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表最強小編!社群創業時代:FB+IG經營這本就夠,百萬網紅的實戰筆記
為什麼會有這本書?
我是冒牌生,一名從15歲那年就想當作家的小留學生,歷經部落格、微網誌的年代,再到後來的臉書、Instagram、影音、直播……的年代,經營社群超過10年。
經營社群看似容易,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做,但卻很難做得好、做得精。如今這條社群的路走了超過10年,我曾被《數位時代》評選為臉書粉絲團個人經營組冠軍,並踏上自媒體的道路,得到臉書的藍勾勾認證,也成就了自己的作家夢想。
幾年前,開始替各大企業品牌經營粉絲團,從飲料、零食、科技公司、五星級飯店、大型政府專案計畫……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擔任新聞媒體業者的社群經營顧問。
這些社群的實戰經驗,讓我發現三種截然不同的經營方式—自媒體經營、品牌客戶經營、媒體社群的經營,從資訊傳播、發文頻率,再到內容企畫,統統都不一樣。
談到社群經營,許多人直覺就會想到臉書,但這個觀念應該導正。臉書是眾多社群平台之一,由於使用人數多、普及性強,因此變成各大企業、自媒體在社群經營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工具。
可是臉書並不完全等於社群經營。
真正的社群經營很廣泛,舉凡部落格文章撰寫、微網誌、拍照攝影、影音製作、直播……公司規模較大的企業(如全聯),可能還包含危機處理、媒體關係經營、顧客關係經營等事項。
坊間有許多談論社群經營的書,但絕大多數都是歐美、日本人所撰寫,有些技巧確實是可以互通,只可惜缺少對台灣特有的社群生態分析討論,以及案例解析。
我會藉由這本書,從這幾年個人自媒體經營、品牌企業經營、媒體經營的角度切入,給大家最完整的社群經營實戰經驗分享。
◎ 從100人到10萬人,經營Instagram你必須要搞懂的3個問題
最近找我開設Instagram課程的單位越來越多,無論是政府到品牌企業都紛紛尋找另一個接觸年輕族群的管道,而聚集了許多年輕族群的Instagram成了各家首選。
Instagram每個月活躍用戶超過8億人,台灣也有不少的用戶,看似發發照片就好的Instagram,其實使用者的邏輯和APP本身定位都跟母公司臉書不太一樣。
用一句話來概括兩者到底有何不同,簡而言之:如果你上Facebook是為了跟朋友連結,那麼你上Instagram就是為了看美美的照片。
這次,我整理了三個學員們在課堂上最常詢問的問題,或許對經營有些幫助。
Q1:Instagram的照片都是真的嗎?
學生們在課堂上都會好奇Instagram照片的真實性,大家都用手機或相機拍出來的,為什麼有些人的照片就特別美,特別精彩?
通常我會反問一個問題,那你們喜歡真實的照片還是看起來虛假的照片?絕大多數的回答都是:「我們比較喜歡真實的照片。」
這答案是很典型的人們在被詢問到敏感問題時,出於自我保護所給予的一個「虛假」答案。
大家嘴巴上說想要真實照片,但被按讚的、被追蹤的照片,通常都修過。
我有個學生在Instagram專門搜集私房打卡景點,經營不到兩週累積追蹤人數超過3000人。我們前陣子一起到宜蘭拍攝落羽松,當中有個讀者留言「好漂亮喔。」
由於這個景點的另一面是墓園,於是他說,「這面美,另一面就有點可怕了。」
後來讀者的回應非常實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Instagram使用者心態,「 請給我美的一面就夠了,永遠不要打破網路上的美感。」
與其討論照片的真實性,不如試著製作能夠吸引人的主題和Instagram的風格。
首先,許多人都知道要有風格,但風格該怎麼做?
