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步步驚心》原著才明白,為何四爺不給若曦名份背後的隱情!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或許沒有名份反而是好事!
*正文開始
作者:王幕安
整理:冒牌生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夜空落落的院子內,只幾點微弱燭光隱約閃動,允禵不知隱在何處。領路侍衛對允祥恭聲道:“只爺一人在守靈,因爺說福晉喜靜,不喜……”隨在允祥身後,一身微服的胤禛冷聲道:“閉嘴!這裡沒有福晉!”
侍衛一哆嗦,不明白為何十三王爺的隨從竟然比十三王爺更加威勢懾人,全身冷意刺骨。他不願再在陰森森的院落內久待,立即向允祥行禮告退。席地坐於屋角的允禵聞聲,心內微驚,緊了緊手中一直捏著的金釵,塞回懷裡,拿起地上的酒壺大灌了一口,撫著懷中的罐子。
若曦,他終究來了!
這是原書中,對若曦離世後,四爺來看她的情景。
短短數語,卻道出了若曦的身份,她既不是十四爺的福晉,也不是四爺的妃子。
在臨死前,她沒有見到心心念念的四爺,還以為四爺對她痛恨至此,既不關心,也不在意。
於是含恨而終,沒有為四爺留下只言片語,10年前看《步步驚心》,只覺得若曦在宮中苦熬多年,經歷諸多波瀾,最後卻什麼都沒得到,連個名份也沒有。
如今再回味了原著,這才發現四爺不給她名分的深層原因,這一切都得從若曦跟四爺的交集說起。
01 初見四爺
記得若曦剛穿越來清朝的時候,她很不習慣,也很不適應。
她極度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回到現代。於是,她故意走到街上,撞到了四爺的馬車。
四爺救下她後,冷冷地說了一句話:“你的這條命是我撿回來的,以後沒有我的允許,你別妄想再自殺。”
四爺人冷話更冷,跟八爺的溫潤如玉相比,讓若曦覺得可怕。
若曦的心裡覺得,千萬不要去招惹他,盡量躲得遠遠的,連對視都不敢看。
後來她看到十阿哥因為皇帝的一句話,不情願地娶了不喜歡的女人明玉為妻,她心中很驚恐,也對皇權產生了恐懼之感。
這份恐懼,是她從現代穿越到古代,第一次感受到命運是不由自己掌控的,也讓她開始轉變心性,不再任性妄為,而是步步為營。
這份恐懼一直伴隨著她的一生,在後來的日子裡,她決心忠於自己的內心,不願屈服命運的安排,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成了她生活的座右銘。
這個想法直到她進宮後,依然沒有改變,而且越發堅定。
02 跟八爺短暫相戀
若曦在入宮前,就被八爺告白,這莫名其妙的喜歡,讓若曦覺得無所適從。雖然八爺對她體貼入微,極盡溫柔,但是若曦卻一直不肯接受八爺。
她顧慮到八爺的嫡福晉,還有自己的姐姐,覺得八爺不全然屬於自己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八爺的未來,她了然於胸。
若曦的內心是一個現代人,而且還是一個會權衡利弊的人,所以,她很理性,對待八爺的愛,也有所顧忌。
當她提出,讓八爺二選一,選皇權還是選自己時,八爺明顯退縮了。
這讓若曦一下就看懂了,自己比不上皇權,所以若曦果斷揮淚跟八爺情斷。其實,這都是若曦權衡利弊後的結果。
她對八爺的愛,從來都是感動,而不是主動喜歡八爺,這份感情八爺付出的多,而她付出的少,再加上時間不長,思慮過重,所以她選擇跟八爺情斷,並沒有多麼傷心。
03 跟四爺的愛戀,不過是從誤會開始的
跟四爺的相戀,或許超出若曦的預料,畢竟四爺一直都是個冷面王爺的形象,不苟言笑,也不會溫言細語。
若曦進宮後,更是步步小心,唯恐得罪了這個未來的皇帝,所以斟茶倒水時,都會先顧著四爺的喜好,背地裡還跟十三爺打聽四爺的喜好。
她本是自保的行為,卻被十三爺和四爺誤會,誤以為若曦中意四爺,就連八爺都以為若曦傾心四爺。
