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厭惡奴才的華妃,會留一個跛腳的周寧海在身邊?」這細節太到位了,《甄嬛傳》不愧是經典!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華妃會這麼相信周寧海有兩個重要原因!
#甄嬛傳 #周寧海跛腳原因 #電視劇沒說的故事
*正文開始
來源:一首涼涼送給我嗎
整理:冒牌生
周寧海是華妃身邊的貼身太監,我們知道華妃身邊最信任的人有兩個。一個是頌芝,一個是周寧海。
頌芝一看就是那種有一點點怯懦,卻又相當忠心的那種人,但是周寧海給我們的感覺則完全不同。
周寧海本身是有一點陰狠的感覺,但是在面對華妃的時候周寧海身上的感覺就完全變了,變成一位非常忠誠,也非常誠實的人。
事實上,周寧海確實也是一個非常忠誠的太監,華妃自從出場身邊就一直有周寧海,但其實華妃又是一個對自己的東西非常吹毛求疵的人,她用的每樣東西都要是最好的。
所以頌芝常說「咱們娘娘用東西仔細」,但就是華妃這樣一個對人對事都吹毛求疵的人,卻一直把行動不方便的周寧海留在自己的身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兩個真正的原因,只是電視劇都沒有詳細說明。
在宮中的各個主子身邊的奴才,不管是宮女也好,還是太監也好,爲了能夠更好的服侍主子的衣食住行,從一開始就是不會要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的。因此整個後宮之中,妃嬪身邊身體有殘疾會影響行動的,也就只有周寧海一個而已。
華妃的身邊隨時都跟著一個腿腳不便的人,怎麼看都有些違和,也不符合華妃對完美的追求。
一方面周寧海的腿腳不利索,行動上不方便,給華妃跑腿什麼的都沒有一般人跑得快。另一方面帶出去也不是很體面,與其他健全的人比起來,形態上就差了些。皇后最喜歡強調端莊這一點,和華妃又不睦,然而面對着周寧海,皇后卻也從來沒有用周寧海的腿腳不便來取笑過華妃。
宮中的其他人也是默認了周寧海的存在,沒有人覺得他的腿腳不便是個問題。後宮那樣一個是非之地,人心涼薄,人們自然不會因爲是同情心,而不閒話周寧海。那麼這麼多年裏,爲何周寧海能安然的待在華妃的身邊?華妃又爲何能接受周寧海在身邊呢?
原因一、劇組將錯就錯
第一個原因相當可愛,陸媒曾經指出,飾演周寧海的演員王一鳴因為本來有腳傷,所以導演乾脆將錯就錯就讓他演瘸子,加上敬業的王一鳴還怕自己演不好跛腳的樣子,刻意在鞋子裡放了小石頭,時時不忘自己的跛腳,敬業的態度真的是有目共睹。
難怪《甄嬛傳》能夠成為經典,就連演員對於自己的演出也相當用心。
但其實王一鳴的腳傷只是剛好的原因,原著小說中的周寧海跛腳的原因,被在電視劇中導演刪掉了。
飾演華妃的蔣欣曾說:「之前設計了一個橋段說明周寧海為什麼會瘸,但這個橋段後來沒拍。」
原因二、周寧海為了救華妃而跛腳
這小說裡其實有一個故事,周寧海並不是天生殘疾,他的瘸腿是後天造成的,而且他是爲了救華妃而留下的。
在採訪時透露過,本來電視劇中是有這個劇情的,但是因爲劇集長度限制的原因,這個片段就被刪減了。所以周寧海之所以會瘸腿,是因爲忠心護住導致的。
華妃雖然囂張跋扈,但並不是一個鐵石心腸、不懂感恩的人,周寧海用一條腿來救她,這份恩情,華妃一直都銘記在心中,所以才會讓周寧海在她的身邊,做她的貼身太監以及宮中的掌事太監,不需要幹重活,他的腿腳不便,有其他的小太監照顧他,這是華妃對周寧海的報恩。
另一方面,也是在後宮之中,能夠得到一個忠心耿耿的僕人並不容易,周寧海能夠豁出去爲了華妃,這份忠心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華妃很難再找到一個對她可以如此忠心的人,所以自那以後周寧海就成爲了華妃的心腹,任何事情華妃都不瞞他,周寧海的話華妃也特別的能夠聽得進去。
周寧海雖然腿瘸了,卻也沒有影響到爲華妃辦事。
推眉莊入水害眉莊差點淹死,溺死淳兒做成失足落水的假象,除掉福子等,這些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出自周寧海之手,他辦事幹脆利落,爲華妃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也深得華妃的賞識,同時周寧海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能夠爲華妃分析一些事情。
即便周寧海背叛華妃,華妃也不怪罪他
因爲周寧海的這份忠心和付出,所以華妃在最後被曹琴默指證,身邊的人被拉到慎刑司去拷問的時候,華妃才會對身邊的人說,如果周寧海爲了自保,而將她供出來的話,她也不會怪周寧海。
同樣的情況下,其他人的坦白,卻會被華妃看成是背叛,痛恨至極。原因就是因爲周寧海曾經爲她付出了一條腿,華妃感恩於心。同時也有着一份虧欠,所以她並不期盼周寧海再次因爲她而受到折磨。
因為宮中的人都知道周寧海是因爲華妃而殘的,不管如何,這份勇氣和忠心,都值得人佩服。同時他又是華妃的人,華妃曾經是皇帝最寵愛的人,因此宮中沒有人敢對周寧海說三道四。
就因爲這樣,周寧海一直留在了華妃的身邊,到死都一直跟隨著。
周寧海喜歡華妃嗎?
