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只憑一句詩詞為何讓皇上如此著迷?—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皇上心中的白月光人不用出現就貫穿整部劇啊!

#甄嬛傳 #純元皇后的影子 #注定躲不掉被寵愛

*正文開始

來源:悟空問答
整理:冒牌生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在除夕夜倚梅園,皇上因這句詩和甄嬛結緣。

甄嬛在入宮後,因為在井中發現福子的屍體,體會到後宮鬥爭的慘烈,為了自保,故意稱病避寵。

除夕夜的晚上,皇帝因為在宴會上看到梅花觸景生情,來到倚梅園中,正好遇到為家人祈福的甄嬛,聽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這句詩後,皇帝情緒激動,並且讓蘇培盛在宮中尋找這名宮女,皇上為何會被一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打動?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的解讀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的正確原句是「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

電視劇裡原詩的意思:北風如果能夠理解到梅花的心意,就請不要輕易地摧殘她。

在倚梅園中,甄嬛許下願望:一願父母妹妹安康順遂,二願在宮中平安一世,此時的甄嬛,對宮中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和畏懼,希望自己能夠像這句詩裡寫的那樣,今後的生活歲月靜好,不受摧殘。

這句詩貫穿整部劇,從倚梅園開始,皇上認為自己與甄嬛在這裡結緣,殊不知是果郡王和甄嬛緣分的開始。

倚梅園時,甄嬛還是渴望愛情,對憧憬未來的小女孩,「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是她此時心中的寫照。

可逆風不解 挾雨伴雪,催梅折枝去

而在甄嬛回宮後,宮內冰嬉時,皇上念出這句詩時,本意是懷念和甄嬛初次相遇時的情景,卻被皇后一句「這是姐姐最喜歡的詩」給攪黃了,這時候的甄嬛,經歷了「菀菀類卿」的打擊,經歷了與真愛果郡王的生離,當初的許下的美好願望被碾碎,就如同這梅花般,被逆風裹挾著風雪所摧毀。

對於皇帝來說,這句詩是他一生的羈絆

一、純元皇后最喜歡的詩

純元皇后永遠是皇上心中的白月光,心頭的朱砂痣,她最喜歡梅花,也最喜歡「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這句詩,正如之前所解讀的,這句詩有對未來美好的希冀。

而在皇帝心中,純元皇后就是那世間最美好的人,善良、單純,與後宮姐妹和平相處,與皇上真心相愛,無論宜修在後來怎麼試圖撼動純元在皇上心中的印象都無法得逞。

二、勾起皇帝的相思之情

只要與純元皇后有關的事物都能勾起皇帝的相思之情,在夜宴中擺放的梅花,倚梅園中和純元皇后一起中下的梅花,吟誦「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的人,與純元五分相似的甄嬛,還有後來長大後的玉嬈,都是和純元有關。

除夕夜宴皇上與甄嬛初次相遇的場景極美,大雪、紅梅,樹下許願的女子,一片安靜祥和,似乎預示著未來的美好,再加上純元最愛的那句詩,皇上似乎感到純元還在身邊,因此在第二天讓蘇培盛滿後宮的對詩找人。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是皇上最愛的亡妻純元喜歡的詩句。

但是他被這句詩吸引,不僅是這個原因。

我看了好多遍的甄嬛傳,總結了三個原因:

一個美妙的意境

除夕宮宴上,華妃在著人安排擺設時,不小心把紅梅放上了席間,但純元愛梅,皇帝睹物思人,帶著這樣的心思,他隻身去了倚梅園(果郡王緊跟其後)。

倚梅園處處梅香,白雪映著紅梅簇簇,皇帝正在思念亡妻的時候,有一個女子,身披鬥篷在樹下許願,徬彿那個人又回來了一樣。

皇帝想找到她,可是她卻避著不現身,太容易得到反倒不會珍惜,正是這樣的意境讓皇上念念不忘。

首先,這首詩句皇上的原配正妻純元皇后也喜愛,這首從宜修口中得知的。

純元皇后是皇上在府邸時的福晉,二人一見傾心,相敬如賓。後來純元皇后因為產子,母子俱亡,也成了皇上心中永遠的痛,一輩子忘不掉純元皇后。

因此對於她的喜好,愛號的詩句自然也是記得很清楚,記憶深刻的。

其次,當年甄嬛去倚梅園掛小像祈福,當時吟誦的就是這句詩詞。

漫天大雪,紅雪簇簇,與詩句的意境正好相配。也正是此時、此景、此人、此詩句,引起了皇上的注意。

世間與純元皇后喜好相同的人很多,但能應時應景的吟誦的卻很少。

最後,甄嬛當年在倚梅園因這首詩句引起重視,成為皇上的寵妃,後宮中舉足親重的人物。

成為純元皇后以後,在皇帝心中第一分量之人。

而且,甄嬛的後半輩子,也與當年在倚梅園中遙相呼應,是一個小女子對於未來的暢想。

讓人憐愛的小女人的心思

這句詩本身的意思是:願逆風明白我的心意,雖然它容易摧殘梅花,但希望不要那樣做。本來這是一首詠梅的詩,形容梅花的堅韌不拔,傲然獨立。但也正用來形容自己,可想這該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她堅強、獨立,但也正在面對著殘忍的「逆風」(宮鬥的環境),「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就是甄嬛對她自己的心願。