若曦的這些舉動,自然也被四爺誤會了,他原以為若曦跟宮裡的女子一般,於是就趁著得空的時候,跟若曦親近。
沒想到若曦不僅拒絕,而且還極力撇清,這下讓四爺徹底明白,若曦壓根就不喜歡自己。
而這時的四爺,卻在一番會錯意的情況下,對若曦產生了情愫,他又是命人送鼻煙壺,又送木蘭簪子。
若曦為了拒絕四爺,回了一封信,意思大抵是感情不能強求,寧願當尼姑也不願被勉強。
四爺明白了若曦的想法,也不好強迫,但是私下仍在關心若曦的一舉一動。
直到太子主動跟皇帝請婚,若曦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是多麼尷尬,若曦知道自己無力抵抗皇權,傷心不已,病倒在床榻,四爺主動來看她。
四爺看到她傷心的模樣,答應會為她想辦法,還讓她故意裝病,逃避賜婚。於是在現實的逼迫之下,若曦被迫做出了選擇,她寧願選擇四爺,也不會選擇一個沒有未來的太子。
畢竟,若曦是個會權衡利弊的人,她知道四爺喜歡她,待她好,而且是未來的皇帝,而太子早晚都會被廢,所以兩者比較下,她更願意選四爺。
就這樣,她開始主動跟四爺親近,兩個人的感情這才逐漸升溫。也或許是若曦本來就很關注四爺的一舉一動,慢慢地對他早就有感情,自己卻不自知。
她選擇四爺,完全是在情勢逼迫之下,而且也沒有其他選擇,況且四爺說會娶她,她也容不得考慮四爺有妻妾的情況。
之後,四爺跟若曦的交往,就完全是情侶之間的正常狀態了,原本冷漠,不苟言笑的四爺,在若曦面前,也會笑,還會捉弄若曦。
而若曦在四爺的面前,才是完全呈現自己原本的狀態,她會吃醋,也會耍小性子。
還會故意在四爺的茶裡,放了很多鹽,捉弄四爺,這樣的若曦,恢復了往日的神采。
因為她跟四爺約定好了,要坦誠相對,互相不說謊話,城府深的四爺會在若曦面前,大方承認他想做皇帝,並且毫不掩飾,這點讓缺乏安全感的若曦很是心安。不像八爺,一直都是外表笑著,內心卻不知道在思考什麼。
而且,四爺從未想過利用若曦,為自己套取情報。他喜歡若曦,就是主動出擊,毫不掩飾,也不會缺乏溝通,疑神疑鬼。
反觀八爺,或許兩人成長環境不同,八爺步步謹小慎微,每一步都有自己的謀算。
後來更是想利用若曦為耳目,打探皇帝心意,而且,他一直都沒有相信過若曦,心中的城府也深,從未跟若曦坦誠溝通。所以後來,他跟若曦的矛盾才會不斷加重,以至於徹底情斷。
八爺跟若曦相處時都是客客氣氣的,反倒沒那麼自在,或許兩個人都對彼此有保留,所以真心的話,很難說出口。
四爺陪著若曦在雨中淋雨的那段很經典,也是若曦開啟心門,逐漸走向四爺的開端。
後來,四爺為她擋箭,若曦就完全無法自拔的愛上了四爺。
如果說八爺是若曦的初戀,短暫美好,但不長久,那麼四爺就是若曦的真愛,刻骨銘心,至死不忘。
04 由愛生恨,鬱鬱而終
後來,若曦被賜婚,若曦抗旨,康熙一怒之下罰了她,去了浣衣局。
在這個時候,四爺知道若曦是為了他才抗旨的,先是驚訝,後是感動,他跟若曦說了這麼一句:“十三弟我肯定是要救他出來的,而你,我也會娶你。“
此後的日子裡,兩個人雖然交集甚少,但彼此都有牽掛,直到後來,四爺當上了皇帝,才把若曦接了出來。
這時的若曦,已然在浣衣局待了6年,因為常年勞累,身心俱疲,而剛登基的四爺,朝廷上的大事諸多,也顧不上給若曦封妃。
其實,若曦也不稀罕這些名分,苦熬那麼多年,她一心尋求的就是自我,只想跟四爺相依相守。
而四爺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忙於安定局勢,維穩朝廷,還要應付其他阿哥的不滿,完全沒辦法照顧後宮。
另一方面,若曦經歷了那麼多,看透了宮裡的波譎雲詭,早就無心去爭搶了,所以,她沒有提出自己的訴求,而四爺也沒有考慮好。
要不是若曦親眼看見好姐妹玉檀慘死的畫面,她怎麼也不會想到要離開皇宮,離開四爺,畢竟四爺是她餘生的依靠。
但通過玉檀這件事,她看到了權力的可怕,也深感自己的弱小,跟四爺大吵一架後,決心離開皇宮。