許多人習慣用3張一組的照片讓自己的照片牆看起來更有風格,實際上,根據Instagram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讀者只會看到你當下發出去的照片。
百分之99的曝光來自讀者個人首頁,而不是點進入帳號擁有者的個人檔案瀏覽。
這代表單一照片的吸引度比整體風格的統一更重要。
整體風格統一目的是當少部分的網友點入你的帳號查閱內容時,讓他們感受到整體氛圍的一致性,進而減少內心不確定性,更願意留下來追蹤。
因此,照片風格的排版不適合三張一組,畢竟Instagram的版面是三張照片為一排,當讀者點選進入頁面觀看時,視覺效果沒有九張照片一組來得明顯。
然而,無論你選擇那一種排版方式來塑造風格,都要切記:「不要」用濾鏡拍照。
用濾鏡拍照方便,當下的視覺效果好,可是,缺點在於照片的畫質會被壓縮,你很難再用其他的APP來修圖,建議用手機內建相機拍照,再套用其他的APP來改色調或修圖。
Q2:Instagram有提供數據分析嗎?
Instagram背後的母公司是臉書,臉書的粉絲專頁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洞察報告。
這項服務當你將自己的Instagram帳號轉換為商用帳號的時候也會擁有,而且還是免費的,但帳號擁有者必須要先有一個粉絲專頁,將兩者串連在一起。
串接成功後,剛開始的數據並不太有參考價值,但大約過了一個月以後,數據會越來越準確。
Instagram的洞察報告會提供詳細的追蹤數、年齡層、居住地、熱門貼文、熱門限時動態、並且也會提供每一則貼文的詳細數據。
Instagram提供的貼文數據資訊包括,商業檔案瀏覽次數,追蹤人數,觸及人數,曝光次數,定義分別如下:
- 商業檔案瀏覽次數:你的專頁檔案被瀏覽的次數
- 追蹤人數:開始追蹤你的用戶數量
- 觸及人數:看過你任一則貼文的不重複帳號數量
- 曝光次數:你的貼文被查看的總次數
- 對商家來說,商用帳號最方便的是可以提供「撥號」、「電子郵件」、「路線」資訊,讓消費者直接聯繫。
Q3:限時動態有什麼意義?
發佈限時動態是未來的趨勢,臉書正在將自己旗下的產品,如What’s App、Messenger,包含臉書自己的APP,都在整合加入「限時動態」的功能,正是因為他們在Instagram這裡嚐到了甜頭。
這個功能原創來自他們的競爭對手Snapchat,提供使用者一個服務,張貼限時的影像訊息,在發送24小時後就會自動被刪除。
Instagram推出限時動態功能六個月,就增加了一億用戶,近期活躍人數也激增到8億人,使得平台普及度更高,而限時動態雖然不具有公開評論或按讚功能,但可以透過私訊發送給發佈者,讓使用者不會被按讚數和公開評論綁架,可以更自在的分享。
超過一萬人以上追蹤的Instagram用戶,限時動態可以放置連結,引導觀眾到你想他們前往的網頁,也成為許多品牌的愛用首選。
臉書逐步降低專頁的觸及率,讓許多社群經營者無所適從,要開始Instagram之前又怕自己做不好,但現在不開始以後「絕對」沒有機會。
在我還沒有開始經營Instagram以前也沒有想過會達到10萬人追蹤。
其實,經營社群媒體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容易被看到,無論是臉書、Instagram、YouTube、部落格都只是輔助工具,最終決勝的還是個人品牌、商業品牌的價值,因此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工具,成就自己的目標,那才是最重要的。
◎9張圖讓你從頭到尾了解「#」到底有何用途又該如何活用
「#」Hashtag主題標籤最近成為顯學,尤其是在臉書、Instagram,很多貼文裡都有主題標籤,在國內外更有許多網路紅人,喜歡在貼文下方標記一長串主題標籤。
有些網路行銷人把這件事當作萬靈丹,只要加註了主題標籤,就能提升觸及和曝光。前陣子我收到某行銷公司發送的電子報,告訴大家Hashtag 「#」主題標籤可以讓臉書活動分享效果翻倍!
就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說,Hashtag沒有那麼神奇,尤其是在facebook更不會讓你活動效果分享翻倍。那只是行銷公司的誇飾,但「#」主題標籤很重要,但真的玩得通透,請參考本文。
Hashtag 「#」主題標籤有什麼用?
