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心計的幕後大魔王不是華妃、皇后或甄嬛?」他才是默默推動一切的人!—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他的心思遠比後宮嬪妃來的跟深沈跟縝密啊….

#甄嬛傳 #細思極恐 #後宮心計

*正文開始

來源:叫我金大人
整理:冒牌生

後宮爭鬥劇千千萬,只有《甄嬛傳》一枝獨秀立於高峰。

《甄嬛傳》這部「寶藏劇」自2011年開播至今,就憑借精緻的服化道、全員演技在線、高能的宮鬥劇情令人欲罷不能,成為宮鬥劇的標桿。

如今9年過去,重看《甄嬛傳》,才發現這5處暗線,即便你看過多遍,也不一定能發現。

細節一:端妃和華妃的恩怨,其實是皇帝的一石二鳥之計

《甄嬛傳》裡,端妃和華妃是死敵,彼此都想致對方於死地,兩人交惡的原因看似是後宮女子爭寵,其實卻都中了皇帝的計。

她們鷸蚌相爭,皇帝才是最終的受益人。

當年她們都還在王府,華妃有孕,那時的她誰也不相信,唯獨對端妃,還存著一份信任,因為她一向與世無爭,不爭寵也不生事端。

某天,皇上讓端妃給華妃送去了一碗保胎藥,華妃沒有防備,喝了下去,結果流產了。

華妃大感被騙,把一切都算在了端妃的頭上,恨得咬牙切齒,於是某天夜裡闖進了端妃屋中,給她灌了一碗紅花,從此喜歡孩子的端妃再無生育能力,且從此疾病纏身,成為了病秧子。

而之後更是備受華妃打壓虐待,克扣月例,生病沒人管,過得十分淒涼。

她們兩人的交惡源於那碗「保胎藥」,但那其實是一碗皇帝下令、皇后親自調制的墮胎藥。

而原因也很簡單:皇帝絕不會允許任何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情發生。

華妃哥哥年羹堯,掌握國家兵權,如果華妃生了孩子,年羹堯必定會扶持華妃孩子登上帝位,所以華妃的孩子對他而言是個禍患,絕對不能生下來;

而之所以選中端妃,除了看中華妃對她的那點信任之外,更重要的在於,端妃其實也是將門之女。

她的隱患僅次於華妃,所以皇上和太后設計的這一出「一石二鳥」之計,直接讓華妃端妃反目,互相敵對,兩人都不可能在生育,直接除掉了兩大隱患。

華妃端妃可以說是後宮之中,唯二的真正深愛著皇帝的人,奈何帝王最無情,對華妃,皇帝或許有愛,但更多的是利用和制約,所以華妃到死才知那象徵著榮寵的歡宜香,其實是不孕的毒藥。

而對端妃,皇帝只有利用與愧疚,所以即便端妃在後宮被華妃折磨多年,他也不聞不問。

細節二:皇帝最後是被甄嬛氣死的?其實他真的動了殺心

在大結局中,甄嬛來探望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皇帝,皇帝直接問道:

弘曕到底是不是朕的兒子。

甄嬛回答:當然,天下萬民都是皇上您的子民。

其實這句話已經相當明顯了,可以看出皇帝滿心憤怒、不甘,但他那時已性命垂危,無能為力了,

只能灰敗的喃喃道:嬛嬛,你已經很久沒有叫過朕四郎了,再叫朕一次四郎,好嗎?

甄嬛起身拒絕了,但皇帝仍不甘心,這一下子激怒了甄嬛,直接把所有事情都抖了出來:

暗示靜和公主也不是他女兒;稱自己待在他身邊的每一刻都感到惡心,寧嬪也是如此;指責其無情殺害兄弟,細數了皇帝一堆醜事。

氣得皇帝怒目圓睜,嘴裡喊著毒婦,手裡攥著床邊的黃帶子,拼命想起身,最後被生生氣死了。

這一段看似平常,但其實隱藏著一個很險惡的細節,皇帝拼命扯黃帶子的動作暴露了他對甄嬛動了殺心,想拉著甄嬛陪葬。

按照清朝的律法:「黃帶子斷,君死有疑,凡在場之人,全部處死」

如果皇帝床邊的黃帶子斷了,就表示皇帝死得蹊蹺,無論在場是誰都得陪葬。

在甄嬛口中得知自己被戴了那麼多綠帽,這對皇帝來說是奇恥大辱,所以臨死也要用盡最後的力氣,拉甄嬛陪葬。

可惜她低估了甄嬛,這事甄嬛肯定也知道,她既然敢如此直言不諱,就一定是做好了完全準備。

在原著小說中,就有甄嬛命人加固黃帶子的描寫,所以劇中皇帝在拉黃帶子的時候,她只是無動於衷的看著,想必事前已經動過手腳了。

細節三:滴血驗親,不是「揭發局」而是皇后黨的「誣陷局」

全劇的經典片段——滴血驗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張驚險,既有在明處的勾心鬥角,也有深藏在暗處的陰謀詭計,細細推敲,讓人不寒而慄。

甄嬛的回宮可以說是給皇后一黨極大的壓力,重獲榮寵,被封妃位,皇后的權力漸漸被架空,這樣下去,結局可想而知,皇后內心是十分焦慮的。

所以有祺貴人出頭之後,她很快就設計了一出「滴血驗親」。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謹慎城府的皇后為什麼敢在沒有實證的情況下,就敢主張滴血驗親?