只是沒想到兩人的分別,竟然是永別。
若曦在最後的一段時光裡,很想念四爺,於是提筆寫下一封又一封的信,希望在臨終之前,能見四爺最後一面。
可惜事與願違,十四爺的參與,讓四爺再也不過問若曦的情況,直到若曦死後,他也只能抱著若曦的骨灰痛至心扉。
在若曦最後寫的一封信裡,寫滿了她對四爺的無限愛意,信中是這麼寫的:
胤禛:人生一夢,白雲蒼狗。錯錯對對,恩恩怨怨,終不過日月無聲、水過無痕。所難棄者,一點痴念而已!當一人輕描淡寫地說出“想要”二字時,他已握住了打開我心門的鑰匙;當他扔掉傘陪我在雨中挨著、受著、痛著時,我已徹底向他打開了門;當他護住我,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時,我已此生不可能再忘。
之後是是非非,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話至此處,你還要問起八爺嗎?由愛生嗔,由愛生恨,由愛生痴,由愛生念。從別後,嗔恨痴念,皆化為寸寸相思。不知你此時,可還怨我恨我?惱我怒我?
紫藤架下,月冷風清處,筆墨紙硯間,若曦心中沒有皇帝,沒有四阿哥,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相思相望不相親,薄情轉是多情淚,曲曲柔腸碎。紅箋向壁字模糊,曲闌深處重相見,日日盼君至。
這封信是全書的淚點之一,情深意重,字字珠璣,何況是當事人四爺,所以當他看到這封信後,對若曦的所有埋怨都煙消雲散,只剩無盡的悔恨。
普魯斯特說過:“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若曦就是如此,在人生最後一段時光裡,她努力去模仿四爺的筆跡,一遍遍寫下思念,又因相思之苦,想見四爺最後一面,最後灰心失望至鬱鬱而終。
不得不說,若曦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感情主義者,在她的世界觀裡,雖然有著現代人的靈魂,精明算計,但她始終就是一個求愛的普通女子。
多年來,擔驚受怕,憂思過度,也不過是尋求一個“情“字而已,在她的心裡,自己的情感訴求高於一切,什麼皇后貴妃,什麼綾羅綢緞,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所以,她在四爺登基後,更是看淡一切,不求名分,只求相伴。
而歷史上也沒有若曦這個人物原型,所以她沒有記載在冊,無名無份,也是作者尊重史實而已。
而四爺對若曦說過的那句話:“如果你不能來我的世界,那麼我就去你的世界找你。“
這個催淚的結局,倒是讓《步步驚心》的劇迷,每當回想起這段,雖然虐心,卻一直在我們心中深深紮根。
劇裡他們的愛情很遺憾,但現實中吳奇隆和劉詩詩在一起了,兒子小名也叫“步步“,從這點來說,也算是圓滿了這個遺憾。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為何十三爺與若曦沒有產生愛情呢?
十三阿哥也算《步步驚心》裡「白月光」般的存在了。
即使在這個憤世嫉俗的網絡環境下,人們都很難挑出十三的不是,或是提出討厭他的理由。
他善良而不懦弱,果敢而不殘忍,為兄弟、為知己又能兩肋插刀。
劇中十三爺初次登場,是若曦打算堵馬穿回現代的劇情:四爺冷眼無奈觀望,十三卻下馬把摔倒的若曦扶起來、出言關心。
這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這不止是給若曦的印象、更是故意提醒觀眾:這是個不仗勢欺人、涵養極好的皇子。
其實原著沒有這段初遇。
小說中的十三第一次和若曦打交道,是在十阿哥成婚當晚——生母祭日,十三心情欠佳,直接拉著出來透氣的若曦出去喝酒了。
這樣看來,電視劇似乎更強調十三溫和風度的一面,原著更凸顯十三的灑脫不羈。
那劇版為什麼這麼改編呢?