主題標籤有兩個主要的功能,第一個是分類,第二是話題。
分類是指,可以將同類型的貼文取一個代號,比如說, #冒牌生社群診療室 #冒牌生看電影 #冒牌生美食地圖 #冒牌生愛旅行 把貼文分類,讓自己更好找到想要的內容。
#Hashtag可以自行設定主題標籤,由於一般人不會使用,那麼,即可以將自身上傳的內容分類,變得更好尋找。
話題指的是,當我們在發貼文的時候,常會看到很多人在貼文下方放置一系列的主題標籤,這是因為希望可以增加曝光率。
例如拍了美食的照片,你會在下方加註一連串的主題標籤:「#美食 #餐廳 #好吃 #台北 #台灣 #食物 #咖哩飯 #朋友聚餐。」
這是希望喜歡同類性質的網友,會因為好奇別人都在怎麼談論這個話題,進而閱讀更多內容。
以台灣的 #hashtag 為範例,這裏的內容就像共同創作的話題,每一張照片都是由不同的人所上傳的,依照時間排序,而照片就是他們所表達的台灣。
Hashtag 「#」真的會增加曝光嗎?
有可能,但效果非常有限。尤其在臉書上幾乎無效,因為facebook動態時報演算法的關係,主題標籤的排序雜亂無章,並不是依照時間、熱門程度來制定排序,因此就算你使用了主題標籤,也不見得會被看到。
注意圖中發佈時間(紅框)沒有邏輯,不是依照時間或熱門程度排序
在Instagram就比較機會了,這是因為Instagram會把主題標籤分成兩大類。最上面的九張圖會依照近期熱門程度來排序,下方的照片則是依照時間依次排序。
大者恆大,若你的貼文有一定比例的按讚數,在Instagram上會更有機會曝光。但這也取決於你制定的主題標籤夠不夠熱門,若是太過冷門的主題標籤,就代表該話題參與討論的人數不多,那麼貼文被看到得機率也不高。
Hashtag 「#」主題標籤 制定時該注意什麼?
主題標籤是藍色的,因此有很多人會把主題標籤作為語氣的強調,表達一種個人發文特色。
但當我在制定主題標籤時會比較喜歡雙管齊下,設定比較常見的主題之外,也會自製自己的主題標籤作為分類用。
熱門話題類型標記:#語錄 #新書 #日期
個人區隔標記: #冒牌生 #正式出版
至於確認是否熱門的方式,在Instagram裡面,當點選主題標籤時,右側會有發文數量,發文數量越多的,就越有機會被看到。
像是目前最熱門的主題標記就是 #ootd 意思是指今日穿搭,這個標記甚至連Instagram 官方都拿來推廣自家的拼圖APP - Layout
Hashtag#下方有話題發文數量,最上方的位置視覺黃金版位被Instagram官方用來宣傳自家拼圖APP
分享制定主題標籤時的秘訣,必須要有聯想力。
比如說若你今天在台北吃了某餐廳,那麼主題標籤就可以從餐廳名稱,餐點名稱,再到餐廳地點,再來下一些美食常見的主題標籤,如美食、好吃、好胖、聚餐、朋友聚餐,甚至就連表情符號都可以成為主題標籤,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各位理解「Hashtag #」到底有何意義,以及活用的方式。
◎小編能做一輩子嗎?談談社群小編的生涯規劃
社群小編是近幾年興起的職業,十年前在臉書尚未普及的時候並不存在,那時候流行的是部落格,由於寫作門檻較高,因此我們很少看到企業聘請「部落格專員」的類似職務。
現在行動裝置日益普及,Facebook、LINE各式各樣的通訊、社交軟體滲透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用臉書看新聞、看八卦、得到消費購物等資訊,因此各大企業也紛紛重視起相關需求,招聘「社群小編」的工作職缺。
《數位時代》曾刊載過小編的薪資狀況,平均月薪落在33k,少部分的月薪在45k - 48k左右。
