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為什麼有把握「皇上不會用自己的血」來滴血驗親?全因端妃關鍵的一句話!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甄嬛這麼把握有2個原因!

#甄嬛傳 #滴血驗親 #甄嬛為何有把握

*正文開始

來源:小談情
整理:冒牌生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甄嬛在甘露寺時與果郡王相愛,原本打算吃假死藥遠走高飛,沒想到卻誤以為果郡王意外身亡,讓甄嬛為了要保全孩子和家族決定回宮。

甄嬛知道事情的輕重,對於雙生子是果郡王的孩子這件事,只有身邊的侍女,以及太醫溫實初知道。

在回宮之後,她的保密工作也是做的不錯,就連最要好的姊姊沈眉莊都不知情,當然,不告訴她的原因可能是害怕日後受牽連,能夠保全越多人越好。

生性多疑的皇后一直懷疑這對雙生子,只不過他沒有證據,所以找來一堆人來揭發此事,先是愚蠢的祺嬪,再來是甘露寺的靜白,直到把皇上也引來了,一場滴血認親的大戰正式開始。

這不僅僅是甄嬛和皇后的戰爭,而是後宮最有權力的兩大派系的生死戰。

一番爭論之後,無法辯出勝負,皇后便拿出殺手鐧,「滴血驗親」,這一下子確實讓甄嬛慌了,要是真的滴血認親,那她和果郡王的私情就再也瞞不住了,不僅如此,只要與她有關聯的人,必定都沒好下場。

但是甄嬛急中生智,提出只要讓六阿哥和太醫溫實出滴血認親即可,這樣一來,反正兩人的血也不相融,也就能證明孩子是皇上的孩子,她與溫實初沒有私情,但是甄嬛怎麼就斷定皇上會答應呢?

重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皇后提出滴血認親時,端妃看甄嬛的表情有點不自然,心裡多少也猜到些什麼,但是也不敢斷定。

所以無論是顧及皇上的顏面,還是為了甄嬛派的利益,端妃都要阻止皇上滴血,如果這場滴血驗親讓皇后得逞了,那將來他們就難有立足之地,只能讓皇后一派獨大。

因此,端妃便立刻說了那一句:「皇上的龍體怎可損傷」。

也是在告訴甄嬛,用另一個皇上不會受傷的方法來滴血驗親。

原因二,在端妃說完那句話之後,皇后派無人反駁,畢竟誰會反駁這件事,反駁不就是在否認皇上的尊貴嗎?就算皇后再有十個膽子,她也不敢讓人扎破皇上的手指去滴血。

加上心機深沈的皇后自己早就留有一手,只要用白礬就可以讓兩者的血相容,用清油就能讓兩者的血相斥,所以皇后一派想要陷害甄嬛,早就想好備案,不管用不用皇上的血都沒關係。

這樣一來,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因此這一場生死戰,甄嬛就是利用了這兩點,才提出讓溫實初來滴血。

雖然差點被皇后的白礬陷害,幸好最後化險為夷。

為何在皇上懷疑「甄嬛與果郡王有情」那夜,會召端妃來侍寢呢?

皇帝和甄嬛之間有愛情嗎?絕對是有的,只是這個愛情脆弱不堪。

其實,即便甄嬛回宮了,她和皇帝之間還是有愛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皇帝最後彌留之際,甄嬛叫了皇帝一句四郎,那是他們之間相愛的暱稱。從這裡就能看出來甄嬛和皇帝之間還是有愛情的,只是那個愛情已經消磨殆盡了。

正是因為有愛情,所以皇帝在得知甄嬛有可能跟果郡王相愛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求證。

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滴血驗親已經誤會過甄嬛,皇帝這次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會輕易公開的,只會暗自探查。

其實,皇帝只是希望他們能對自己說一句實話。當然,他肯定得不到實話啊。

畢竟果郡王和甄嬛都清楚,說出來大家都得死,甚至還會連累自己的家族,怎麼可能承認呢。

但是,在皇帝確定了甄嬛和果郡王有染的那一夜,他召幸的人卻是端妃。

沒有人覺得奇怪嗎?