經常有很多人吐槽改編劇本「亂改」的現象,但改編是必要的,好的改編也會有水平的差異。
首先要知道,電視劇對比小說,觀看門檻更低,但視覺對比文字的表現力,少了一點精確感。
比如:
如果十三作為皇子避免給群眾造成滋擾,沒有當街去扶若曦,只是口頭道歉。
而且本來就是她主動撞上來的,十三這樣的反應似乎更現實,也規避了「瑪麗蘇」的評價。
這樣小說裡可以寥寥幾句道明:「十三擔心地看了看若曦,又猶豫地望著議論紛紛的人群,只得道歉迴避。」
但演出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演員不能下馬、大動作不能有,就需要演員有精準的表情控制力:既要演出「驚訝擔心」,又要演出「為難」,而擔心還不能過了,不然就會被觀眾誤解成「曖昧」。
而且,就算真的演對了,還是會有一部分觀眾以為十三冷漠,因為的確有觀眾不會注意演員細微的表情。
不可控的東西太多,不如文字簡單明了。
這就需要精心設計、增加戲份,給觀眾潛移默化營造印象——
劇版十三爺如果像原著一樣,初見就是酒鬼、戲份又少,就容易讓觀眾誤會他的性格,忽略十三溫柔的一面。
那就適當的簡單粗暴一些:讓十三爺扶若曦,觀眾能得出「十三善良」的印象;四爺默默給她買藥,觀眾知道他「外冷內熱」等等。
那第二次打交道,十三醉醺醺地帶若曦出去喝酒時,觀眾才會對他的反差產生疑惑:「是什麼,讓這麼溫和有禮的人變成這個樣子?」
這樣起承轉合、直白與含蓄交叉才是一部優秀偶像劇的常見改編。
這也是為什麼,文字有文字的魅力,影片也有影片的優勢。
也是在那次醉酒談話中,剛穿到異世、愁悶難消的若曦對十三透漏了自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
當然,十三沒有當真。
但全劇看下來,若曦只對兩個人隱晦道過這個真相,一個是十三,後來就是四爺:第一次說的時候,若曦是想回去;第二次,卻是怕自己會身不由己地離開。
沒幾天,若曦和十三又有了一次的共餐暢飲,兩人發現他們竟然有同一個偶像:嵇康。
嵇康是三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崇尚自由、給後世留下很多啟發。
十三作為他的崇拜者,同樣文武雙全、思想開明,繼承了很多特性。
我覺得,小說作者設置「嵇康」這個標杆,作用真的很大。
如果只是單純的寫若曦和十三言論相投、相見恨晚云云,難免讓讀者感到說服力不夠,畢竟這是兩個隔了三百多年的人。
但有了一個這共同的歷史人物作為偶像,就把若曦與十三的性格投射到了這同一個思想家身上,畢竟粉絲都是跟著偶像學的嘛。
而且細細想來,十三看嵇康,就像我們現代人看十三一樣:即使隔著歷史長河,我們的思想還是能偶然與古人產生奇妙的契合。
這進一步增加了十三阿哥這一人物的可信度,所以我說作者設置十三和若曦同一個偶像這點,簡直功用絕佳。
在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文化發展中,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像一張巨大的網,把獨立的個體牢牢束縛在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文化霸權中,從而發展不出完整的個人主義。
但生逢亂世的嵇康可以說是一個意外,像一道閃電劃過黑夜的天空,雖短暫但亮麗。
我雖早已知道十三阿哥是不羈的,但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會推崇嵇康。
特別是他作為皇室子弟,身處統治階級的金字塔尖,卻絲毫不稀罕、也不維護自己的身份與利益。
這份從天而降的意外之喜,和在古代社會終於有一個人能明白我內心想法的感覺,讓我狂喜。」
若曦和十三第二次大醉、也是最後一次大醉已經是八年後,兩人坦誠相談,這一段也是重頭戲。
若曦聽著十三做的詩,嘆道:「你若不生在帝王家,該多好,就不必只用詩詞羨慕閒逸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想過多少次了!我一直嚮往著有一天能騎馬、帶笛、配劍,自由縱橫在天地間。
但此身已托帝王家……即使我可以跳出樊籠,卻有我不能割捨的人。
我不願讓四哥獨自一人面對風刀霜劍,他雖有額娘、同胞親弟,可也和沒有差不多。」
十三對唯一的好兄弟重情重義、肝膽相照。
失去了唯一生母,讓他處事無所畏懼、灑脫悠然。
皇家根本不是他喜歡、所求的地方,那高坐皇位的父親又何嘗不是跟沒有一樣?
