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連載超過十年,完結時究竟是創造了「神作」還是「爛尾」?—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你是從哪一年開始追的?
#進擊的巨人 #連載完結 #創造他的主人

*正文開始

來源:蹦迪班長
整理:冒牌生

《進擊的巨人》漫畫最終話。

在誕生之初,《進擊的巨人》就以較為完整的劇情規劃飽受贊譽。

同時,諫山創也一直成竹在胸地向讀者展示他對於結局的完全掌控:從兩年前就開始的”完結百分比倒計時”,到”進擊的巨人最後一頁”;從”迷霧式結局”,再到”傷害讀者”。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巨人結局,但是諫山創畫出了第一千零一種。

曾經,它有著細緻入微的人物塑造,令人拍案叫絕的神轉折,紛繁巧妙的伏筆設計,磅礡大氣的世界觀延伸。

而這一切,隨著”怪誕蟲”噴出的霧氣而煙消雲散。

有時我會想象,時間回轉到2009年的深秋——

一位默默無聞的新人,一場伯牙子期的邂逅,一篇雄心壯志的連載。

一間狹小的書房,一張粗糙的畫紙,一幕震撼的開篇。

原來,只不過是諫山創一場兩千年的夢。

也是我們十二年的青春。

看不見地平線的家鄉

1986年8月29日,諫山創出生於大分縣日田市的一個叫做大山町的小村莊。

「很狹窄,小時候我就從來沒看到過地平線。」

環繞著村子的高大綿延的山巒,後來,在他的心中演化成人類阻擋巨人的城牆。

大山町

在2018年NHK的訪談中,諫山創表示,在成長過程中,他對自己的家鄉感到矛盾。

在青少年時期,他感到不安,然而卻沒有改變自己的願望。

「這不一定指的是我缺乏野心,」他評論道,「而是有一種自卑感,一種挫敗感。」

在這種模糊的、難以言說的「挫敗感」中,他最終創作出《進擊的巨人》。

2020年11月,《進擊的巨人》主角銅像在諫山創的家鄉大山町揭幕

漫畫的啓蒙

諫山的父親年輕時在傢具廠上班,負責設計和銷售,而諫山的母親則很喜歡油畫。

後來,夫婦倆和其他村民一樣,開始因地制宜地種植梅子,再也沒有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

上幼兒園時,諫山畫的恐龍受到了一名叫明美的老師的讚賞。

從那時起,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似乎畫得還不錯呢」。

少年時的諫山創

小學高年級的時候,每到秋天,村子裡的神社就會舉辦兒童相撲比賽。

諫山小時候體型瘦小,在相撲中完全處於劣勢,經常兩三下就被擺平了。

因此,他對相撲比賽非常排斥,每次只能暗暗祈求自己不要受傷。

然而,有時迫不得已要與很強的對手(全國第17名的高手)比賽,為了避免回家挨罵,自己還要硬著頭皮上台。

相撲比賽中的少年諫山創

弱者該如何戰鬥、如何生存,是這個時候的諫山創開始思考的問題。

「那時候,我還想說要是自己能夠認真去挑戰就好了。對於那瞬間毫無鬥志的自己感到很無奈。小學時所抱持的那種想法,說不定跟艾倫還有阿爾敏的心境是相通的。」

——諫山創訪談(2013)

那個時候,諫山也沈迷於特攝劇的變身英雄中,「想變得和英雄一樣強大」。

諫山從小就喜歡讀漫畫,尤其是《少年JUMP》。

小學時,諫山讀了真倉翔在JUMP上連載的靈異題材漫畫《地獄老師(靈異教師神眉)》,第34話中「吃人的蒙娜麗莎」這個場景,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理陰影),以至於不敢去上廁所。

這種直擊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後來成為了設計「巨人」的靈感來源之一。

「那一回真的很可怕,當時所感覺到的恐懼,跟《進擊的巨人》中巨人的可怕是相通的。」

——諫山創《進擊的巨人·攻之書》

高中時,諫山讀了貳瓶勉、三浦健太郎等漫畫家的作品,其中,皆川亮二的科幻漫畫《ARMS》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是一部讓他體會到「漫畫的過人之處」的作品,也是他立志成為漫畫家的原因。