近期,我也受邀到各大專院校和企業去談社群小編的經營養成術,這幾次台下往往會有百來人,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媒體、新聞相關的小編,產品、品牌服務的小編,也有替別人經營自媒體的小編……
我想表達的是,即便是社群小編也有分類型,遇到的狀況和問題,需要的能力都不一樣,透過本文來讓各位理解社群小編的生態,以及未來的發展性。
台灣小編常見的職業類別
簡單的來說,小編分三種不同的類型,
- 分別是新聞媒體型態、產品公關型態、以及自媒體經營型態的小編。
新聞媒體類型的小編,負責的內容多半是把自家新聞網站的內容轉到臉書粉絲團,吸引讀者點擊閱讀。
這項工作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執行起來卻很複雜,尤其是當你一天要面對成千上百條新聞,要在短短的10分鐘吸收消化,並且再撰寫要怎麼去下吸引人卻又不過份誇張的文案,很考驗小編脆弱的心。
新聞類型小編的工作型態需要接觸多元的內容,因此發展的方向也會跟內容比較有關係。
未來比較有機會接觸到的會偏向內容策劃、頻道編輯,慢慢的可以負責綜合性的網站內容規劃,與其他媒體、各界專家達人洽談內容授權相關的工作,朝著內容總監的方向邁進。
產品公關型態的小編負責的工作內容會偏向行銷相關領域。
我之前曾在網路遊戲公司擔任過行銷企劃,工作的內容不會只是經營粉絲團,而是什麼都要會一點,把粉絲團當作是增加產品曝光的平台,進而吸引人來下載遊戲,維繫玩家和開放團隊之間的關係。
這份工作的小編是將公司產品介紹給消費者的一個重要關鍵,必須要了解產品也需要了解消費者心裏,才有辦法將公司產品用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溝通,可能會負責的工作內容偏向產品行銷,發佈最新資訊,促銷內容,舉辦實體、虛擬活動,廣告投放,客戶服務……等等, 邁向資深行銷主管,行銷總監的道路。
自媒體型態的小編,這裡所指的不見得是自己在經營自媒體的小編,而是受僱於某些藝人、各界達人、醫師、占卜師、彩妝師、造型師……
這些小編往往要負責的事情會更多更雜,一個人就需要具備文案、修圖能力、甚至還有拍片、剪接的能力。
而且也必須要熟悉新興的社群平台,比如說從部落格到臉書粉絲團,從粉絲團到Instagram或Line@,從長篇大論的文章到用幾句話跟網友溝通,再到拍照做影片都需要學習培養新的技能。
現在新媒體不斷的在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工作職缺出現。
如果用我自己來做例子,小編只是一個過程,能力達到了可以邁向內容、行銷、甚至自立門戶做品牌也不無可能,現在負責的是媒體的內容頻道,專欄作家,出書。這些在我自己成為部落客,成為小編以前都是沒有想過的事。
最後,無論你做的是那一種小編,那些在公司做的事情全都是別人的,能力你可以帶走,但其他累積的無形資源你帶不走。
就好像大家可能常常聽到,某某品牌的小編很厲害,但一個成功的內容具備的條件很多,從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到廣告預算的投放,再到實際銷售管道的廣度,這些都不是小編一個人的功力,而且離開以後,要再創造類似的成績,沒有想像中容易。
因此,我常鼓勵自己接觸的小編們在工作之餘,也要經營自己的自媒體。
透過社群小編的工作,學會使用工具後,你應該試著去摸索出自己的個性,找出使用工具最有效或最好的方法,累積自己的品牌力。這條路不輕鬆,但累積下來的資產才是別人拿不走的。
◎發文前要注意的五大關鍵
若你身為小編或自行經營社群平台,應該都有思考過,為何有些人的貼文總是一呼百應,但有些卻乏人問津?摒除臉書捉摸不定的演算法,有五件事,是我們在發文前常常忽略的。
關鍵1:你是否至少讓一位目標客群看過文章?
