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從「貴人」晉升為「嬪」差別有多大?不只身份轉變,還有 3 大特權!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差一階簡直天壤之別!!

#甄嬛傳 #難怪曹貴人會囂張 #嬪位特權太誘人

*正文開始

來源:正說清代十二朝
整理:冒牌生

看過清朝宮鬥劇的人一定都知道,後宮都有階級之分,所有嬪妃都想往上爬爭取榮耀,彼此之間私底下其實都是勾心鬥角的,也才有精彩的宮鬥劇出現。

階級制度是這樣的:皇后,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位(4人),嬪位(6人),之後便是沒有人數限制的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伺候皇上的宮女)。

從嬪位以上才有人數的限制,這也就體現出嬪位以上的重要性,所以從貴人要晉升為嬪位對於一位後宮妃子來說,是一件相當興喜若狂的事,也難怪《甄嬛傳》中曹貴人晉升為襄嬪後野心更大了,甚至想要在未來的日子往上爬到皇貴妃。

那究竟從「貴人」晉升為「嬪」差別在哪呢?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電視劇沒有告訴你的清朝歷史。

清朝入關以後,在中原地區漢文化的巨大影響下,康熙皇帝沿襲明朝舊制,創設了「東西六宮齊備,位號明確,等威明辨」的后妃等級制度。對於后妃等級和人數配置,《清史稿·后妃列傳》記載明確:「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幾乎考慮到了所有有助於皇權集中、穩固統治根基的統治手段,后妃等級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皇帝納娶后妃從來都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私事,而是關乎皇權統治、朝局穩定的國家大事。

清代后妃形象

正因如此,清代后妃的每個等級在創設之初就被賦予了對應特權、地位和身份。

例如皇后,就是「位居中宮」的后宮之主,就是「母儀天下」的女性巔峰,要賢良淑德,更要懿範六宮。

可是皇后畢竟只有一個,要有高貴的出身、強大的外戚、優良的品德,更要有皇太后、皇帝乃至諸王大臣的首肯。封后難於上青天。

可除了皇后以外的后宮妃嬪,哪一級后宮妃嬪的晉升才最讓人欣喜如狂呢?或者,哪一級后宮妃嬪的晉升,才能真正實現身份的轉換、后宮特權的一步到位?

其實,這一級后宮位分的晉封,在諸多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概率極高,獲封妃嬪都會毫無例外的受寵若驚,大聲感謝「皇上聖恩」就是從「貴人」到「嬪」位的這個晉升過程。

當你晉升為嬪位之後,你能夠享有的不只是身份的轉換,還有三大所有人都想擁有的特權。

身份的轉變

我們先來聊聊關於身份轉換。

封建皇權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處在統治頂端的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甚至將這一制度推行到了極致。對於清朝的滿洲勳貴、達官富商甚至「僅為小康」的普通家庭往往會在「三妻四妾」之外,還另置通房丫頭、貼身丫環等承擔服侍職責的女性。

這種變現增加妻妾數量的方式,在皇帝的后宮中自然會以一種更名正言順、光明正大的方式存在。

對於皇帝而言,皇后是「正妻」;皇貴妃、貴妃、妃、嬪這四等高等妃嬪是「妾室」;而嬪之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即為民間俗稱的「通房丫頭」。

也就是說,「嬪」之下的低等妃嬪沒有后宮封號,沒有妃嬪待遇甚至並不被皇室認可;諸如祭天、祭祖這類重大皇室活動,更沒有資格參加。

所以,從「貴人」晉升為「嬪」,就等於實現了從「通房丫頭」身份到「妾室」的主子身份的轉變,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在成為皇帝的「妾室」以後,便擁有了諸多與之對應的特權,其中有3種特權絕對屬於低等妃嬪「可遇而不可求」的所在:

1、撫養所生子嗣或收養低等妃嬪所出子嗣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姆持付乳媼手」、「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生母數十面」。

也就是說,清代皇室子嗣並不在其生母身邊長大。

但等到皇子和公主長到一定年齡,如果生母的位分較高,就擁有撫養之權,便可以和所出子嗣「定時相見」。雖然「見亦不能多言」,但這畢竟能夠彌補一個母親心中的巨大缺憾。

這個「撫養之權」的分界線,就是「嬪」。

「嬪」及其以上,擁有撫養所出子嗣之權;「嬪」以下的低等妃嬪,無此權力。

除此之外,「嬪」及其以上,還擁有著收養低等妃嬪所出子嗣的權力,在歷來講究「母以子貴」的清代后宮,有一位子嗣或者是收養的子嗣,對於后妃的后宮地位、影響乃至受寵程度都有著極為關鍵的直接影響。

2、成為一宮主位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除了居於中宮的皇后,「貴妃二,妃四,嬪六」這些高等妃嬪(皇貴妃,一般不和皇后共存),這些非嬪「分居東、西十二宮」。