當然,還有一說是周寧海救華妃,其實是因為喜歡華妃,這也不無可能。
但無論如何,對華妃來說周寧海在她心中是有一定份量的。
電視劇為了集數的關係,難免會將一些細節省略,周寧海跛腳的原因就是其中之一,但其實《甄嬛傳》也刪掉了不少原著中出現得嬪妃,這些人的刪除其實影響了很多劇情。
其中這四個嬪妃,在原著小說中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存在,是哪四位嬪妃呢?
第一位:貞一夫人
貞一夫人,在甄嬛再次回宮後,皇宮內多了一個和華妃一樣真心愛皇上的妃子,就是貞嬪,之後晉封號貞一夫人。
她和華妃一樣,時時處處為皇上著想,即使在最後葉瀾依為了果郡王(也就是原著中的玄清)害皇帝時,也是貞一夫人替皇帝擋在了前面。
因此,在最後皇上病重彌留之際,都是貞一夫人一直陪在皇上的身邊。
第二位:華妃的妹妹,慕容赤芍。
她成了貞一夫人的丫鬟。
貞一夫人性格懦弱,所以時常被她欺負,後來還做了皇帝寵妃,把貞一夫人氣的夠嗆。
之後,小說其實是她在宮宴上毒殺甄嬛和她兒子,導致孟靜嫻早產被毒死,電視劇被改成了剪秋。
第三位:賢妃
名為胡蘊蓉,是皇上玄凌的表妹。
是在甄嬛出宮後進宮的,外祖母為長公主,母親為翁主。
胡蘊蓉進宮時已家道中落,所以她進宮後一直想出人頭地,覬覦皇后寶座,跟宜修對著幹,囂張程度不亞於華妃。
因為是表妹的緣故,皇上很寵愛她,從昌貴人一直升到了賢妃,之後因為和甄嬛爭鬥失敗,被打入冷宮,皇上死後她從冷宮裡跑出來,被事先等待她的甄嬛踢掉隨身帶的藥物,最後死於哮喘。
第四位:瓊貴人——衛氏
太醫衛臨的親戚,長相酷似甄嬛。
進宮第三晚求見甄嬛後失蹤,之後被人發現和她表哥在宮外被刺殺(其實皇后所為),皇后拿此事彈劾甄嬛,皇上以為甄嬛是在乎自己才如此,此事不了了之。
甄嬛再次回宮後對皇上一如既往的好,對皇上寵愛別的女人也不在意,皇上反而不適應,此事一出後,皇上大概是自己寬慰自己,對甄嬛說:「嬛嬛,你是因為在意朕吧!」就放過甄嬛了,皇后白忙一場。
電視劇裡直接把這個嬪妃刪除了。
如果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刪掉這四個嬪妃確實相當可惜,不過令人慶幸的,是電視劇改編得相當精簡,而且所有情節都合理又相互呼應,也難怪《甄嬛傳》能夠成為經典。
相信未來宮鬥劇想要超越《甄嬛傳》也真的不容易,畢竟《甄嬛傳》除了每一句話都值得重新細細品味之外,整部劇可以說是藏了許多玄機。
就連作者在給角色取名字的時候,都偷偷在告訴你這個人的命運,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其中的奧妙。
蘇培盛
陪聖,陪伴了皇上的一生,但同時又讓皇上賠上了自己的命。
他是皇帝身邊的最忠心的僕人,人人都敬他三分。
他是最了解皇帝的人,他知道皇帝要的是什麼,陪著皇上在一旁察言觀色,甚至在皇上身邊幫甄嬛說話,都是他在這部劇裡最重要的存在目的。
夏冬春
夏冬春少了一個秋,就被賞一丈紅。
因為今年的秋天楓葉不夠紅,所以被賜了一丈紅,為了染紅楓葉。
安陵容
安能容忍別人的欺凌。
裡面的凌,有欺凌別人,也有得勢之後盛氣凌人的的意思。
浣碧
浣碧,等同於嬛婢,這個名字就是註定他會是甄嬛身邊的丫頭,巧妙的暗喻了浣碧這個角色的身世和命運。
她本是甄遠道的私生女,雖然身世是甄嬛的妹妹,可這身份在後宮中卻不能公開,不過最後還是以甄家小姐的身份嫁給了果郡王,情感上也算是有個交代,可惜的是早早就隨果郡王而去了。
溫實初
有溫文爾雅的意思。