撰寫內容時,最怕的就是嘔心瀝血產出文章後卻沒人看得懂。撰寫貼文時,用詞可以幽默風趣,但笑話不能只有自己看得懂;遣詞用句可以文情並茂,但切勿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很多時候小編們不能把讀者當作熟識你的朋友,講一些只有自己才懂的哏。
尤其是中小企業、個人品牌在經營時很容易犯這種錯誤。我曾看過某五金工廠的粉絲團總是發自己辦公室內部的小植栽,還有路邊小花小草的文。
然後,他的客戶私訊告訴我:「為什麼這家工廠的粉絲團只有小花小草,而我想知道的報價,還有其他內容全部都沒看到?」
這個範例聽起來荒謬,但卻是我們很多人常常忽略的。撰寫臉書貼文時,不能只發自己想發的,忽略目標客群要知道的內容。
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發文前可以先讓一個目標客群看過,當他能夠瞭解你發這篇文章的目的時,犯錯的機率也會比較小。
關鍵2:你是否將重要資訊放在前5行?
臉書會將文字內容放在前5行(按5次Enter/斷行的意思),超過5行的內容,必須點選「更多」才會看到完整的貼文。
一般大眾在臉書上閱讀時,除非有特殊目的,如想抽獎或參與活動、渴望融入的需求,不然很少會將文章點開來看。通常只會直接滑過,所以若想讓傳遞的訊息被看到,可以試著將想傳遞的重點放在前5行,或者在前5行做預告,吸引更多人看完全文,達到宣傳效果。
關鍵3:你是否選擇明亮、有焦點的圖片?
選擇照片是一門學問,有些文青喜歡選擇有fu的照片,表達憂鬱、深度,但真正的深度不是幾張故作憂鬱的照片就能傳遞出去的。
如果你不是心靈小語類的作家(笑),而是需要推薦產品的店家,更不適合發太多鬱悶照片,最好散播歡笑傳播愛。
而那些熱門的美食、穿搭照,大多會以素色為底,更容易突顯照片要表達的主題和產品,不要讓背景喧賓奪主,後製修圖也比較不容易出包。
關鍵4:你有沒有用手機看過要發的圖文?
在臉書提供的廣告數據裡,絕大部分的閱讀人數都是在行動裝置上產生的,超過一半的比例來自於手機。
因此,無論是圖片設計或文字鋪排,上傳前都必須用手機先看過,符合行動版的設計需求,而不是只有在桌機筆電上,透過大螢幕觀看。
很多設計人,還是習慣用大螢幕的視覺思考,希望把文字調得很小,或者有些小編會直接把A4的紙本設計放到臉書上,卻忽略在行動載具(手機)上的呈現和編排方式,必須因應小螢幕的閱讀習慣而調整。
因此在正式發文前,最好自己先用手機看過,用手機閱讀時的內容必須清晰可見,才不會在最後發文後功虧一簣。
關鍵5:你是否可以分享自己的社團或平台?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貼文被更多人看到,但在找不到社群引爆點的時候,爆紅只是一種奢求,在奇蹟發生之前,我們必須自己努力,不只是默默低頭寫文,也必須替自己找到曝光。
如果你今天寫了一篇關於介紹台東美食美景旅行的文章,就應該去尋找適合分享的台東社團、旅行社團、美食社團,替自己的內容找到宣傳管道,才有可能增加被看到的機會。
順帶一提,在別人的社團推廣自己內容時,也要注意別人社團的發文準則,避免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臉書發文是一門學問,每次發文就是一次被看到的機會,應該好好把握發文的內容,把握這五項發文關鍵,多少有助於你臉書粉絲團的發文,在沒有預算投放廣告的情況下,被更多人看到,達到宣傳目的。
不斷調整的演算法是我們社群經營者無法控制的,我們能掌握的,是這發文必須注意的五大關鍵,確保自己的貼文在演算法的變動下依然有曝光的機會。
#冒牌生
—————————————————————
喜歡文章的讀者,也歡迎【追蹤】和【分享】,這都是對我寫作最大的鼓勵。
—————————————————————
內容簡介:
#網紅創業必修課!把你的社群當名片,讓行銷效果發揮到極致
#百萬粉絲狂推!知名作家、社群經營達人,以實例說明如何提升粉絲活躍度及黏著度
#網紅、企業、小編必看!針對台灣特有社群生態分析討論,提供第一線操作&觀察的精闢見解!
——————————————————————
歡迎追蹤
—————————————————————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