「你成為不了漫畫家的」

立下志向後,諫山就嘗試畫漫畫,並向漫畫編輯部投稿。但是這些事情,他一直瞞著父母。

有一次,他放學回家,看到父親正在看著自己桌子上的漫畫原稿。

父親看了他一眼,轉身搖搖頭:「你成為不了漫畫家的。」

2004年,諫山從大分縣立日田林工高等學校(高中)畢業,就讀於九州設計師學院的漫畫學科,這是一所位於福岡的藝術設計類專門學校。

大二那年,學校有一門課程是「向出版社毛遂自薦」,學生們必須帶著自己的作品前往出版社,類似於中國高校在大三大四開展的專業實習。

學生們在學校的集體組織下,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行決定前往少年漫畫、少女漫畫或是青年漫畫的編輯部。

那個暑假,諫山完成了一部短篇漫畫。

這就是《進擊的巨人》的雛形——《人類VS巨人》。

躍躍欲試的諫山揣著60頁的短篇,開啓了自己的東京之旅。

講談社:初試啼聲

第一站,諫山選擇了少年漫畫雜誌的王者——《週刊少年JUMP》。

那時的JUMP,正處於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巔峰期,春風得意。

刊載漫畫近乎「全明星」陣容,《海賊王》《火影忍者》《死神》《全職獵人》《網球王子》《家庭教師》《銀魂》《死亡筆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接待諫山創的是編輯服部Jean-Baptiste哲。他是個混血帥大叔,也是《爆漫王》裡服部哲的名字原型。

把「熱血友情勝利」當做信條的服部,自然看不上畫工低劣、有些邪道風格的《進擊的巨人》短篇。

他告訴這個新人,很遺憾,來了JUMP,就要畫出符合JUMP的水準與風格的作品才行。

服部Jean-Baptiste哲,也是《海賊王》的編輯

走出集英社大廈,諫山很失落。

「如果我沒有成為漫畫家,可能就在網吧隨便找份工作了吧。我讀書不怎麼樣,也從沒想過自己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諫山創(2015年BBC專訪)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諫山又聯繫了講談社旗下的《週刊少年Magazine》。

在這裡,他遇到了他的伯樂。

負責接洽的編輯川漥慎太郎入職剛剛一個月,也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

川漥被這部畫面髒髒的短篇震撼到了,他也看到了這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身上的巨大潛力。

「我感受到特別短篇版《進擊的巨人》所擁有的爆發力,「自己如果不畫出這部作品就無法邁向明天」,諫山老師身上就隱藏了這樣一股能量。我還記得,自己當時誇獎了他這一點,卻也給了「你的畫有點髒,還要加把勁才行」的建議。 」——川漥慎太郎(進擊的巨人·攻之書)

川漥慎太郎

「我當時已經沒什麼自信了,當川漥編輯說他很喜歡這部作品時,我甚至在想,這傢伙怎麼了? 」——諫山創(2015年BBC專訪)

在川漥的幫助下,諫山把短篇投給了講談社MGP(マガジングランプリ)大賞,一舉斬獲了佳作賞。

評委給出的分數是(各項滿分10分):繪畫2分,人物4分,故事7分,構圖·分格8分,獨創性8分。

諫山的得分表

接下來的兩年中,諫山一邊擔任佐藤友生的助手,一邊磨煉自己的畫技,同時與川漥保持密切聯絡,先後完成了《HEART BREAK ONE》和《ORZ》兩部短篇作品,分別斬獲了第80屆和第81屆少年Magazine新人漫畫賞的特別賞和佳作賞。

HEART BREAK ONE是一部融入科幻元素的戰爭漫畫。

而ORZ被刊登在Magazine SPECIAL上,成為了諫山的出道處女作。

HEART BREAK ONE

ORZ

這個時候,川漥和諫山開始以連載為目標構思故事。

他們選擇《進擊的巨人》短篇為藍本,每周進行一次討論,不斷完善故事大綱、世界觀和人物設定,日復一日地修改分鏡稿。

「我討厭那種基於市場調查的漫畫,那些調查是關於什麼樣的角色或情節元素會受到讀者歡迎的。憑借這些東西,你永遠無法創造出新的東西。所以,我帶著這種願望去看別人創作一些有新意的東西,並決定親自嘗試。」——諫山創·2014年BRUTUS訪談

