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情緒化膿《人生可以不必帶傷而行》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轉化情緒,提昇自己〉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悲愁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有些修行的話語要我們斬七情斷六欲,可是那樣的境界很難達到。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處於好的情緒當中,希望自己是一個快樂開朗、受人歡迎的人。幾乎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憂鬱、悲傷,這些令人不舒服的感覺。

 

要做到「寵辱不驚」並不是容易的事,不需要為難自己!其實情緒是我們的朋友,好的情緒讓我們體驗生命的喜樂;不好的情緒也並不需要去之而後快。

 

令人感覺不舒服的負面情緒反而是一個指標,可以讓我們追溯自己的信念,找到更深層瞭解自己的方法。

透過瞭解,我們便能轉化並提昇自己。

情緒更是帶引我們去行動的動能,這個動能足以成就大夢想。

 

在諸多的情緒當中,憤怒是一種很有力量、卻又令人害怕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不瞭解憤怒的威力。它是一把鋒利的雙面刃,使用不當容易傷人傷己,反之,它也是能夠幫助我們靈性大跳躍的得力助手。

大部分的人很難接受自己憤怒的樣貌,因為在大家的認知裡,和藹可親、溫柔體貼才會受人歡迎。但是,一旦我們決定要選擇喜悅幸福的人生,那麼就要好好利用「憤怒」這個情緒助手。

 

首先,當我們覺知到自己的憤怒或不滿時,先不要急著去壓抑或指責它,而是更進一步地去追溯憤怒的真正來源。

 

宜芳常常在一天勞累工作之後還要回家煮飯,而年邁的婆婆卻又以老舊的習性與觀念在廚房念叨不已。身為媳婦的她不敢當面頂嘴,但是等到老公回來,兩人獨處時,她就會忍不住怒火,生氣地抱怨連連,搞得先生夾在婆媳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長久下來,她都覺得自己已經變成潑辣的母老虎,每每發怒過後,心裡都很自責。其實她的怒氣背後,只是希望得到尊重與疼惜,如果她能瞭解「憤怒」這個情緒是要表達內在真實的感受,那麼經過良性的溝通,通常可以得到先生的支持,自然能夠減少外境的衝突,進而感受被愛的幸福。

 

有的人總說自己脾氣不好,但是修養好,所以從不對別人發脾氣,不會動怒。這種說法很弔詭,或許他已經全然帶著覺知在看待自己的情緒,所以能夠回到自身,而且不受外境影響,不再起心動念。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修行人才能在覺知覺醒的狀態之下,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大部分的人其實是委曲求全、退讓妥協,以期換來和平的假象,硬生生地壓抑了內心的憤怒而不自知。這樣的忍耐可以從身體來觀察,因為身體的能量需要流動,若是長期下來只是壓抑情緒,很容易引發身體的慢性病。

 

我們要如何覺察與釋放情緒呢?引起我們憤怒的外境,其實只是一面鏡子,目的是要我們藉之看到內在的傷痕。這些傷痕,有些是童年的創傷,更深層的還有累生累世的印記。

面對自己的情緒,首先不要逃避或否認,也毋須指責或自責,要選擇當下承擔,勇敢看待。然後透過「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完整程序,這樣才能真正地從瘋狂失控的憤怒當中解脫,進而將這股原本是負面的能量轉化為正向的創造力。

 

有時候憤怒是悲傷的表現,而化悲憤為力量是一種很棒的轉化與提昇,不藉著傷害別人來出氣,而是內化為改變自己的動力,創造出追求喜悅幸福的養分。

釋放憤怒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搥枕頭痛哭、到山中或海邊大叫大吼、激烈地運動或舞蹈、透過心靈工作坊或課程的帶引等等。總之,盡量不要無意識地對他人叫囂謾罵,那不僅僅於事無補,還會引發更多的暴力對抗,很容易傷人害己。

 

我自己的療癒經驗是這樣的,每當我願意接受憤怒的情緒,然後運用一些療癒方式,例如大哭、大吼等等方式來釋放這樣的能量,任由情緒自然地流動,那麼很快地,我就會感受到宇宙之神的慈悲與愛,來到充滿愛的狀態,看待事物的態度也會轉為平和,於是更能好好地面對人生功課。

 

憤怒與愛一如銅板的兩面,若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有愛心的人,便要能夠接納自己具有破壞性的另一面,不要逃避,無須自欺。

 

〈下廚的樂趣〉

煮一碗飯、炒一盤菜、燉一鍋湯,對此,有的人從容自在,有的人卻如臨大敵——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現代人往往身兼數職,平日勞累操煩的事極多,很難享受單純的烹飪樂趣。過於忙碌使我們容易失去了覺察,動不動就會覺得自己好辛苦、好委屈,感覺沒有人能體諒或分擔生活裡沉重的負荷。於是讓自己漸漸墜入受害者的牢籠,深深陷入負面的情緒當中而不自覺,甚至把罪魁的矛頭指向了他人。

 