端妃在整部劇中只有侍寢一次,也就是唯一的這一次。

久未侍寢的端妃為什麼可以在這一次事件中侍寢,其實是有原因的。

因為端妃是最早侍奉皇帝的女人,對於皇帝來說,這偌大的皇宮當中,估計也只有端妃對自己是真心的了吧。

其他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像是要權勢,要保命,只有端妃是真真正正的愛著自己。

這也是原著作者想暗示我們的。

一個人被人愛著,是感受的到的。

尤其是在皇宮中生活了一輩子的皇帝,他十分的清楚端妃對自己的情愫。

所以在對年世蘭下手的時候,皇帝選擇讓端妃背這個黑鍋。他知道換做旁人,一定會怨恨自己,但是端妃不會。

在那個晚上,皇帝要求端妃侍寢。

一方面是想證明也是有人真的愛自己的,另一方面就是想聽端妃勸慰自己。

他知道端妃會來勸自己,皇帝這個時候想聽的就是假話,他真的很愛甄嬛,所以在那個晚上他招來了端妃侍寢。

端妃對皇上的愛意,從許多地方都能看出來。

像是皇上一次探望端妃時,只是碰到端妃一下,就讓端妃悸動很久,只有深愛皇上的人才有這種反應吧。

甄嬛也曾經那樣的深愛皇上,但是在發現自己只是替身之後,心性甚高的甄嬛怎麼能夠容忍「甄嬛不是甄嬛」這件事,才會憤而離宮。

可是在最後皇上駕崩時,為什麼甄嬛流著眼淚連三聲「皇上駕崩」呢?

當甄嬛已經從單純的女孩,學會陰狠毒辣回宮,皇上殺了他的果郡王讓他痛不欲生,而皇上也被她與寧嬪設計毒死,看著駕崩的皇上。

當皇上駕崩後,甄嬛的情緒崩潰,悲痛得無以復加,用盡了全身力氣連喊三聲「皇上駕崩」,並留下了傷心的眼淚,這幕情節震撼人心,但是大家不懂為什麼甄嬛要哭?而這三聲「皇上駕崩」代表了什麼?

甄嬛哭的是什麼?

她哭自己真正深愛的那個人,那個曾經認為的負心漢,實則後來是真心愛自己的天子;

二是哭自己對於命運的無奈,人生與青春也就被如此埋葬了;

三是大功告成的解脫,終於為果郡王報了仇。

此時的甄嬛的情感無比複雜,遠比送走允禮的時候要來得更加猛烈。

她終於站在了權力的頂端了,沒有人可以阻撓他了,但未來的人生,對他來說將是沒有一絲樂趣與幸福可言。

可以說,直到皇上死,對甄嬛來說都是處於一種失戀的狀態。

但無論如何,她最深的愛給了皇上,無人能夠代替皇上在甄嬛心中的位置。

他們有了愛的結晶——孩子,他們在這部劇裡至始至終都是夫妻,從開始到結束,甄嬛的一生與皇上時時刻刻都相連,這個結局自甄嬛秀女選中開始就已註定了。

還記得嗎,在雍正駕崩之後,甄嬛在皇上的病榻前看著他緩緩說道: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便都是錯的。

時光如水,這一切全部都沖刷殆盡了。那些年的情與愛,也終究是回不去了。

為什麼不肯再喚一次雍正四郎?

