂觸膝的形象呢。

這個形象,看上去是多麼的孤獨啊。人在娘胎裡時便是如此孤獨的存在,想必親眼見識過的人都會產生此般領悟。所以在一個人真正感到孤獨難耐時,便會不自覺地蜷縮成胎兒般的悲傷形象。

小說家坂口安吾有句名言:「孤獨是人類的故鄉」。說的大抵如此吧。

《不再討厭的孤獨》 —— 瀨戶內寂聽

書籍特色

善用孤獨的人,往往更有力量;
有過深深挫折的人,會愛的更深更真。
願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會因為缺愛而愛;
願你有一個好的因果,因為通達而善待自己和他人……

愛中的孤獨、家庭至上的孤獨、失去愛的孤獨、
男人背後的孤獨、愛人的孤獨、變老的孤獨……
每一種孤獨都有因果!

——————————————————————
歡迎幫我們按個讚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