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再看這部「日本悲喜劇經典」才懂劇情的深度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付出善意卻不得善待,渴求愛情卻總是被拋棄,充滿希望卻只能接受失望,
你可以從松子的故事中找到原因

*正文開始

作者:日本劇迷
整理:冒牌生

當下很盛行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次的主角松子便是後者,年少不得寵,原生家庭的不幸致使松子形成了嚴重的討好型人格,這也成了她悲劇一生的原罪。

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樹的同名長篇小說。影片講述了善良的松子追求愛,卻屢遭不幸和拋棄的悲慘命運。影片形式獨特、故事悲愴、主題精深,具有微妙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強烈的喜劇感,攬獲多項日本電影大獎,並在第一屆亞洲電影大獎中大放異彩。

喜劇形式與悲劇內容的完美演繹

感性的人常偏愛悲劇,因為悲劇的美感往往強於喜劇,而喜劇的核心卻是悲劇,其底層邏輯是放大生活中無釐頭和詼諧。《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便把這兩者雜糅,還進行了更為透徹的表達。

導演中島哲也在形式感官上一向頗具特色:精妙誇張的色彩構成,精彩絕倫的配樂,斑斕、跳脫的歌舞與動畫為影片披上了一層喜劇的外衣。松子貫穿首尾的鬼臉,也為電影增添一抹濃厚的黑色幽默感。

幼稚與深沈這兩個極端的因子,連同喜與悲被綜合在一部電影中,而它造就整部電影的效果是要麼雜亂無章、一無可取;要麼水乳交融、卓爾不群;顯然,成功的《松子》是後者。

而中島哲也把這樣一個富有爭議的故事搬上螢幕,這也符合他一貫「對愛與世界的質疑」的選材。

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手法多元,由侄子阿笙展開的回憶敘述中夾雜時間穿梭的環形敘事結構,使得故事頗有些趣味性;影片增加的動畫鏡頭,高調飽和的色彩以及構圖都把電影的表現方式推向誇張、喜劇的反真實風格。

錯位剪輯的手法使得松子的故事不顯冗長繁雜,反增加幾分幽默活潑;片中動畫和喜劇元素絲毫不會侵染故事的悲劇性;

直白的歡愉是對松子悲劇的反諷,理想狀態下的鏡頭語言可視為上帝視角的觀者對松子內心世界的描繪。

事實證明,擅於指導懸疑片的中島哲也對於劇情歌舞片也可以駕馭得非常嫻熟。他的《告白》、《世界奇妙物語》以及《渴望》等作品都是懸疑推理電影中的佳作。

中島的影片都有著很強的儀式感,《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則別具一格、獨具匠心。

它充滿童話般的天真和純粹,同時又富有智者的滄桑與理性。本片帶有他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是中島哲也在華麗的形式與故事主題兩者平衡的成熟創作。電影就形式而言,無疑是多種元素融合與創新的典範。

松子的精神世界始終停留在一個少女的簡單與善良,她不斷在打擊中重塑自己愛笑愛唱的軀殼,松子有天生多於普通人的希望和毅力。

人天性中的樂觀主義一定會與世界產生對峙與抗爭的本質,這是中島哲也用喜劇的拍攝手法演繹的真相,松子的情感癥結放大自生活中最尋常的人,它是對邊緣人的塑造,也對平凡人的窺視和縮影。

用精神分析學來說明是漂泊還是流浪

三毛說:「心若沒有一個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苦尋心靈的庇佑之所,讓這世上多少執著的人,步履不停,流浪致死。

片中的松子為了得到愛可以卑微到塵埃里,她為學生頂罪,供給作家男友的生活、甘願做情婦、賣身求榮、殺人入獄、因男人介入黑幫,在監獄外苦等數年無果,最後被一群孩子用石子打死。沒人珍惜她的善良與付出,每每松子剖出一顆真心,遭到的卻總是無情的蹂躪。

「幹什麼都行,只要不再一個人。」松子戲劇性地從才華橫溢的音樂老師活成一個骯髒肥胖的老乞丐,她依附男人而不執著愛情,儘管淪為玩物和工具,她也還是那句「幹什麼都行,只要不再一個人」。

松子懷揣善意卻不得善待;渴求愛情卻總是被男人拋棄;充滿希望卻只能接受失望……輕易吐露的訴求,在不懂她的人看來只會顯得廉價,不計回報的付出,在習慣索求人眼裡就變成理所當然。

