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付出一切,卻總是被視為理所當然?」讓這篇文章,教你該如何多愛自己一點。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對於那些徘徊在「無能為力」與「糾結不滿」之中的人,真的應該看看這篇。

#你是真的快樂嗎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正文開始

你的人生,一直在忍讓嗎?

子棋,一個很努力的年輕人。當同學上了大學,準備玩四年時,她卻得要打兩份工,賺取自己的學費與生活費。

畢業之後,有了穩定的工作,扣除掉房租和必要的開銷,剩下來的錢,也幾乎都匯給媽媽。她犧牲了所有自己的享樂,只為了讓母親放心,自己會承擔起奉養的責任,即使再苦,她咬著牙都撐下去。

但是她的母親,因此心懷感謝嗎?如果有,或許子棋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有一回,她因為車禍,機車撞壞了需要一筆修車費,因此那個月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匯給媽媽。她媽媽居然懷疑她是故意把錢藏起來,竟然連夜坐車北上,只為了跟女兒拿錢好回家繼續賭博。

她覺得心酸,可是卻無法拒絕母親的哀求,一次次心軟,滿足母親不合理的欲求。

那年,子棋的媽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了別人的小三。懷孕之後,生父就不知去向,母親忍痛把子棋生下來,並拉拔長大。子棋從小就沒有兄弟姊妹,母親必須要工作,常常放她一個人在家。

童心未泯的她,當然會想要跟母親多親近一些,吵著要媽媽帶她去遊樂園玩,但是媽媽實在太累,沒上班時,就是在睡覺或打牌,根本無法照顧子棋的心理需求。

難免一發起脾氣,就口不擇言:「妳再吵,再吵,我就把妳丟掉,看有誰要養妳!」子棋很害怕被遺棄,只好把所有的孤單往肚裡吞。

故事到這裡,不曉得你腦中對子棋母親的想像又是如何?是那種為了錢,不擇手段壓榨子女的模樣?還是成天泡在賭場,藉此麻痺痛苦的空虛靈魂?

其實都不是,子棋之所以無法拒絕需索無度的母親,原因在於媽媽平常狀況好的時候,偶爾會燉雞湯給她喝、天氣變冷,會傳訊息要她多添衣、看到什麼有趣的事物,也會和她分享。

種種的一切,都讓子棋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至少她在母親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是只要一不順媽媽的意,就會瞬間變臉,不斷地重申當年養她有多辛苦,現在女兒長大,翅膀硬了,就會拋下她老人家,只在意自己,讓子棋感覺到十分罪惡。

關心子棋的朋友,曾勸戒子棋說:「妳不能再這樣容忍妳媽了,妳得為自己的將來打算。」但是子棋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也沒有辦法啊!我媽她就是這樣。」

因此,子棋不斷地徘徊在「無能為力」與「糾結不滿」的兩種情緒,無法動彈。勸她拒絕母親,她又會覺得自己太殘忍;要她一肩扛起所有的經濟重擔,她又有不少微詞。十分矛盾。

這個最常見於家庭裡的矛盾故事,是否有帶給你一些感觸呢?

進退兩難子棋,明知道給再多的錢,都無法餵飽母親對金錢的貪婪,仍舊飛蛾撲火般,那麼地執迷不悔,她企圖透過這樣的交易,達到什麼目的嗎?別忘了,子棋的媽媽當年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把她生下來。

因此,不管母親對她有多糟糕,至少還是家人,可以滿足她對家的盼望,離開了媽媽她就沒有任何歸屬。所以即使知道母親對自己的好是有目的的,她仍無法抗拒那稀薄的愛。

你可能覺得子棋媽媽對待子女的態度是一種情緒勒索,利用子女想要的認同感,換取自己的安全感。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對母女相互纏勒,原本的宿主被寄生物攀附,吸取養分;等到宿主失去活力,寄生者為了生存,持續壯大自己的能力,讓宿主得以依靠。他們誰也不能失去誰,兩個人一起共構了整個系統。

因為子棋的容忍與包庇,她的母親就可以一直不用去承擔自己的責任、面對生活的壓力。只要子棋戒不掉對母親的依賴,這個遊戲就會繼續玩下去,直到某一方的身心完全被掏空為止。

或許你會不解,難道沒有辦法讓這位母親停止傷害自己的孩子嗎?怪罪或指責別人都是容易的。即使子棋知道母親一直在勒索她,也不等於她有能力拒絕給付贖金。

關鍵不在於判斷對錯,而是子棋能不能停止這個輪迴?讓自己避免一再的受到傷害?

換言之,重點不在於證明壞人有多壞,而是我們能夠做什麼讓自己離開危險的處境?以及多花一點時間,好好地瞭解自己容易受傷的體質,究竟是怎麼造成的?要如何調整才能讓身心都健康?

也就是說,子棋真正需要處理的對象,不是那位索求無度的母親,而是她無法堅持自己心理界限的習慣,常常得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內在核心的需要,藉由各種形式的交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殊不知,這只是飲鴆止渴。

本書《心理界限》,正是因為深深瞭解,在重視群體和諧的東方文化中,你我從小被灌輸許多似是而非的信念,像是「吃虧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大局為重」……等。

以至於遇到衝突時,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讓」,而不是把事情說清楚。

當「讓」這個念頭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代表著你已經撤守了原本的底線,同意對方將領域擴大到你的領土。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被擠壓、侵犯的感覺,讓自己愈活愈扭曲。

特別是人與人互動愈緊密的時候,界限愈容易不清楚。

小至隨手使用你的物品,不事先過問、隨意評論你的穿著言行、查看你的手機或行蹤、在你的FaceBook上大放厥詞、網路霸凌;

大至介入你的生涯選擇、交往對象、教養風格、甚或是要你犧牲個人福祉,以換取家族或公司的榮譽……等,讓我們一點一滴失去自我的掌控與認同。

但是「退讓」,通常伴隨而來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愈來愈多的「不得不」與「勉強」,當心理的意願沒有被重視時,你的內在空間無法法給出好品質的對待。

時間一長,你要不是討厭自己,要不就是憤世嫉俗,到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

我很喜歡一句話:「修養是一種美德,然而必要時的強悍,是維持好修養的前提。」

如果一昧地以和為貴,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傷害,那麼我們需要勇氣撥開和平的假象,看清楚問題究竟是怎麼發生的,而不是一直滿足別人的期待,卻讓自己不斷地受傷害。

希望透過本書提到他人的故事,能幫助你瞭解什麼是心理界限、健康的界限對我們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意識到自己的界限時常無法發揮作用,常常讓自己處在進退失據的狀態,期待藉由閱讀此書,能幫助你找出受損的原因、洄溯心理界限形成的過程。

重新植入對自己有幫助的信念,戒掉被傷害,找回你原有的平衡與自信。

《心理界限》——楊嘉玲

書籍特色

不設任何防線的親情、愛情、友情、職場忠誠
是身心傷害的根源

一道真實存在、卻無形的人際分野
一旦失守,它將徹底踩越你的人生

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的界限是最重要的事。

界限,不僅只是你個人態度和行為的分界線,也是你與他人的分際拿捏的行動指南。

——————————————————————
歡迎幫我們按個讚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