《步步驚心》處處可見的哀傷淒婉,其實本質上是對封建社會無聲地批判:父子不像父子,兄弟不像兄弟,夫妻不像夫妻……
但在殘酷的陣營對立面前,偶爾又能透析那麼一點溫情,是啊,人又怎能離開感情呢?
這種沿襲幾千年的製度,複雜的底蘊和人心,是中版《步步驚心》最打動人的地方。
彼時的若曦已經與四爺相愛,求賜婚也就是時間問題,十三對若曦誠心勸誡祝福。
針對這個話題,劇版刪了幾段話,但這段話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留下的:
「十三阿哥雙手撐在桌上,俯身對著我的臉,神色肅然地道:『若曦,不管你是因為怕皇阿瑪指婚還是心裡有四哥,反正你如今已經給了四哥承諾,你就要好好對他,若因為八哥而傷四哥的心,我不會原諒你的。搖擺不定,傷人傷己,我瞧不起這樣的女人。』說完緊盯著我。
我立即回道:『我既然做了選擇,以後就絕不會再和八阿哥有男女私情,因為我也討厭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
這一段大概是劇版時長受限,或者太過尖銳,並沒有收進台詞裡。
但我覺得這段既體現了十三的真性情,對若曦的人設呈現更是尤為重要。
若曦堅定的態度,表示了若曦並非放不下舊情的人,也並非吐槽者口中的「綠茶」:
她後來不惜和四爺鬧翻、為八爺爭取生機也是出於恩義,並非餘情未了。
這也解釋了一些人的問題,若曦最初為何要對四爺瞞著自己和八爺的舊情?
因為她早預料到,會有需要她求情的那天:四爺八爺一向是死對頭,注定兄弟相殘,真到了那一天若曦做不到視而不見。
而且她對男人的多疑和未來帝王的控制欲是不敢忽視的,所以若曦說道:「我的舊情但凡是別的誰,都可以說。但八爺,我不敢冒這個險。」
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十三還納悶過:「你把四哥也想得太小氣了,佐鷹能包容敏敏,四哥為什麼不能包容你?」
他說的是敏敏喜歡過十三,後來嫁給了佐鷹。
贏面前的我們有沒有察覺到這句話的不對?對,有個前男友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
他們阿哥哪個不是已有妻妾了?
十三果然還是古代人,有封建男權思想啊。——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毫不驚訝,但難免有點失望。
但我反倒覺得這種人設的真實,是作者構建人物的良心。
作者大可為了女性臆想,把男主阿哥們塑造得完美,但她沒有。
尤其在古偶盛行、動不動就愛得死去活來的仙俠劇氾濫年代,很多人好像不允許主角有缺點。
但精彩度和深度提升了嗎?好像沒有,反而更無趣了。
任何脫離現實、遠離人性的人設,無一例外會變得懸浮無聊。
你看到人物的缺點和不堪,他的閃光點才更加動人。
十三雖然超越了大部分古人的思想,但他終究是個古人。他想像不到,還真有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在前方。
最後,十三掏心掏肺,連同深埋心底的話都說了出來:「這麼多年,皇阿瑪一直如此疼你,固然是因為你心思靈巧,盡心服侍。可更重要的是,你沒有偏袒過任何人,只是一心一意地服侍皇阿瑪。以後你也要如此。
你一直平安無事,全憑皇阿瑪的寵愛!
你若參與進我們的爭鬥,就會失去皇阿瑪對你的信任和疼寵。
這本就是我們男人之間的爭鬥!
