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以我為主《5個秘訣,讓你跟誰都能溝通》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以「我」為準,評斷他人

我們對別人的人品和行事作風自有一套定見和評判,然而所謂定見和評判其實是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結果。我們的意見並不是針對他人,而是針對透過自我所呈現出來的他人。這個概念不好懂(也很難接受),但這是事實。為什麼我要強調這一點?仔細想想,我們身邊的某些人是不是經常和我們有類似的經歷?大家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可不是掛在嘴邊說說的陳腔濫調,其中自有道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認識或聽說過,有人前前後後步入婚姻兩、三次,可是每次聽他們介紹現任的另一半,總覺得和前任沒兩樣,為什麼?因為他們眼中的另半,其實是透過他們自己的心靈濾網在審視,加上「自我」來解讀,但堵塞的濾網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讓他們看不清眼前的伴侶和以前的伴侶,基本上都是同一類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選擇同樣條件的對象。

 

他們必須先認清事實,意識到濾網的存在,才能看得更清楚,避免繼續重蹈覆轍。另外還有一種人,工作換過好幾輪,卻老是和老闆犯沖,並且不時發牢騷:「他們都是白癡!」有沒有可能其實這些人的老闆並不笨,只是他們自己的濾網上塞了一堆「白癡老闆」的既定成見?果真如此,也難怪所有老闆在他們眼中看起來都像笨蛋。

 

「凡事以我為主」的魔咒

噢,講到第一個祕訣,老實說,我們可以就此打住不談,就讓宇宙間所有的祕密一併塵封於此,我們就不必面對難堪的事實。但這不是這本書的目的。事實就是我們整天無時無刻都在重複一句魔咒:「凡事以我為主!」但卻毫無自覺。所謂重複並不是真的對自己喊話,而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受到這句魔咒影響。

這句話擺明了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乎自己,一般人恐怕很難接受這種觀念,畢竟沒有人願意相信自己是如此自我中心的人。不過,如果誠實以對,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每個思路念頭、每次體驗經歷,都會染上名為「自我」的色彩。

 

「凡事以我為主」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我們真的很執著於自我嗎?答案是:沒錯。歸根究柢,每個人在無意間都會透過自我的鏡頭看外在的世界。這不是刻意營造的結果,也不表示我們就是壞人,一切其實別無選擇,因為我們根本沒意識到,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是這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一番歷練,憑著自己的見解和角度構成處世的觀點,每當我們遇見新的事物,這套觀點就會影響我們對新事物的感受。一個人的所見所聞、所說所為都必須接受這套觀點,這層機制我稱之為「自我機制」。

 

堵塞不通的心靈濾網

這個自我機制就是我們在自己和他人之間築起的一層心靈濾網。你大概會問,我又不是空氣調節機或烘衣機,為什麼會有「濾網」? 哎,只可惜我們不是空氣調節機,否則就能隨時取出濾網,洗滌心靈。如果真能洗淨濾網,每一次我們遇上新的事物,都將會體驗到全然新穎的感受,而非重演過去的閱歷。不過,人類和空氣調節機不同,我們的濾網是隱形的。假設可以取出濾網在日光下檢視,看清濾孔內的堵塞物,我們便能領悟到一點:不管面對任何事物,我們就是不可能、也沒辦法忽略「自我」的濾網來看待一切。

 

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盡力想保持客觀,但是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人看待任何事物都會先透過一顆叫做「自我」的鏡頭,也就是我們的濾網,而且各種期待、信念、考量和需求也會在無意間滲入個人觀感。

濾網上的堵塞物可說是五花八門,包括個人經歷、世界觀、是非觀念、行為偏好,以及價值觀(這個留待「祕訣三」再詳述),其他堵塞物則因人而異,星座占卜或數據調查結果也可能混雜其中。總之,有件事毋庸置疑:我們的濾網都早已經堵塞住了!

若將心靈濾網想像成真的濾網,會發現濾網其實時時刻刻都橫在自己與他人之間,我們根本無從看清眼前的人事物。正因為我們各自擁有自己的一道濾網,清不乾淨,也無所謂客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會出現問題。

 

想像一下,兩邊的心靈濾網各自塞得滿滿的,卻冀望能搭起橋樑,企圖深入了解對方,這樣的狀況是否有可能?。若世上因此真有溝通成功的例子,那只能說是奇蹟降臨了。人們想要相信自己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開放、廣闊的胸襟接納對方,然而實際上,所有人際互動都一定會受到濾網影響,我們只能透過自身的觀點接收對方的一言一行,透過濾網體驗生活中的一切。