一句詩不足以打動人,唯有誦讀這首詩的人,才是值得回味和留戀的。

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當時宮中是華妃獨大,連皇后都要忍讓三分,眉莊雖然得寵了,但常受華妃壓制,華妃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都知道,她富有美貌,卻不怎麼通詩書,張揚跋扈,肆意灑脫,可就算再喜歡華妃,也終於有厭煩的一天,皇上心裡是希望有人能懂他的心意的,最懂他的、最好的人(純元)已經走了,他身邊急需要有這樣一個替代。

甄嬛的出現,牽動了皇上的心。

《甄嬛傳》出現的「 3 朵花」背後有很深的意義,用花來比喻甄嬛真不簡單!

上次說到《甄嬛傳》裡的很多花背後都有隱晦的事情,其中​​比較經典的場面便是甄嬛給安陵容插上的那朵海棠花,也正是因為那朵海棠花,使得皇帝一下子注意到安陵容,安陵容最終得以入選。

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花在劇中代表著什麼意義。

海棠

其實海棠暗喻的人並非安陵容,而是給她插上這朵花的甄嬛。

因為歷代詩人的讚美,使得海棠花具備了三個特質:有仙氣,令人憐愛,還有非常可愛的生活氣息,而甄嬛就具備了這三個氣質。

比如彈琴時的甄嬛,非常美麗動人,富有仙氣。

害羞時的甄嬛,令人憐愛。

甄嬛有想和皇帝情長到老的凡俗心意。

所以皇上看上的並不是安陵容,而是象徵這朵花的甄嬛。

而安陵容本來被撂牌子,最後因為一隻蝴蝶停在這朵海棠上,反而讓皇上決定留下他。

在古代蝴蝶象徵著美好、愛情、自由和美麗,就如同甄嬛小產失寵時,也是利用蝴蝶來復寵。

但不論是甄嬛還是安陵容,蝴蝶最後都是飛走的,也象徵自由的離去,安陵容一進宮就失去了自由,甄嬛為了復寵利用蝴蝶,為了要一步一步往上爬,也是越陷越深失去自由。

既然海棠說完了,那再來說說甄嬛傳裡其他的花。

桂花

甄嬛剛一入宮便得到了來自皇后娘娘的關愛。

當時皇后見皇上喜歡甄嬛,便將她分配到了離皇上最近的寢宮承乾宮,但是華妃對此表示不爽,直接指示把她換到了又偏又小,還不太吉利的碎玉軒。

皇后知道後也無可奈何,畢竟誰讓華妃得寵,誰讓華妃也跟著協理六宮呢。

所以皇后便遣人給甄嬛送去桂花,希望能添添喜氣。

甄嬛到後,宮女給她解釋皇后娘娘送來金桂,是以示新貴入主,后宮吉慶。

那麼桂花添貴氣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其一,很明顯是因為桂和貴諧音;其二,桂花是金色的,非常吉利。

傳說在月宮裡種了一棵桂樹,所以如果有人去考試,大家就會祝他蟾宮折桂。意思是指攀折月宮桂花,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而折桂的意思便是指考中功名後沾染的貴氣。

但是相對來說,其實民間更常用桂花表示「貴」的意思。

而在古代,詩人們也很喜歡將桂花入詩,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屈原。屈原在《離騷》中提到過很多有香味的花,比如蘭桂荷等。但凡是屈原喜歡過的花,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形像都會特別好。

畢竟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的作家,大家對他的文化情感是十分認同的。所以桂花在文人圈裡表達一種君子的氣度和追求。

另外,桂花還有一種隱逸的感覺,原因是傳統的自然界的桂花樹不會長在人特別多特別熱鬧的地方,一般會長在深山中,岩石邊,而這些地方又是很有對山林追求的感覺,所以會有隱逸的意味。比如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菊花

沈眉莊第一次侍寢後,皇上見她喜歡菊花,便讓花房給她送了很多菊花,那是甄嬛傳裡第一次出現菊花。

沈眉莊在閨中讀了很多詩詞,當時便吟了鄭思肖的《畫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文人圈有兩個人對菊花意象的影響很深,一個是屈原,屈原寫過菊花,所以菊花體現了君子的品格。

「寧可枝頭抱香死」「耐得住寂寞」「享得住長久」都是君子風格那一塊的。

另外一位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隱士陶淵明。最經典的一句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以陶淵明筆下的菊花是有隱士的感覺的。這一點在甄嬛傳裡也有體現。