身為巨蟹座,基本上我是喜歡烹飪的,然而我自己在穿越靈魂暗夜的過程當中,也曾經怨嘆炊煮的辛苦,好一陣子封閉了炊事。究其原因,其實正來自於舊有的討愛習性。當時我為了追求完美,期望自己稱職地扮演妻子、媳婦、母親等等角色,常常不自量力而搞得精疲力盡。結果,我總會在不堪負荷的情況之下,為了繁瑣的家事而不耐或暴怒。

 

當時沒有覺知的我也常會責怪J,說他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了,為什麼連下個麵條都不會?身體疲累情緒失控時,我就會遷怒於他:「都是因為你不會作菜,所以我才需要這麼辛苦!」

那個時候我在意的是自己的感覺,看到的只有他的不足之處。我並沒有能力想到或感恩他一直盡力在分擔著洗碗、拖地、照顧女兒等等家事。這樣的吵鬧爭執,讓我不斷掉入厭惡廚事的負面情緒當中。所以有一段時日,我尊重自己「自私」的人性,當一個落跑廚娘。

 

其實,任何外在的事件本身都是中性,沒有對錯是非,引動情緒的是我們內在僵化的信念或者需要被療癒的舊有傷痛。

因為內心的匱乏,才會不停地想要從別人身上討愛,期待得到讚美。看清楚這些真相之後,我明白以前我作菜重視的是家人的讚美,希望博得的是「賢慧」之名,想要符合完美的形象,所以才會這樣拚了命去努力。像這樣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不僅辛苦了自己,一旦沒有即時得到的肯定,也會遷怒他人,造成許多無謂的煩惱。

 

經過多年的學習,我漸漸看清楚自己渴望得到愛的習性。透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不再無明地投射自己對別人的期待,我這才開始帶著覺知生活,也重新去體驗作菜的樂趣。

 

平時除了享受超市的便利性,我也喜歡到傳統市場去買些比較新鮮的海鮮類食品。其實,對我來說逛市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喜歡看著這些滿腹熱忱的販賣者,在邊買邊聊當中,心裡著實佩服著他們殷實辛勤為生活打拚的生命態度。和他們說說笑笑之間,增添了許多採買的樂趣。

 

回到家裡,開始洗菜、切菜,我常常會在這個過程裡,看到一個神經緊繃、做事很性急的自己。以前我常常會在同一個水槽裡,一邊洗菜、一邊裝過濾水。每當洗菜的生水濺入裝著飲用水的水壺裡時,我就會懊惱自己的性急。

 

作菜時也有同樣的狀況,我總是兩邊爐火全開,炒了這鍋又煮那鍋。忙碌地在爐火之間交戰,有時候難免顧此失彼,常常搞得心情很緊張,焦亂不已。這樣匆忙地急於表現效率,又怎麼可能享受烹飪過程的樂趣呢?

 

現在的我已經帶著覺知,所以能夠很快就明白,這是以前在職場上打拚時養成的習性。當時為了培養效能,我可以一心多用,做事既快速又精準。因為這樣的訓練,我成為了職場上稱職的主管,也能有效率地帶領團隊達成工作目標。在職場上那是正面的,但是如果這些習性被帶到生活裡來,平時沒有覺察就會產生很多消化不了的壓力。壓力大到受不了就會開始責怪別人,感覺自己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仔細想一想,從來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每天拚命地煮飯、做家事。

 

過不去的,往往是自己的心情。

 

其實炊事可繁可簡,事情絕對是可以協調的,外食也是可行的選擇啊!

 

烹飪和繪畫一樣,只有在平緩的心情之下,才能享受過程。無論是切、洗、炒、煮、調味料的運用、火候的控制等等,都有不同的竅門和創意。如果心情處在著急、緊繃的狀態,下廚這件事就會變成壓力,過不了多久就很容易情緒失控。

 

現在只要我的急性子來襲,一有覺察我就深呼吸,專注在當下,這樣就能適時放輕鬆。我也慢慢體悟到,正是因為J不諳炊事,所以他對於我煮的菜色,從來不挑剔,總是以「把菜吃光光」的方式來熱情回應。他常常告訴女兒,「媽媽餐廳」永遠都美味可口又吃不膩。這樣的讚賞與鼓勵,方才成就我能煮得一手連自己都喜愛的菜色,這樣的互補正是最佳拍檔的組合。

 

當然,已然帶著覺知,我不會再透支體力、操勞自己。即使要在家用餐,我也會想方法調整炊煮的方式。譬如,夏日炎炎,廚房沒冷氣,為了不讓自己燥熱到不耐,我就改用蒸食或涼拌,既健康又方便。時間充裕時就多煮,不然就上館子用餐,嘗嘗不同口味的美食也是很好的選擇。

 

所以我們只要能將心情調整好,一切的事情都能找到適當的解決辦法。即使在平凡的烹飪當中,依然能夠學習調理心性,並且享受樂趣!

 

摘自《人生可以不必帶傷而行》 作者:洪華萱

書籍特色

人生無法逃避,亦無須逃避。

試著面對真相,那些快樂的、悲傷的、高昂的、低落的、明亮的、晦暗的……

無論什麼面貌,都是我們自己,真實的自己。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