甄嬛並不是不愛皇帝,是她已經不是當初的甄嬛了,她已經飽受摧殘,而眼前這個人也不是她一直以來心目中的四郎了。

皇帝駕崩後,她其實已經沒有恨皇帝了,因為她已經把皇帝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一切完整的還給他了。所以最後編劇想要表達的,是甄嬛最愛的還是她的四郎,和對他一心的果郡王,只是他不愛「皇上」了。

但若要說最愛的,恐怕還是那個曾經給他一切的四郎了。

甄嬛最愛的其實是皇上

甄嬛入宮之後,跟雍正皇帝無比恩愛,盛寵加身,還未生子就一路晉升到妃位,至到一件純元皇后的估衣,讓甄嬛絕望離宮修行,才與果郡王允禮兩情相悅在一起。

但是甄嬛最後依然回到宮裡,最後依然叫了聲四郎,他真的愛果郡王嗎?還是其實最愛的,一直都是那個傷她最深的皇上呢?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你就明白了。

首先,皇上是她的初戀,愛得最深,傷得也最深。

甄嬛不只是像純元皇后,她聰明、伶俐、體己,甚至非常有想法,這早已奠定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甚至看到後來你會發現,她的地位早已超越皇上心目中的純元皇后了。

作為初戀,甄嬛被九五之尊的皇上深深吸引,她看他的眼神會發光,充滿了愛的喜悅和幸福。

而皇上也給予了她所有女孩都夢寐以求的浪漫:賜甄嬛湯泉宮浴、做蜀錦的鞋子、為她畫梨花姣、送同心結;他喊她「嬛嬛」,讓甄嬛喚他「四郎」,兩人就像一般浪漫的情侶一樣。

一直到「純元故衣」事件之後,甄嬛心灰意冷毅然出宮修行,而皇上心裡極度思戀她,皇上一直覺得自己喜歡甄嬛是因為純元皇后,卻並不知道其實自己早就愛上了甄嬛了。才會看到人去樓空的碎玉軒後黯然神傷。

那甄嬛對果郡王的愛情,該如何解釋?

甄嬛對允禮的愛,其實是對平靜生活和一心人的嚮往,而非完全是對允禮本人。

而甄嬛接受允禮,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兩個人志趣相投,心有靈犀,而且允禮往往在甄嬛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默默的守護甄嬛。

對甄嬛而言,果郡王允禮與皇上各有魅力,但是她的「願得一心人」的夢想只能在允禮身上實現,這也很大程度上促使甄嬛放開心扉,接受了他,享受平凡女子的簡單幸福的愛情。

但,這和之前對雍正的感覺是不能比的。因為,失戀最痛苦時候趁虛而入的愛情,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自己都分不清眼前的這個人是不是「代替品」,或者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愛他。

第二,因為她時刻知道自己是替身,高傲如她,才會不允許自己繼續愛皇上,自欺欺人的強迫自己愛上更值得愛的果郡王,並要求自己堅信自己最愛果郡王。

回宮後,甄嬛本以為自己不愛皇上了,但無奈發現自己還是愛著她。雍正越發看重她,敬她愛她,甄嬛都感覺到了。雖然做了許許多多的表面功夫,她還是真心關心他的。

甄嬛回宮的理由,是要藉助皇上的力量扭轉乾坤,後來她都做到了,並打算在雍正的身邊過完這一生。但在皇帝令甄嬛親手殺死果郡王之後,甄嬛對雍正已不再是男女間的怨念,而變成了無以復加的仇恨。

甄嬛不是恨皇帝殺了果郡王,是恨皇帝徹底毀了她的人生。

為了復仇,甄嬛在皇上面前假裝柔順,讓寧貴人暗地裡給他下藥,最終氣死了皇上。

甄嬛對皇上是太愛,對皇上的期望太高,導致最後的太恨。從失望到怨恨,皆是深愛的緣故,她痛心皇上不像她期待中的樣子,痛心皇上一切的冷血無情。

在皇上駕崩時,甄嬛情緒崩潰,內心悲痛,用盡了全身力氣喊了三聲皇上駕崩。

皇帝說他回不去從前了,皇帝能想到從前,說明他的本質和從前是沒變的,這也是甄嬛當初愛的四郎,皇帝多麼想回到過去和嬛嬛的日子,難道甄嬛不想回去嗎?只是回去後,悲劇只是在重新上演而已,經歷了這麼多的她,甄嬛再也沒有力氣去鬥了。

甄嬛既然愛皇上,為什麼不肯再喚一次雍正四郎?