片中的澤村惠一角,也許能解答松子自甘墮落的問題。從囚犯到名聲大噪的風俗女郎,最後成長為低調的女老闆。她與松子在獄中相識,她們孤獨而渺小、同儕情深,人生軌跡是何其相似。

但澤村惠與松子在心理和精神層面是完全對立的,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學說來解釋: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澤村的本質是獨立且理性的,出獄後她有極強的「自我」意識,懂得在環境與自我之間進行調節以望實現自我價值,一起從自己和實際出發,不會無節制的付出自己的感情。

而松子則是弗洛依德人格結構理論中的另一種——「本我」,不顧及現實盲目追求她的快樂原則(即松子寄予在他人身上的安全感與愛)」。

在本片中,松子的「本我」人格收穫「快樂」便是以犧牲女性的自主精神為代價;汲汲渴求的偏執,讓松子習慣用付出捆綁收穫,最後失去獨立自我的人格,終至潦草一生。

但換言之,澤村也讓觀眾看見松子的另一種可能,那是隱匿在片中的希望與惋惜。

過上求而不得的一生的客觀因素個體是難以撼動的,而是否改變自己卻可以讓自己掌握。時隔多年,曾經惺惺相惜的姐妹在醫院相見,澤村紅裝風致,松子卻窮困潦倒。曾經親密無間,如今橫亙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松子選擇墮落,一是迫於現實的打擊,二是她明白子自己的自尊早已被粉碎成渣,習慣性放低姿態已經令其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松子若能像澤村一樣改變自己,一切或都將不同,世界少了松子的故事,卻多了一個幸福的人。

澤村這樣的角色創作是對一個時代女性「話語權」的強調,也是對人格獨立心理成熟的肯定。松子至始至終都在流浪,她的的精神依賴在他人身上,而澤村卻是堅持不懈的追逐,她的精神依賴全然靠自己創造。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到而在於付出

如今很多人把松子的故事歸納到純粹的喪文化領域,我是並不支持的。至少就電影而言,它雖拋出了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松子的價值在哪裡,人生的價值又在於什麼?」但傳播的卻無外乎愛、付出和救贖,只是松子這樣悲愴的經歷令它的主題更難挖掘,更具信念感罷了。

《老子》曾雲:「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儘管這話是先以索取為目的,但無可否認,無論你是否在乎得到,人活於世,付出總是你必將踐行的。

影片表面上詮釋了川尻松子毫無保留的付出導致的悲劇一生,可它也亮出一個鮮明的觀點「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是在於付出了什麼」。這個命題嵌在松子的故事中既顯得不堪推敲又是那麼一針見血,然而這卻是毋庸置疑的故事核心。

電影的細節處滿是人生的答案與救贖。離家多年的松子看到已逝父親的日記里,每天都有一句「今天還是沒有松子的消息」,她畸形的心理源於冷漠的父親,而父親卻並非不愛她;

數次傷害松子的龍一最終在獄中收穫信仰,即便出獄後松子已經不在人世,他依舊說「上帝是愛,松子就是愛」。頹廢少年阿笙在拼接姑姑松子的故事中找到了生活向上的意義。這些細節彷彿在說:生活給予的打擊從不會停止,即使看完松子的一生,我們依然沒有藉口沈淪於所謂的命運。

「人生的價值在於付出而非得到」,它的潛台詞是側重過程的精神啓迪,不拘泥於結果的多少。尼採說:「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松子步入深淵,因為她否定過程給她教訓,只要求那樣一個僵硬的結果。執著於結果而屢屢碰壁,這看似是我們理所應當的不幸,值得同情。可卻未曾發現,追尋本身就能帶來成長,而這成長的價值遠大於看似好的結果。

松子總是在問「為什麼」,在說「我又完蛋了」,同時又鼓勵自己「愛就是一切」,她陷入了極盡的狂熱和孤僻的惡循環,全然為愛而生,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為很少有人能承受得起,包容得盡那樣一個極度缺愛的松子。但至少,請善待身邊的松子們,也許在某個時刻,我們就變成了松子。

電影最後強調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引用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並非是真的宣揚現實的滿目瘡痍、人生的悲劇體驗,我想它更多是代表一種無奈和思索。

叔本華說:「沒有人生活在未來,也沒有人生活在過去,現在才是生命的確佔有並存在的唯一形態。」

還是活好當下吧,在遍體鱗傷後寫下詩篇,於苦難處編織高歌,這才是《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真正意義。林清玄寫道:「願你走出前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願我們走出松子的前半生,而後深深感覺世事盡可引吭高歌。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APPLE:https://apple.co/31BIh7K

✓Spotify:https://spoti.fi/2XRYzbK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