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只是打翻一杯咖啡,竟然能讓他一年賺 7 億美元….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誰能打翻一杯咖啡,就能想到這種創意…

#一杯翻倒的咖啡 #改變了整個咖啡文化

*正文開始

來源:紙去哪了
整理:冒牌生

設計作為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本質功能始終是解決問題。任何一個設計,無論是從無到有開發新產品,亦或對既有項目進行再創造,它都基於實實在在的問題,且問題背後是真實存在的需求。

唐·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多次提到門的例子,比如說緊急逃生通道的門。

大樓發生火災時,在驚慌中逃離現場的人倘若遇到向內打開的門,他們很可能會困在門內而死亡。

因為人們會下意識地向外推開門。第一次嘗試失敗後,他們傾向於重複這個動作,甚至用更大的力氣試圖打開它。

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設計未能解決問題(讓人開門逃生),還給用戶錯誤的心理暗示。

因此,很多地方的法規要求公共場所的門應向外打開,並加上了緊急逃生門閂。

關於好設計如何解決問題,這裡還有一些有意思的例子。

星巴克咖啡杯外的瓦楞紙套

在敲定使用這個紙套之前,星巴克要解決好些問題。

首先是盛滿熱咖啡的紙杯握在手上燙手的問題,為此星巴克原本設計在紙杯裡多加了一層紙杯。

但這意味著多了一倍的垃圾,容易讓顧客質疑品牌的環保意識。

1995 年,他們又考慮用聚苯乙烯作為咖啡杯的材料。

但這種塑料杯不僅不符合人們對星巴克的質量期待,而且在公眾看來比紙杯更不環保——大部分顧客都不會重複使用這個杯子,而許多城市又沒有聚苯乙烯回收工廠。

最後星巴克的決定是在咖啡紙杯中間加一層紙套來取代雙層紙杯。

這種紙套所用材料只有第二隻杯子的一半,其中還含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成分。它最終起到隔熱作用,讓杯子不至於太燙手,也幫助公司建立一種環保、負責任的品牌形象。

還記得那個「淘金熱時,賣鋤頭的老頭最終賺了錢」的經典故事嗎?

咖啡界也有這樣「配角」最終成了大贏家的故事,這就講給你聽:

傑.索瑞森(Jay Sorensen)是美國波特蘭的房產中介,1991年他送女兒上學後,開車到快餐店的得來速買咖啡。他接過咖啡,因為太燙,失手把熱咖啡翻倒在大腿上。在狼狽中,他冒出一個主意,如果能發明一個「隔熱杯」,哇,那一定會賺翻!

他說做就做,動手做了各種杯型,實驗各種材料。

從失敗中發現一個問題,要隔熱,材質就得「厚」;杯子厚,就沒法堆疊。既佔空間又很難運送。

最後他想到不該只想做「主角」,可以做「配角」,為杯子做「袖子」。

他發現硬紙板的隔熱效果不錯,因為紙的表面有凹凸浮雕壓紋,有空間可以隔熱。

他以此靈感設計出凹凸壓紋「波浪」型紙板,花了一萬五千美元,做了十萬個杯套。像個手環可以套住杯子,取名“Java Jacket”。

他向星巴克提案,星巴克本來是用杯子套杯子,兩個杯子來應付太燙的問題。

除了不環保,成本也很高。

所以索瑞森的杯套正是他們期待的「最佳配角」,但是星巴克想得到獨家授權,而且要索瑞森變更設計,接著又想壓低價錢。就這樣從1993年談到94年,前後八個月,結果破局。

索瑞森找到星巴克的對手Coffee People,他們只看了一眼,立刻下了一萬個訂單。

隔週索瑞森參加西雅圖咖啡展,接到一百筆生意,他的公司吸到成功的養分。

1995年6月20日,他得到隔熱套的專利。

這時,星巴克轉向找LBP合作,做出自己的杯套「Coffee Clutch」,但基本上是學習Java Jacket的,不同的是Coffee Clutch是用瓦楞紙,Java Jacket是用木屑紙板。

只是大家還是習慣把隔熱套叫Java Jacket,而現在每天隔熱套都能賣出兩百萬個杯套,年銷售額高達7億美元,是不是相當驚人。

有些東西不一定要當主角,反而將配角做到100分,不僅為主角加分,更能創造價值。

所以,有時候賺錢還是要多換換思路呢!

 

#冒牌生

—————————————————————

喜歡文章的讀者,也歡迎【追蹤】和【分享】,這都是對我寫作最大的鼓勵。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