不是她不愛皇帝,是她已經不是當初的甄嬛,她已經飽受摧殘,而眼前這個人也不是他心目中的四郎了。

皇帝駕崩後,她其實已經沒有恨皇帝了,因為她已經把皇帝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一切完整的還給他了。所以最後編劇想要表達的,是甄嬛愛的還是她的四郎,和對他一心的果郡王,只是他不愛「皇上」了。

但若要說最愛的,就是她的四郎了。

《甄嬛傳》難怪端妃後來不敢親近甄嬛了!在原著中:從蘇培盛的反應就能窺探出原因!

隨著果郡王的猝然離世,又被皇帝多次拷問折磨,甄嬛竟逐漸變成了一個喜怒無常,心思詭異莫測的女子。

彼時,她已是後宮中位分最高的皇貴妃,形同皇后。

該除掉的她都除掉了,甚至連刁蠻狡詐的胡蘊蓉都死在她精心策劃的「哮喘病」中。

然而,越是強大越是孤單,甄嬛慢慢覺得,身邊的每一個人都開始畏懼她疏遠她,甚至有些孤立她了。

雖然後宮裡已經沒有對手,但這並不意味著她就可以高枕無憂,還有一個更大的威脅正悄悄來襲……

1、甄嬛囂張跋扈,形同當年的華妃

實際上,後期的甄嬛性情大變。此時的她,已逐漸年老珠黃,不被皇帝寵愛。後宮每間隔三年就選一次秀,新進的秀女們個個青春貌美、艷麗如花,甄嬛再怎麼聰明智慧,也不得不面對「色衰而愛弛」的現實。

一個女人越是缺愛,心就會變得越冷,心思和個性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古怪詭異,難以琢磨。

自從甄嬛掌握六宮大權後,端妃很少再與甄嬛親密往來,促膝聊天。

她們共同的對手都沒了,也就沒有了共同的話題和為之奮鬥的目標,所以,感情上也便漸行漸遠起來。

再者,端妃見甄嬛變得如此跋扈而犀利,心裡逐漸對甄嬛起了芥蒂之心,更加不願意與之親近了。

至於敬妃,因為朧月這條紐帶,還勉強能與甄嬛保持正常交集,但也是心存警惕與敬畏,不再如以前那般傾心吐膽、心無旁騖。

況且,近年來甄嬛把持朝政,獨斷專行,很多朝臣和嬪妃們都敢怒不敢言,越發對甄嬛畏懼如虎了。

這讓甄嬛有種微微刺痛的落寞與淒涼感,但她卻不想改變,也不想回頭。

她覺得登上權力巔峰的快樂與成就感,遠比那些所謂的友情和愛情更靠譜、更踏實。

只是,目前甄嬛還有一個心病,那就是皇帝對自己起了疑心。

雖然皇帝病著,但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依然能讓自己在頃刻之間就墮入地獄,萬劫不復。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她不得不防。

然而,目前的皇帝對她的態度也變得撲朔迷離,難以琢磨起來。甚至不事先與她協商,就私自換掉了甄嬛指派給皇帝的太子衛臨,而是另換了一名太醫近身來伺候。

這讓甄嬛惴惴不安起來,難道皇帝發現了那湯藥中的問題?還是他別出心裁、另有圖謀?

甄嬛心急如焚,卻理不出頭緒,她不知道皇帝葫蘆里賣的什麼藥,究竟要幹什麼?

更換太醫是一個很不好的苗頭,依甄嬛那葉落知秋的聰慧,怎能嗅不出這危險的氣息?