菊花除了在文人圈裡代表君子氣節和隱逸,在民間多用於敬老。

另外,菊花還有一個極個別的例子,在甄嬛傳中也用到了。

「秋來百花殺盡」這個說法的典故出自黃巢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是黃巢科舉考試失利後寫下的詠物詩。

雖然考試不中,黃巢卻豪情倍增,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

到此,《甄嬛傳》裡重要的花便簡單地梳理完了,不得不說,《甄嬛傳》將一些文化常識也運用得淋漓盡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

除了花做了很多隱喻之外,就連髮簪背後想要表達寓意也相當有意思。

身為前一代的後宮霸主,也是當時後宮中權力最大的女人——太后,他的心機才是最讓人害怕的。

太后總共送給三個人髮簪,分別是華妃、眉莊、甄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太后賞賜給他們簪子的用意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些簪子隱藏的含義。

第一個收到簪子的是華妃。

華妃覺得皇上偏心甄嬛,冷落了自己,心有不甘的到太后這裡來告狀。

她故意穿了一身素色衣服,希望得到太后的安慰,並且順便讓太后勸皇上回心轉意。

太后聽完,安慰了華妃一番後,甚至告訴他要像以前一樣穿著鮮豔衣服,接著就把「鳳凰流蘇」金簪賜給她。

華妃非常開心,因為大家都知道,曾經這個簪子的主人可是「孝惠太后」。

這裡太后是想暗喻什麼呢?從歷史上來看,順治皇帝曾經廢掉原本的皇后,並將自己最喜歡的嬪妃封為皇后。

華妃心裡知道,太后這是在告訴自己,雖然自己現在不是皇后,但是在太后的心裡,自己的地位是和皇后差不多的,太后的心還是向著自己的。

太后是故意讓華妃有這種感覺的,讓他覺得自己是皇上最喜歡的嬪妃,將來皇上有機會封他為皇后,讓華妃未來繼續肆無忌憚的霸道下去。

太后這個舉動不僅安慰了華妃,還讓華妃對自己心存感激,只靠一根簪子就收穫了這麼多,姜果然還是老的辣。

第二支簪子,是送給沈眉莊。

太后初見沈眉莊時,就表現出了異於其他人的喜愛。

當然,這也跟沈眉莊自身的家教、氣質和性格是分不開的。

沈眉莊自幼就開始飽讀詩書,不僅通情達理,性格上也是溫婉動人,人也孝順,在其他妃嬪為皇上爭風吃醋時,經常去看望太后,很受太后看重,太后甚至讓才剛進宮不久的沈眉莊,協助皇后統領後宮。

之後在得知眉莊有孕後,太后更是開心,賞賜給了她一根「和合二仙」的金簪,這無疑體現了沈眉莊在太后心中的地位,也寓意著沈眉莊能夠多子多福。

但太后送他髮簪的時機,是在華妃之後,無疑是想要抬高沈眉莊的身價,抬高身價的用意是「分」華妃的權,所以這是一支象徵「制衡」的發簪。

後來,沈眉莊被人陷害假孕後,皇帝一氣之下把這根「和合金仙」摔在地上,太后便把這隻髮簪收走,也象徵了拿走給沈眉莊的權利。

第三支髮簪,送給了甄嬛

最後被太后送出的,也是當初送給沈眉莊的髮簪。

在甄嬛有孕後,太后又把這邊簪子送給了她,意味著甄嬛接替沈眉莊,繼續與華妃抗衡。

甄嬛在整部劇中人緣一直算是比較好,可是太后其實一直都不喜歡他,一方面是因為她太像純元皇后,一方面覺得他狐媚惑主,所以一直不看好他。

大家可以看出,太后在送給甄嬛簪子的時候,甄嬛當時的臉色都變了。

畢竟太后才送給沈眉莊這根簪子,沈眉莊就被查出假孕,這根簪子顯然也會被看做是不吉利的。

但其實,這個髮簪除了這些暗喻,還隱藏了一件事。

華妃曾經當眾說過:「這支簪子貴在,是太后懷十四爺的時候戴過」。華妃話才剛說完,皇上就微怒的撇了華妃一眼,雖然沒說什麼,但這卻是關鍵。

皇上向來就不喜歡十四爺,而十四爺的一生也是開頭美好,結局潦倒。

聰明的甄嬛知道無法婉拒,也接受了這支髮簪,但是卻從未戴過,果然還是甄嬛比較聰慧

從太后送出3次髮簪來看,每一次都是具有意義的,果然是上一代宮鬥霸主,想要暗示我們的意義真的太深了。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 : //spoti.fi/2XSsbWB 

蘋果👉🏻http : //apple.co/2PGKUQm 

谷歌👉🏻https : //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