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個傻瓜》要設定「藍丘」這個角色?原來我們都沒有看懂這個用心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面對理想,我們屈於現實;面對現實,我們卻又不甘於此。
#三個傻瓜 #感悟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看電影學人生 #藍丘的重要性
來源:豆瓣、時光網
作者:達達先生、電影愛好者
整理:冒牌生
–正文開始–
電影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尋找藍丘,一條是回憶生活。
在交織的過程中,讓觀眾在過去和現在的時間點轉換,感受他們曾經一起經歷成長中的歡笑與淚水。
故事所要描述的成長,不同於美國的青春校園劇或華人的甜蜜、熱血,甚至殘酷的青春成長,那為什麼能夠如此打動人心呢?
電影要強調的理念
故事講的是三個朋友間的友誼,只是這份友誼滋生、發芽於象牙塔中。
以藍丘為中心,在大學經歷了順從、叛逆,再到「自我解放」和「認知」的過程,透過這些情節,探討的不只是印度教學問題,更反映了現代教育「為什麼無法讓學生發揮天賦」的重要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
天賦過人的藍丘,不認同高壓式和等級式的教育制度。
他無意擔任什麼領袖,只是維持著自己的人生信念「一切皆好」:遇到事情,總能樂觀積極,永遠不被恐懼所控制,追隨自己的心靈。他認為一切都是理想的,順暢的道路當然很好,但艱難困苦也是必須面對的,心中只要沒有了恐懼,成功便是手到擒來的。
「追隨你的內心」這是藍丘給法罕的忠告。喜愛攝影的他,害怕父親和家庭的壓力,選擇了不喜歡的機械工程,學的不快樂成了必然的結果。
「放下心中的恐懼」則是藍丘給拉加的建議。家庭貧苦讓拉加背負上了不尋常的壓力,為了釋放壓力,只能將它轉化成為對神靈的敬畏。雖然他是熱愛機械工程的,但無法放下對失敗、對未來的恐懼,成為他前進的阻力。
這兩個人的狀況,這兩句忠告,很符合現在大學生的遭遇。
面對理想,我們屈於現實,面對現實,我們卻又不甘於此。矛盾就這樣存在著。
有些人勇敢的踏出了夢想的那一步,而大多數的我們,就日復一日的逐漸泯滅在了現實當中。
電影設定「藍丘」這樣的角色,是有原因的?
為了建立「藍丘」這個角色的形象,電影用了頗多的畫面與故事來堆疊。
不論是超然於世的生活態度、不費功夫就可以得來的好成績,或者是平易近人的行為方式,故事將藍丘設定為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很難說這樣的人物能有多接近現實,但在故事的詮釋之下,卻讓這樣完美人物的存在,顯得「不那麼突兀」,這也是藍丘能夠受到喜愛的原因,也是故事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電影打造了美好,卻也沒有忘記揭露黑暗,在這樣的對比下,故事裡生活的真實才能跳出螢幕,活生生地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老師的古板和勢力,家長對孩子的制約,電影用細節描繪了這份生活,就如發生在我們身邊一般的真實可信。
故事簡介
法罕、拉加與藍丘進入了印度首屈一指的帝國理工大學,三人共居一室,結為好友。在成績決定一切的學校裡,藍丘鼓勵法罕追求理想,去當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鼓勵拉加放下思想包袱,做真實的自己,還勸說維爾博士的二女兒佩雅離開滿眼銅臭的未婚夫蘇哈斯。
為了說服拉加不要像死背硬記學習的模範學生查托一樣偏執,藍丘和法罕趁機竄改了大會的演講稿,而查托正是大會演講的推薦獻詞人,因被竄改演講稿而得罪教育部的重要來賓還有維爾博士,引起對他們的不滿。查托於是跟藍丘打賭,十年後的今日再來比較誰的人生更成功,故事的開頭即是以此展開倒敘,開始了三人尋找藍丘的旅程。
—————————————————————
喜歡文章的讀者,也歡迎【追蹤】和【分享】,這都是對我寫作最大的鼓勵。
—————————————————————
歡迎追蹤版主IG
—————————————————————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