我們如此做,是為了自己的慾望私心,想要更多的尊榮,更多的權力,想要坐到那個最高的位置上。
無論結果是什麼,都是我們應該付出的代價,可你憑什麼為我們的慾望而犧牲呢?這不是你應付出的。」
原著裡,若曦痛苦的說道:「為什麼?為什麼非要提醒我這些?我不想知道。」
十三道:「我怕你一時感情用事捲進我們的爭鬥。我知道眼看著一切的發生讓你痛苦,可如果參合進來你會更痛苦。」
緊接著,他又嘆道:「這就是帝王家!無可避免的爭鬥和痛苦!沒有人能阻止!就是睿智如皇阿瑪,也只能無奈地目睹著一切的發生,何況你呢?」
十三果然是最懂她的人,一語成讖,言明若曦和四爺關係的根源所在。
心裡話說完的第二天,突如其來的變故就席捲了朝堂。
八爺黨構陷四爺,十三當機立斷為四爺頂罪,為以後留得一線生機。
「十三爺,今日,就是生離。」
這是若曦唯一能在心底微弱地送給十三的話,十年的生離,不知還能不能活著再見。
好在,癡情的綠蕪義無反顧地四處求人,心甘情願進養蜂夾道照顧十三。
又是若曦,跪了聖上兩天才求得一絲機會,自此落下病根。
很多人說若曦「作」,但要是站在受難者的角度去想,你肯定會慶幸,紫禁城終究還有這麼一個溫暖的希望。
其實原著中,在十三被幽禁養蜂夾道之前,和綠蕪並無明確的男女之情。
綠蕪傾慕十三,但自卑於自己的身份從未說出口去索取什麼,十三對她也更多的是憐惜和交心。
前期的十三灑脫卓越,感情上應該是那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男子。
直到落難後,綠蕪無私的陪伴才讓兩人走到了一起。
正如十四所說:她在十三哥春風得意時甘願以友相伴、不敢索求,卻在他落難時,甘心為奴為婢共患難。
這樣的癡情女子,世間少有。
很多人覺得奇怪,既然若曦和十三爺這麼情投意合,為何兩人沒有產生過愛情呢?
對這一點,其實原著中的女主角甚至主動和十三討論過,當時十三還被若曦的直接給嚇到了:
若曦承認自己在感情上是個被動的人,如果不是對方主動喜歡自己,她就很難交出自己的心。
所以若曦不在意十三,是因為十三沒有先喜歡她;而十三不喜歡若曦,則是因為他偏愛有母親溫柔特性的女子,若曦對他來說太「彪悍」。
在養蜂夾道度過十年後,曾經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青年終究被折磨成了渾身是病的潦倒人。
十三對曾經的四哥、如今的皇帝禮節有加,並非是不適應現世或是責怪四爺,是因為他磨去了棱角,真正清醒了。
他對若曦說:「一個人一旦坐到那個位子上,不管他想與不想,他終究要面對獨自一人高高在上的寂寞和尊榮。
日日受萬人朝拜,慢慢的,他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習慣於所擁有的絕對權力。」
若曦感嘆:「你竟也與他隔了一道屏障,他知道了,會很傷心的。」
十三卻苦笑道:「皇兄什麼都明白。若曦,不明白的是你。」
雖然若曦和十三都吃了將近十年的苦,看過了物是人非、也共同面對著今非昔比的皇帝,但十三相比若曦,自始至終卻是個相對清醒的局中人。
他知道若曦重情義沒錯,雍正出手狠辣也沒錯,只是造化弄人,恩義兩難全。
我甚至覺得,後期的十三更像我們理智觀眾的第三視角。
後來,綠蕪的死也並不強行。
表面上看,是十三的福晉爭風吃醋擠兌她的風塵身份,但只有綠蕪自己知道,她還是「明史案」罪臣後人。
所以,她萬萬不敢拋頭露面,也不敢讓十三娶她過門。
一旦被抓到把柄,全府上下,包括十三爺和女兒都會有生命之憂。
若曦不忍十三雪上加霜,編了綠蕪「拋下一切回家鄉」的謊言,讓他不至於那麼絕望。
在若曦與雍正感情出現裂痕、自毀自傷的時候,則是十三拉了她一把,讓她不要放棄。
若曦斬斷一切,遵先皇聖旨嫁到了十四爺府,算是度過了最後一段短暫的平靜時光。
而十三爺,這個四曦感情全程的見證人,一直輔佐在他四哥身邊,直到雍正八年死去。只比若曦晚了幾年而已。
其實九子奪嫡中,多的是年華蹉跎、壯志未酬的阿哥,但十三卻是唯一一個不為皇位為情義的人。
他也本不該捲入這場浩劫,卻被時代裹挾著、清醒著推入自己的命運。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