2009年,是講談社旗下的《週刊少年Magazine》創刊50週年。所謂的「御三家」中,老前輩Magazine和Sunday在此時都只能遠遠望著一騎絕塵的Jump。

慶祝完50週年,講談社想出了另辟蹊徑的一招。

精准針對Jump的「熱血友情勝利」和Sunday的「星期天般輕鬆」,講談社打算推出一本收錄奇幻系作品的增刊。

就這樣,《別冊少年Magazine》創刊了。

在連載會議上,編輯長和組長都對《進擊的巨人》的構思贊賞有加,有意讓其在《別冊少年Magazine》的創刊號上開始連載。

2009年9月9日,《別冊少年Magazine》創刊號發行,上面刊載了《進擊的巨人》第1話:

「致兩千年後的你」。

創刊號的彩頁部分被破天荒地分配給了諫山與石澤庸介兩位初出茅廬的新人。

在彩頁的第一個跨頁,川漥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句頗具挑釁性的宣傳語:「閱讀漫畫所需要的這項才能是真的嗎?」

連載!連載!

我知道靠畫漫畫謀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當時的夢想就是掙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即使我的漫畫永遠無法獲得巨大成功——更別說幻想成為百萬富翁了。——諫山創·2014年BRUTUS訪談

《別冊少年Magazine》是月刊,相比JUMP等週刊緊鑼密鼓的連載週期,漫畫家的壓力少了一些。

諫山一般花一星期畫分鏡稿,兩星期作畫,再用一星期思考接下來的原稿和故事內容。

雖然故事的結局和整體流程已經構思好了,但是具體到每一話的篇幅、角色的對白、故事發生的場景、事件在整體時間軸中的位置,還是需要仔細設計考慮。

諫山有意在每一話都放入足夠的爆點和「驚奇感」,使得《進擊的巨人》在初期的劇情非常緊湊。

然而,由於雜誌上有很多老牌漫畫家的作品,讀者們傾向於把票投給這些熟面孔,第一期的調查問卷排名中,《巨人》只排在了第7位。

第1話從鋪陳世界觀,到主要角色登場、介紹調查兵團,再到結尾的巨人入侵,令人目不暇接。

第2話的中心劇情是艾倫的母親被巨人吃掉,緊接著時間線迅速跨越,直接跳轉到了訓練兵團的結業典禮。

到了第3話,超大型巨人再度出現。第4話,104期訓練兵與巨人展開戰鬥,艾倫被吃掉,可以說是全程高能。

第一話結尾

此時,巨人開始逐漸積累人氣,問卷順位也逐漸攀升。

到了艾倫巨人化把托洛斯特區的大洞補上的時候,《巨人》的讀者人氣達到了高峰。

編輯部策劃《巨人》第1卷單行本的時候,將首發印刷量從常規的2萬冊提升到4萬冊。

然而,在讀者的口碑和媒體的推薦下,單行本不斷加印,在第3捲髮售前就突破了100萬冊大關。

2011年,僅僅連載兩年的《進擊的巨人》先後斬獲SUGOI JAPAN漫畫大賞男性部第1名,以及「講談社漫畫賞」的年度少年漫畫賞。

在我的小房間裡,我感覺自己和整個宇宙聯繫起來了。

在我的夢想中,《進擊的巨人》是一個迷人的、可以改變世界的故事。——諫山創(2015年BBC專訪)

然而,連載過程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在每個月的作畫週期中,最痛苦的就是畫分鏡稿(Name),鏡頭前的諫山,展現出一種和井上雄彥類似的苦惱。

大概就是這樣的循環:困的時候,就畫不出來好的分鏡,就去睡覺。醒來,又餓了。

餓了的時候,分鏡也畫不出來,就去吃飯。吃完飯又睏了,睏了,就畫不出來好的分鏡。——諫山創·TBS情熱大陸訪談

實在畫不出來的時候,就只好逃避現實:

創作:靈感之源

人盡皆知,諫山從不掩飾自己對Muv Luv的喜愛,以及《巨人》的創作從中所受到的影響。

《Muv-Luv Alternative(マブラヴ オルタネイティヴ)》是由日本遊戲公司âge於2006年2月24日推出的18禁PC冒險遊戲,是Muv-Luv系列的第三個篇章。Muv-Luv系列一直是galgame玩家心目中的口碑神作,也是歐美玩家心目中最出色的日系galgame。

劇情大致是一種叫Beta的外星生物入侵地球,人類節節敗退,被逼入絕境。

男主白銀武從普通中學生成長為一個駕駛戰術機的衛士,為人類的命運而戰。

這款遊戲中對於外星生物Beta的設定一直頗受好評。

Beta根據體型、生態可以分為不同種類和等級,從中可以一窺巨人設定的影子。此外,人類面對這些強大敵人時的微妙情感變化,也讓諫山深受觸動。

諫山和âge的吉宗社長私下關係很好,據說,諫山已經把巨人的結局告訴吉宗了。

2019年,âge公司20週年慶的時候,諫山特意錄了一段慶賀視頻,並寫下:

不得不承認,《進擊的巨人》是抄襲了《Muv-Luv Alternative》才創作出來的,真的十分抱歉,因為受到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這裡諫山口中的「抄襲(パク)」顯然是一種崇拜和自謙的措辭,《巨人》本身的人物、劇情、設定上很難有稱得上是刻意「抄襲」的地方。

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諫山善於從各種文藝作品中汲取靈感,擴充自己的素材庫:

《阪上之雲》

「我參考了在一個四面楚歌的國家裡,是誰,又是如何站起來戰勝危機的過程。」

《守望者》

「以「就是這樣的人應該可以改變什麼」這一點來看,尤其是利威爾和埃爾文受到的影響最大。」

昆汀·塔倫蒂諾

「以自己深受感動的作品為基礎,讓它在自己的作品中昇華的製作風格,讓我學到很多。」

《風之谷》

「將那個時代發生的事件像壁畫般呈現出來,片頭的織錦令人印象深刻。那個就成了《進擊的巨人》單行本內封的感覺了。」

《拯救大兵瑞恩》

「整部電影的高潮,描寫阿珀姆士官因來不及救同胞而杵在戰場上的那一幕讓我印象深刻。第1話里,阿爾敏因為恐懼而不禁縮著身體的場面,就是受到其影響。」

《怪物獵人》系列

「《進擊的巨人》中調查兵團可以替換刀刃的武器設計,就是受到《怪物獵人》中「銳利度」的影響。」

町山智浩〈映畫の見方〉がわかる本

町山智浩是電影評論家、專欄作家,曾參與《進擊的巨人真人版》的製作

“町山先生關於主題跟故事的考察都做得很棒,對我來說可以算是營造故事的師傅。他是給了我從「0」到「1」的機緣和力量的人。”

Momoiro Clover Z

諫山老師的元氣來源!

「整天畫吃人的漫畫,腦子會出問題的。所以要靠這樣的方法來找回平衡。我經常一遍播放她們的DVD,一邊工作。不管我再怎麼疲憊,她們都能帶給我元氣。」

「巨人」:設計的秘密

怎樣使讀者對「巨人」產生恐懼感,是諫山在設計「巨人」時的首要課題。

除了童年陰影《地獄老師》之外,諫山還參考了《侏羅紀公園》中恐龍捕食的畫面。

他認為,像恐爪龍這樣能夠進入建築物的小型恐龍,更讓人覺得可怕。「所以我才會畫出3公尺左右的小型巨人。」

巨人是一種肌肉裸露在外的形象,諫山使用一個叫「POSEMANIACS」的人體素描練習網站進行快速繪圖的訓練。

超大型巨人與女巨人的形象,他都是以POSEMANIACS上面的人體標本繪畫作為參考的。

諫山使用的人體素描練習網站POSEMANIACS

艾倫巨人的設定圖

有一些設計上的細節,或許只有當讀者從作者的角度展開思考時,才可以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最初看到原作諫山創老師描繪的超大型巨人時,總感覺那一口比人類多上許多的牙齒數量,給人一種說不出的違和感。

但當我開始進行為了立體化而做的應用變化設計作業時,發現到因為巨人的外形基本上全都是由生物要素構成的關係,非常難以呈現出巨大感(不像機械或交通工具有扶手、艙門以及窗戶等可以用來對比出人類的符號標記,相當不利於只靠形狀來呈現出規模感或巨大感) 啊啊!原來牙齒的數量這麼多,其實是為了呈現出巨大感而精心策劃的!