他一輩子都守護著甄嬛,就如甄嬛所說的,實初,就是最開始初識的人。
淳貴人
淳貴人,一方面淳字是想表達她單純的意思。
但將純字改為三點水的淳,有意無意的證明會淹死。
後來淳兒撿拾風箏時無意撞見華妃收取他人賄賂,曹貴人使計讓淳兒暴露,華妃便指示周寧海殺人滅口。死後被追封為貴人。
流朱
朱為紅色,鮮血之意,流朱就是流紅(血)的意思,名字便是她的結局。
流朱很忠烈,以脖子撞向侍衛的尖刀,以此換得甄嬛醫治的機會,心甘情願為主子而死。死得相當忠烈。
她可比浣碧來得忠心又可愛多了。
眉莊
眉莊有眉眼好看端莊大方之意。
另一方面,眉莊也是想指沒裝,心裡沒裝皇上,也沒裝皇上孩子的意思。
端妃
有觀眾調侃說,端妃是因為給華妃端了一碗墮胎藥,所以才叫端妃。
我們知道皇上是認為她端莊大氣,但端墮胎藥給華妃換來這個名字也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這個情節確實是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頌芝
頌芝,送之,華妃親手將她送上了龍床,藉此爭寵。這個名字再簡單不過了。
華妃為了討好皇上,不惜把自己身邊的貼身丫鬟送給皇上,真的是用心良苦。說來頌芝也是可憐人,不論是自己的主子華妃還是自己的男人皇上,都把她當棋子。
來說說真正的歷史命名規則
《延禧攻略》、《如懿傳》因為接連播出,又加上同樣是乾隆時代的歷史背景,兩個宮鬥劇反而容易被網友們比較。
不管這兩套宮鬥劇的內容如何,有多少合乎史實,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如懿、魏瓔珞等女主角的名字全都是虛構的,而男性角色的姓名大都是真實的,這到底是為什麼?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劇中所說的名字都是虛構,因為無法考證。
除了描寫清代早期的女性,宮廷劇內的女性角色無一例外,幾乎全為虛構,像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在《甄嬛傳》內叫「青櫻」、《延禧攻略》叫「淑慎」、《如懿傳》改叫「如懿」,而傳說中的令妃在《延禧攻略》叫魏瓔珞、在《如懿傳》卻叫衛嬿婉,連姓氏都變了。
其實,主要因為是她們的名字都無法考證。
至於「傅恆」、「高斌」、「海蘭察」等男角色則都是真正有名字記載的。
其實,當清代後妃在進入後宮,就會開始失去本名,而身分及名字會被不斷改寫。
次一等的妃嬪,例如常在、答應、貴人,往往只被提到族名與等級,當級別升到妃級時,便會被賜名如「嘉嬪」、「純妃」、「令妃」等;此外,公主也單純以排行稱呼,有封號才會稱呼封號。
在清代的皇家玉牒和其他檔案文件中,會系統性的將女性本名全部刪除,不僅是妃嬪,連皇女的名字都難逃魔掌,因此不記本名基本變成了傳統,做法有如漢族族譜。
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性是不能入其本姓族的譜,所記的為丈夫姓族譜,但僅僅只是記姓,不記名。
這種「附庸」式記載,有如姓氏大都從父而不從母一樣,是父權社會的象徵。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地方在編修家譜時,已將女性記入了譜,打破昔日只有男性入譜的慣例,女性也可以入譜。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