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該快樂、做想做的事《幹麼活得那麼累》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

為什麼會有人因忙碌不已的生活而感到快樂呢?

看到那種假日仍東奔西走、四處忙碌的人,我的心頭浮現了這個疑問。

 

「時時與他人維持連繫,積極行動」的人,無由來地令人感到正面積極。

「早起運動舒暢身心,下午去看一場電影,晚餐和大夥兒大口飲酒、談天說笑,臨睡前再讀本勵志的暢銷好書」,像這樣安排的禮拜日,比起那種「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後去吃一碗拉麵,之後就無所事事到傍晚,晚上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喝啤酒,感到睏意時倒頭就睡」,是不是令人感覺前面那種才像是個「充實的禮拜日」呢?

 

當你也這麼認同時,你就已經被洗腦了。

 

其實「充實的休假日」一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為什麼休假日有「充實度過」的必要呢?休假日就是「休息的日子」,整天悠哉悠哉地消磨時間、讓疲勞充分消除就已經足夠了。

不分平日假日,「有預定行程就是好事」的想法其實粗糙不已。無時無刻受到時間的追趕,並不是生活應有的樣貌。

 

旅行時也是同樣的情形。一定要去那兒、一定要去這兒;一定要看那個、一定要吃這個……。會嚷著「旅行好累」的人就是這個樣子吧!明明是難得的個人旅行,卻要如同團體旅遊般,無論大小事情都排定行程、事先預約,反倒成了被時間束縛的旅行。

只因沒有計畫就感到不安,連枝微末節的小事也要排入行程,未依照預定計畫進行時,就會感到焦慮、憤怒,甚至是罪惡感。但是這樣反而不知道真正旅行的理由與目的是什麼了。

 

若是事關工作、為了促進效率而排定計畫的確是情有可原,然而休假日其實並無高效率度過的必要。以我個人來說,我非常討厭安排假日計畫。此外,我也不喜歡排定多項行程。「禮拜六日各安排一項活動」讓我感到鬱悶煩躁,我覺得只要偶爾「啊,這週末有排活動」即可。

無所事事而覺得不知所措、對沒有安排活動感到恐懼,這其實是種現代文明病。當你覺得自己也罹患這個病時,不妨嘗試看看「三天內不做任何有意義的事」。雖然可能難免會偶爾感到「這樣真的好嗎?」,但此時只要稍稍把血液中的酒精濃度提高一點,就會覺得「這樣就好」了。

 

對於將尼特族(NEET,全稱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視為問題的想法,我並不認同。在不對任何人造成麻煩的前提下,我認為完全不從事任何有意義行為的人生,應當也可以作為人生的選項之一。

「想要活得有意義」的人,就自行過著有意義的生活,並沒有強迫他人跟自己走上相同道路的必要。人們應摒除心中「不想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人不具存在意義,對社會零貢獻」的想法。

尼特族本來的含意,是指「非就業中、非在學中、非進修中」的狀態,對尼特族貶意的認定是基於「只有工作、學習、訓練具有價值」的想法為前提。其實真正有問題的不正是這個想法嗎?全世界所有人僅認同這三項活動才具備價值,這實在是件恐怖的事情。

 

懂得享受無所事事時光的人,應該被稱為「閒暇的達人」。

 

人生前輩的建議是否要聽

父母「好好用功唸書!」

國中生的兒子「我討厭唸書,也不擅長考試。我不要唸什麼大學!」

父母「你太不了解社會了。大學非唸不可」

 

女兒「我想離婚!」

母親「都結婚了就忍耐點!」

女兒「我已經無法忍受了。我沒辦法和他過一輩子!」

母親「我也好幾次想和妳爸爸離婚。妳再過幾年就會理解了。現在回想起來,好險當初沒有離婚。」

 

上述都是隨處可見的對話。究竟孰是孰非呢?為人父母,其實也不可能對孩子說謊。他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才會說出這番話。

其實這並不是「誰」正確的問題,而是要視「在討論什麼問題」,才能判定哪方正確。

 

舉例來說,關於歷經數十年已有了變化的事物,年長者的建議不僅無益,還可能有害。自己30歲時生下的孩子,生活在與自己相隔30年的時代中,對於在30年內已產生轉變的這些事物,父母基於經驗所提出的建議並無太大的助益。

 

距離現今30年前、約1980年上半年,大約是泡沫經濟前,日本未來的前景一片看好。那時網際網路與行動電話尚未出現。在這般時代背景下,可以由已有人生歷練的父母身上學習;可以因年長社會人士「大學非唸不可」、「這個產業將來大有希望」、「總之年輕時就多忍耐」的這類建議而受益。但是,現今社會改變的腳步日益加快,像上述的情形在現代其實難以想像。

 

不過,另一方面,「人類本質」即使過了100年也不會有改變。人類出生,成長而成熟,接著年老走向死亡,這般循環一成不變。

開心、喜歡、快樂等情緒,及羞恥心、嫉妒、憤怒等感情,人類的七情六慾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時常由人生的前輩那兒聽取這類關於「作為生物的人生訊號」及「感情與心理」的建議,絕對會對往後的人生有所幫助。

 

舉例而言,當意識到「死亡」時人會是什麼樣的心境、如何面對人生……了解這些的年輕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反之,已達花甲之年的長者多半都已經對這些事物有所體悟。若是能在年輕時就有所認知,想必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將為之一變。

「父母對於孩子抱持什麼樣的心情」、「失去重要的人,內心作何感想」等,這些都是未曾親身經歷過的年輕人難以想像之事。世上有很多「隨著年齡增長才會理解的事物」,這的確也是不爭的事實。

 

總歸來說,人生的前輩對於工作選擇、孩子教育等看似煞有其事、頭頭是道的建議,年輕人其實多半沒有聽從的必要。

 

然而,若是「身為人,與人相關的生活方式」等建議,就請保持謙虛的態度洗耳恭聽吧!如此一來,也可避免日後因無法挽回的錯誤而後悔。

更進一步來說,如此可以使人更容易看見重要的事物。換言之,即是「身為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未能體驗、感受、成長,就也無法獲得任何足以留給後輩的建議」。不論在社會上累積多麼豐富的職場經驗、事業多麼成功出色,這些職場經驗都無法通用於下個時代。

與孩子、父母、朋友、同事間的相處,同時包含了正面與負面的情感與經驗,親身感受「作為人」的感覺,並從中學習,勢必可以獲得足以傳承給下個世代、擁有一定價值的事物。

 

摘自《幹麼活得那麼累》 作者:Chikirin

書籍特色

常識不可靠,運用思考法,從常識中解脫吧!
認清自己的人生獨一無二、與他人不同,不須追逐別人腳蹤!
衡量得失、確信選擇,活出快樂又盡其在我的人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