而且帶來的生理厭惡感效果也絕佳!不由得敬佩了起來,同時也將一開始畫得較少的牙齒加了回去。

——竹谷隆之《畏怖之造形》

關於角色設計的二三事

艾倫

在2016年的一場訪談中,諫山提到:

「我最近注意到也許艾倫很接近我自己。《進擊的巨人》已經成長為一部比我最初設想的影響更大的作品……艾倫接受了智慧巨人的力量,並被它迷惑了,也許就像我被《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迷惑了一樣……

也許我不能理解艾倫,只是因為我自己是最難理解的。

在連載的早期,我甚至在吃飯的時候還在一邊畫漫畫。

我真的認為我無法完成這部漫畫。然而,在我的內心深處,總有一種對這種想法的反抗。這完全就像艾倫一樣。(笑)

雖然和艾倫相比,我是自由的存在,而他是故事的奴隸,但我確實認為有時我被拴在了《進擊的巨人》上。」

在2020年舉辦的「進擊的巨人原畫展·FINAL」的訪談中,諫山被問及自己最像哪一個角色時,回答道:

「最開始我覺得是阿爾敏,最近可能是艾倫。艾倫最初完全是「為了故事而生」的那種性格,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但是其實,感覺他可能是內心深處的另一個自己。」

米卡莎(三笠)

三笠是諫山在進行劇情構思時,第一個想出來的角色。

諫山在BRUTUS的訪談中稱,一開始他就打算把三笠塑造成「商業海報女郎」的形象。

在單行本的附錄中,諫山也多次展示了三笠的多元形象。

單行本第14卷附錄圖

此外,三笠這個名字也來自於舊日本帝國海軍的「三笠號」戰艦。

諫山在訪談中表示:

「這裡我的考慮是,以戰艦命名的角色變得流行起來,比如《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的葛城美里和赤木律子,以及《涼宮春日的憂鬱》里的長門有希。於是就有了三笠這個名字。」

諫山在簽繪時,都會保留一個小習慣。每一個簽名旁邊,他都會畫一個小小的三笠頭像。

簽繪署名處的三笠頭像

三笠的結局,也是大多數讀者所牽掛的。被三笠摘下的圍巾,還會有人為她戴上嗎?

在第1話的開頭,那一句「艾倫,路上小心」又意味著什麼呢?

2016年,諫山這樣透露了自己關於三笠的結局的思考:

三笠的成長可能包括與艾倫的分離。

說到分離,我的意思是她可能會變回童年時的那個普通女孩,我在網上看到一些讀者的有趣想法。

人們會說男性漫畫家傾向於拒絕「命運」。與此相反,女性漫畫家的作品則傾向於贊同「命運」。

「你遇到了你的他/她。」你說,「這就是命運!」,然後你就接受了你的人生軌跡已經被決定好的事實。

那些干擾你平靜生活的人被描繪成惡棍。

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的漫畫家,但是以我作為一個男性漫畫家的立場,我認為如果三笠的一生只有和艾倫在一起這一個內容,會很可憐的。然而,對於三笠來說,和艾倫永遠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綜上所述,如果我要畫出艾倫和三笠的分離,我覺得我的描繪可能不會讓讀者滿意,因為三笠將不得不承受夾在艾倫和阿爾敏中間的壓力。雖然她可以同情理解阿爾敏,阿爾敏從「普世主義」的角度考慮問題,但她也有可能不能放任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的艾倫離開。

【注:諫山用日語中「普世主義」(globalism)的片假名來形容阿爾敏。他的意思可能是阿爾敏擁抱世界,對宇宙中的一切都很好奇,而艾倫相比之下更「以自我為中心」。】

阿爾敏

諫山在阿爾敏這個角色上傾注了自己的不少惡趣味。

比如:

再比如:

阿爾敏的聲優是井上麻里奈,而諫山也說過阿爾敏是「三笠最好的女性朋友」。

當初阿爾敏會被認為是女性的起源是來自一段作者的訪談。

當時有記者問到作者諫山創,《進擊的巨人》中米卡莎最好的女性朋友是誰時,諫山創表示是阿爾敏,這回答也立刻讓井上麻里奈湧入許多「原來阿爾敏是女的喔」之類的留言,因此井上麻里奈也特地去向作者詢問。

後來諫山創解釋,在米卡莎內心阿爾敏這角色不是單純以男、女性區分這麼簡單的感覺,因為他們是一起從小長大的朋友與知己,對米卡莎而言是最好的知己,而不是女性朋友。當時在訪談時作者的認知是「米卡莎心中的好知己」而不是女性朋友,因此才會被誤會。

此外,《進擊的巨人》動畫版前三季的旁白都是由阿爾敏講述,這意味著什麼呢?

萊納

萊納一直被讀者戲稱為「諫山創的親兒子」,也是與主角艾倫形成高度對稱的角色。

以馬萊篇(動畫最終季的開端)為分界點,《巨人》的核心矛盾從人類與巨人之間的矛盾轉變成帕拉迪島與馬萊之間的矛盾。而艾倫與萊納,正是這兩大對立陣營的核心人物。

在馬萊篇展開不久,諫山創就安排了艾倫與萊納的會面,並誕生了整篇《巨人》中流傳最廣的名場面。

這次會面,對兩個核心角色的心理描寫、語言設計與表情刻畫堪稱典範,也首次闡明瞭後續兩大對立陣營的動機。

毫不誇張地說,這次會面是整個篇章中最關鍵的情節。

萊納是特殊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一個、同時與帕拉迪島和馬萊國兩方都產生了深厚羈絆的人。

諫山在萊納身上傾注了大量筆力,使其成為一個充滿人情味、具有多重形象內涵的典範角色。

在2018與「大力鼠」約翰遜的訪談中,被問及最喜歡的角色是誰,諫山說:

「這個隨著時間會發生變化,對我來說,目前最喜歡的角色是萊納。」

在喜歡萊納之前,諫山最喜歡的角色是讓。

(最喜歡的角色)當然還包括最容易呈現人情味的一面,所以是讓。他也是我最能夠認同的角色。

或許他不是好人,不過只要讓在場我就會感到放心。

相反地,我無法感到認同的就是主角艾倫了。——諫山創·《進擊的巨人·抗之書》

讓的關鍵詞是「真實感」,他就像你我,就像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自己對未來的規劃,卻在目睹摯友遇難之後依然加入調查兵團。

我還是覺得讓跟我最相近,只考慮自己的事情,有時又會好人過頭,但基本上都是嘴不饒人,連不該說的都說出來這點我好有同感。

我個人來說,即使對方說了好過分的話,只要那是真心話就能放心。大人的世界里,好多時都不說謊就無法生存,但如果有個傢伙只肯講真話……雖然會惹人嫌,但這不正是人本來的姿態嗎?

讓兼具人性兩面,而又赤裸裸展示出來,畫這樣的角色時我感到好愉快。其他就要數原作版的尤彌爾(104期),我特別喜愛不會說謊的角色。

——諫山創·2013年訪談

在設定集《抗之書》中,讓的能力突出設定為「判斷力」,在瑪利亞之牆奪回戰中,阿爾敏也表示要將自己的「謀略力」與讓的「判斷力」結合起來。進入馬萊篇之後,讓這個角色的重要性被削弱了,他會在結局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我們拭目以待。

終極格鬥粉

16歲那年,諫山在電視上看到了Antnio Rodrigo Nogueira對Bob Sapp的格鬥比賽,從此成為了一個狂熱的格鬥迷。

在現場觀看格鬥比賽的諫山創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巨人的形象內涵借鑒了安東尼奧·豬木之外,一些具體角色也借鑒了著名格鬥家的外形與風格。