但其實,甄嬛究竟有沒有私通,六阿哥生父到底是誰,皇后根本就不在意:

這場滴血驗親,本來就不是一場「揭發局」,而是一場「誣陷局」,是她對甄嬛的一次致命的陷害,絕地反擊。

皇后從來不打沒準備之仗,尤其這一次事關重大,若被甄嬛反擊便是巨大的打擊,所以她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明礬和清油。

皇后是精通醫理之人,既然是她提出的「滴血驗親」,肯定也知道:白礬置於水中,雖非親生父子也可相融;清油置於水中,雖是親生父子也不可相融。

所以那碗加了白礬的水,就是皇后致甄嬛於死地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她差一點就成功了,只是沒料到甄嬛竟然會再測一次,進而發現那碗水的秘密;

但凡皇后再老練一點,測完之後,立即以「臟物」之物潑了那碗水,再叫人拿下甄嬛,或許活到最後的就是她了。

這一場必死局,甄嬛在本就心虛的條件下,竟然還能逃出生天,甚至反將皇后一軍,其內心的沈穩和強大難以想象。

細節四:滴血驗親中,第二碗水里蘇培盛到底有沒有加清油?

很多人因為劇中,甄嬛在「滴血驗親」前染指甲這一片段,懷疑水中的白礬其實是甄嬛加的,意在誣陷皇后(染完指甲後有白礬殘留在上面)。

但其實這種可能性其實很小,因為事發突然,甄嬛不會未卜先知,也不懂醫理,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她沒時間也沒條件去設計這一出。

這一場戲裡,其實更值得討論的,是蘇培盛端來的第二碗水中,有沒有加清油?

首先,蘇培盛有這個動機,因為他與槿汐對食,也相當於半個甄嬛的人了。

槿汐是甄嬛的貼身宮女,如果甄嬛真的出事,那她的下場也會很慘;

之前祺貴人主張嚴刑拷打槿汐,一直默不作聲的他卻突然為槿汐說話,便可以看出蘇培盛是愛著槿汐的,所以斷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其次,蘇培盛有這個條件。

他從溫實初口中知道了清油加入水中,即便親生,也不能相融。

而且經過第一碗水的風波,所有人都會主觀的認為沒有人再敢有動作,皇后已經自顧不暇了,更不會再質疑。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蘇培盛是皇帝身邊的人,沒有人會去質疑他,所以他有機會做手腳。

最後蘇培盛端來了第二碗水,並強調:這碗水絕對沒有問題。

但他究竟有沒有動手腳,就不得而知了。

細節五:甄嬛與果郡王的結局早已注定,這處暗示太隱晦

皇帝最初與甄嬛在御花園相遇,騙她說自己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甄嬛從一開始愛上的,就是「果郡王」。

而在甘露寺中,果郡王來探望甄嬛,兩人談到了梁祝,此時果郡王說道:他們一個哭嫁,一個吐血早亡,我們比他們幸運多了。

然而這一句話卻早已暗示了他們兩人結局。

後來,甄嬛以為果郡王死了,滿心悲愴的回了宮成了妃子,再次相見兩人只能淚眼凝噎(哭嫁);

而最後,皇帝發現了兩人的情意,賜了毒酒,果郡王喝下了毒酒英年早逝。(吐血而亡)

一語成讖,兩人最後的結局與梁祝如出一轍,悲劇的結局早已注定。

這裡還有一個小細節,皇帝與甄嬛談話,讓他去毒死果郡王的時候,甄嬛突然說要回去更衣,但皇帝可能是怕節外生枝,所以直接拒絕了她。

這裡甄嬛想回去更衣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拿當時溫實初曾給她的假死藥,救果郡王一命,但最終這條生路還是被皇帝切斷了。

《甄嬛傳》裡,導演不會浪費一個鏡頭、一句話,每個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背後,可能都暗藏殺心,這5處隱藏的劇情,藏得極深,卻暴露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紫禁城沒有愛情,帝王最為狠心,為了穩固帝位,他可以利用犧牲那些愛慕自己的女子;

而那些備受寵愛的,以為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卻最終只是已故純元皇后的替身;

後宮女子勾心鬥角、爭鬥半生,有的香消玉勳,而活到最後的,即便滿身榮華,也早已失去了至親至愛,心裡千瘡百孔。

製作精良、埋藏在劇情中的各種細節,表面的風平浪靜下可能藏著致命的死局。

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推波助瀾成一個大陰謀,令人不寒而慄。

作為宮鬥劇巔峰,播出9年的《甄嬛傳》仍然熱度不減,令人百看不厭。

經典來源於編輯與導演的匠心,歸功於每一位演員的精湛演繹,以及每一位工作人員對每一細節的用心細緻,即使過去9年,《甄嬛傳》仍然難以超越!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 : //spoti.fi/2XSsbWB 

蘋果👉🏻http : //apple.co/2PGKUQm 

谷歌👉🏻https : //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