正愁無處打探信息,卻猛然想起了蘇培盛。

如今緊緊跟隨在皇帝身邊的人,也只有蘇培盛。

要想得知皇帝的下一步舉動,也只有從蘇培盛的口裡入手了。

甄嬛去探望皇帝,見皇帝的寢殿中拉上了厚厚的帳幔,據新來的太醫說,皇帝的病不宜見風,所以要門窗緊閉,拉上帳幔。

甄嬛大怒,偏說皇帝需要通風換氣,吩咐蘇培盛把這些厚厚的帳幔一律換成輕紗曼帳。蘇培盛諾諾應了,不敢再多問。

2、甄嬛的犀利,連蘇培盛都要擦冷汗了

原著原文如下:(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原文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甄嬛微笑道:「本宮近些年冷眼瞧著,蘇公公彷彿是不大敢和本宮說話了。」

蘇培盛忙道:「不敢不敢。娘娘雍容華貴,又日理萬機,哪裡有奴才隨口說話的份,奴才是十分敬重娘娘的。」

什麼叫「敬而遠之」?蘇培盛如今的態度就是。

當初的蘇培盛,為了籌劃甄嬛進宮,可是費了不少的心思。甄嬛進宮以後,蘇培盛又千方百計幫甄嬛圓謊,隱藏真相,可謂居功至偉。然而,隨著甄嬛的一路高昇,逐漸站穩腳跟後,蘇培盛也逐漸被甄嬛邊緣化,竟有些過河拆橋的意思了。

如今,甄嬛自知風險來臨,不得不再次拉攏、恐嚇蘇培盛,讓蘇培盛幫自己打探消息。

聽蘇培盛說自己雍容華貴,甄嬛「嗤」一聲笑出來。

曾幾何時,這話是自己用來形容昔日華妃的。

今時今日,在旁人眼中,自己這個皇貴妃也如當日的華妃一般凜冽犀利了嗎?

蘇培盛不曉得甄嬛在笑什麼,愈加有些惴惴。

甄嬛近乎漫不經心道:「敬重就好,敬畏就不必了——你懂得分辨這裡邊的分寸。

而且,你這些年對本宮的好處,本宮自然記在心裡。」

蘇培盛自然聽出了甄嬛話中的意思——她想要知道內幕消息。

蘇培盛臉上幾乎要沁出冷汗來了,眼覷這周圍無人在意,走近一步,壓低了聲音道:「奴才有件事情要私下稟告,方才邵太醫來為皇上請脈,說了好一會子話,連貞一夫人也被請了出來,這是從沒有的事,竟像是在密談些什麼。奴才不放心,私下裡聽著,似乎是涉及娘娘與三殿下,邵太醫走後,皇上的神氣便不太好,只吩咐說從此不用衛太醫來診脈了,只用邵太醫瞧,如此喝了藥方睡下的。」

這裡的三殿下就是指弘偃,看來皇帝又對弘偃的血統產生了懷疑,想要再次滴血驗親。

甄嬛「嗯」一聲,似笑非笑著看他道:「很好,你很忠心於本宮,只是怎麼這會子才來告訴?」

蘇培盛抬袖擦一擦臉上汗水,急忙道:「奴才本來要遣人來報,一是聽聞娘娘在德妃娘娘處,不方便回稟,再者估摸著娘娘今日要來,所以一直靜候在此。」

從蘇培盛的行為與反應來看,就知道平時的甄嬛在端妃和敬妃眼裡是個什麼樣子的了。

就連曾經的心腹黨羽蘇培盛都對她畏懼至此,更何況是別人呢?

所以說,甄嬛晚年的寂寞淒涼就可以預見了。彼時她才會真正體驗到什麼叫做「高處不勝寒。」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 https : //spoti.fi/2XSsbWB 

蘋果👉🏻 http : //apple.co/2PGKUQm 

谷歌👉🏻 https : //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