比如,艾倫的巨人的戰鬥風格是以日本格鬥家岡見勇信為原型的;而萊納的鎧之巨人則來自Brock Lesnar。

萊納的鎧之巨人與Brock Lesnar

諫山的工作室裡還放著一個沙袋,在趕稿期間的無聊間隙,他會練習拳擊鍛鍊一下身體。

在艾倫與阿尼、艾倫與萊納的戰鬥過程中,諫山也參考了許多世界職業格鬥比賽中的真實招式。

連「大力鼠」狄米崔斯·約翰遜都不由得驚嘆:「他們扭打在一起時的所有格鬥技巧都堪稱完美。」

「想要傷害讀者」

《進擊的巨人》中,鮮有對於「愛情」的直接刻畫。艾倫與三笠之間青梅竹馬的感情,已經在沈重的主題下,開始向越來越虐的方向發展。

「我在鄉下長大,所以從上幼兒園起我就被同樣的人包圍著,當大家在初中突然開始約會時,我感覺很奇怪。在我看來,這很惡心——畢竟我們幾乎像兄弟姐妹一樣一起長大。」——諫山創2014年《Brutus》訪談

《巨人》的開篇就是一種黑暗沈重的基調。

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人類被囚禁在鳥籠般的城牆中,用來抵御吞食人類的巨人。

諫山刻畫人物的功力一流,通過描寫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立場與選擇,來體現人性的醜陋與光輝。

從第91話之後,世界觀被極大地擴展,人類與巨人之間的矛盾也變成了不同種族之間的仇恨與殺戮。

在作品中,諫山通過不同角色之口,反復強調「這是一個美麗而殘酷的世界」。

在2020年進擊的巨人原畫展FINAL的專訪中,記者詢問諫山「畫漫畫的理由是什麼」,諫山毫不猶豫地回答:

「想要攻擊什麼東西。背叛他人啊,傷害他人啊,傷害讀者啊——

雖然確實有點不太厚道,但說實話,我打心底想要這麼做。因為當我自己作為一個讀者看電影的時候,也會覺得那些傷害自己很深的電影,更容易被銘記在心。

同樣在《別冊少年magazine》上連載漫畫的押見修老師曾對我說「諫山你是個虐待狂吧」,覺得還挺到位的。

我應該是個挺有攻擊性的人。總想著要攻擊什麼。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我覺得漫畫不就是為此而存在的?於是覺得畫漫畫會很快樂,便走上了這條路。但最近卻時常覺得,其實驅動自己的,還是那種抑制不住的破壞欲吧。」

尾聲:溫泉店之夢

2021年1月5日,《進擊的巨人》編輯在推特上宣佈,作品將在4月9日的第139話完結,最終卷6月9日發售。

4+9=13 13+9→139 —— 13年壽命,9大巨人,4月9日,第139話,跨越13個年頭的連載。

數字遊戲,隨你怎麼玩。

巨人的結局會是怎樣的?

在2017年的訪談中,諫山談到他曾經構思的是《迷霧》式的結局。

雖然當初是想參考《迷霧》,但現在想的是類似《銀河護衛隊》那樣平和一點的發展。

就是說(重點)不在於到底是BE還是HE的問題,而是作為作者的態度,以及娛樂方式的種類和原來不一樣了。

《迷霧》這部電影的結構是這樣,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它還是一部典型B級片,到了最後,主人公在無意識地採取了他相信是正確行動,然而最後的反轉卻證明這個行動是錯誤的。

把觀眾也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反轉過來。在構思《進擊的巨人》當初,也有過想使用這種手法的時期。

仔細推敲的話會發現,早期《巨人》的設定中也有一些《迷霧》的影子。

比如,超市可以看成牆內的人類世界,大門就是城牆,迷霧和怪物就是無腦巨人。小鎮居民的立場,也如同三大兵團一般分成了不同派別。

在故事的最後,主角大衛拼盡全力,率領大家衝出迷霧,作出最理性、最主動的選擇,卻依然無法改變悲慘的結局。

諫山老師,你是自由的。

我和大家,《進擊的巨人》的每一位讀者與觀眾,都熱忱地期待著。

艾倫,路上小心。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 : //spoti.fi/2XSsbWB 

蘋果👉🏻http : //apple.co/2PGKUQm 

谷歌👉🏻https : //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