坊間絕大多數的心靈勵志書都告訴讀者,只要我們「易地而處,將心比心」,就能敞開溝通的門扉,進而了解他人。好,這方法聽起來是還滿管用的,但是,如果我的「地」如同我的濾網,只專屬於我個人,無法共享,那要如何易地而處?不是我不願意,而是確確實實做不到。我對你的心是一無所知,也無法站上你的那塊地。

 

千萬別說「我懂你的意思」

如果我說:「我懂你的心情」或是「我知道你的意思」,通常對方都聽不太進去。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聽到這種話?有人願意以同理心相待,理解我們的想法,難道不好嗎?不,一點也不好。每當我說出「我懂」的時候,對方會覺得焦點被奪走了,談話重點反而變成我是一個善解人意、富有同理心的人,我的心思也從對方轉移到自己身上,回頭開始檢視自己對剛才那一番話的感受。事實上,我們確實會如此,對方也會意識到這一點。對方知道我沉浸在自己對那段話的反應,對方想說什麼已經不再重要。問題就出在這裡,在一段關係中或溝通過程中,雙方都只在乎自己,所以比較體貼的作法,其實是不要再說「我懂你」之類的話。

 

人只能理解自己的感受,無法體會其他人的心情。再說,面對和自己有相同處境的人,對他說「我懂、我懂」,接著大肆談論自己的經驗,實在不是一件厚道的事。一旦話匣子打開,只顧著聊起自己的心得,對話的重心就會不知不覺從對方轉回自己身上。

 

為什麼我無法看清你?

說來有趣,我們總是先入為主,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會同意我們的觀點,卻沒發現對方其實是透過他們自己不同的濾網在看世界。如果我們說的都是對的,別人怎麼會不認同?如果抱持這種定見與他人互動,我們很容易就會因為對方的反應不如自己預期(這種狀況的確經常上演),而感到不高興、氣餒,甚至討厭對方。

 

因互動不順利而自我反省,為表現不合格而沮喪,暗罵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以上不滿其實都是源自於對方沒有做出我們預期的回答或反應,或者情勢沒有依照我們預想方向發展。此時我們就會更加確定是對方有問題,不然就是自己需要改進。其實,只要放下預設立場,別再對他人抱持莫名的期待,這樣人際互動就根本不會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的觀點,也就是灰濛濛、堵塞不通的心靈濾網。人的感受都是被自身所見所影響,或者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受到視而不見的因素所影響。

 

心靈濾網是新資訊的守門員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心靈濾網,僅此一家,絕無分店。現實生活裡沒有所謂的全新體驗,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情、我們踏出的每一步、經歷的每一種情境,濾網都已經先過濾了。

我們幾乎無法清楚意識到自己其實正在經歷一項新的體驗。我們每踏進一塊新領域,濾網總是身先士卒,過濾任何呈現在眼前的新玩意兒,我們最後接收到的訊息只是一種投射,反映出我們本身相信、預設、認知為真的事實。

 

即使是親生姊妹,經驗、行事風格和價值觀也會不一樣。我和我姊從小在同一個環境成長,由同一對父母帶大,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度過童年,其他各式各樣的歷練所帶來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我們姊妹倆帶著專屬的濾網,成為各自發展的個體。假設有天我爸破口大罵:「妳們真是笨到無藥可救!」我姊很可能會暗自思忖:「我這麼笨,大概什麼事也做不成。」而我則會直接反擊:「你根本不了解別人!連自己在說什麼都搞不清楚!」隨即採取行動,向他證明我頭腦好得很。

 

同一位父親說的同一句評論,透過不同的濾網會產生天差地遠的反應,進而影響我和姊姊「回應」這句評論的方式。她可能變得自信心不足,為此受苦;我則著手計畫如何證明自己很聰明,推翻父親的負評。

我和姊姊的做法無關是非對錯,這就是我們各自的反應。每個人皆是帶著自己的濾網,以迥然不同的方式在這個世上闖蕩,結果如何完全看個人造化。不過話說回來,這層心靈濾網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人父母都知道,每個孩子的濾網皆是獨一無二,親生手足也不例外,也就是說濾網從小就開始建立了。就算待在同一屋簷下,看似是以同一種方式生活,家裡每個人的濾網還是會各自填滿全然不同的事物。

 

摘自《5個秘訣,讓你跟誰都能溝通》 作者:貝佛莉.弗萊辛頓

書籍特色

作者被美國多所企業讚譽為職場人際關係「博士」,她以多年企業諮詢以及教學經驗,整理出5大溝通祕訣,不但可免除人際關係之苦,避免溝通會發生障礙和衝突,而且從此改變人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