也就是說,「嬪」及其以上擁有著「一宮主位」的特殊地位,其餘居於東西六宮偏殿的低等妃嬪,全都由一宮主位使喚,低等嬪妃在承擔「侍上」職責的同時,還要承擔服侍「一宮主位」的義務。

都是皇帝的女人,同居於東、西十二宮,「嬪」以上就是主子,而「貴人」、「常在」、「答應」就只能是奴婢,怎能讓人不羨慕。

3、皇帝駕崩以後的特權

皇帝駕崩以後,其后宮妃嬪一般會得到後世帝王對其后宮位分的尊封,也就是封為皇太后、太妃、太嬪、太貴人就屬此類。但失去皇帝庇佑的前朝妃嬪,在意的並不是一個空頭位分,而是實實在在的晚年善待。

《清史稿·后妃列傳》有載:「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也就是說,前朝只有「太嬪」及其以上的地位,才擁有和皇太后同居於「慈寧、壽康、寧壽諸宮」的權力,能夠被保證晚年生活條件。

而那些前朝的低等妃嬪所能得到的待遇,自然會大大不如,甚至會落得悲涼下場。

所以在清代后宮中,「貴人」晉升為「嬪」,雖然聽起來只有一個階級的改變,也只是諸多位分變化中的一種,但其代表了后宮妃嬪從奴婢到主子身份的轉變,代表了諸多后宮特權的獲得,更代表了一個悲苦女性能得晚年善終的安慰。

皇后太遙遠,「嬪」或許才是清代后宮女人的最大夢想。

 

「協理六宮權力」有多厲害?為何甄嬛和華妃都爭破了頭?

在《甄嬛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因為皇后的身體不佳,所以皇上經常派得寵的妃子幫忙協理六宮。

最開始的時候是華妃,甄嬛傳剛一開場,我們便知華妃是宮裡最受寵的妃子,因為皇上的喜愛,擁有著協理六宮的權力。

就比如一開場最大的事情便是選秀,這件事便是由華妃協理操辦的。

雖是協理六宮,但遇到重要的事事情還是必須要和皇后支應一聲的。

就比如選上來的秀女的住宿問題,還是先由皇后定奪後,再給華妃看的,只是華妃又再霸道的修改新進宮嬪妃的住宿。

像是當時皇上在選秀時看上了甄嬛,給她賜了封號「莞」,皇后為了討皇上高興,便把甄嬛放在離皇上近一點的承乾宮,結果被華妃攔截,給她安排到了偏遠的碎玉軒。

華妃協理六宮時排場很大,因為為人風風火火,銀子如流水一般開銷也大,和皇后是兩個極端,皇后一般為了顯示自己的賢德,往往以節儉為主,不許鋪張。

華妃就不一樣了,哪怕皇上提前打了招呼不許鋪張,她也看不慣這番窮酸的做派,一定要辦的體面一些,想想估計是拿自己的銀子往裡補貼了吧,不僅要給皇上選妃,還要掏銀子,華妃這波既失了銀子還失了人,想來都委屈極了。

當然,這協理六宮的權力還是來回運轉的,一般在華妃失寵的時候皇上就會剝奪她協理六宮,一旦年羹堯立了功,華妃協理六宮的權力就又回來了。

後來經手協理六宮權力的是沈眉莊,當時華妃家族日益顯赫,皇上忌憚年羹堯,以沈眉莊性子沉穩為由,開始培養沈眉莊協理六宮的能力。

沈眉莊協理六宮和皇后的做派是一致的,都是節省開銷,各宮只許吃素,害的華妃連最愛吃的蟹黃酥都沒了,這讓本就看沈眉莊不爽的華妃更加不爽,這才有了後期與曹貴人聯手陷害沈眉莊假孕的事件。

後來華妃沒了,甄嬛去了甘露寺,幫忙協理六宮的就是端妃和敬妃,她倆根本無法和皇后抗衡,所以實權還是在皇后那裡的。

甄嬛從甘露寺回宮後,皇上便對其萬分寵愛,直接將其抬到妃位,賜了鈕鈷祿大姓,還抬了旗,身份地位一下子便上來了。

當甄嬛生下龍鳳胎後,不僅晉升為貴妃,皇上還命蘇培盛傳旨在她出月子後賜協理六宮的權力。

所以,到底怎樣的人能協理六宮呢?

首先,六宮出自《周禮·天官·內宰》,裡面有「以陰禮教六宮」的記載。

鄭玄解釋,皇后寢宮有六,其中一正寢,五燕寢,合起來即六宮。

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后,而是泛指后妃了。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閒,高懸銀牓照青山」,所言「六宮」皆指后妃。

而協理六宮,就是輔佐皇后或者皇太后處理后宮大小事務,權力大於一般的妃嬪,所以只要不是皇后,都不能主政六宮,只能稱為協理,體現位份尊卑。

皇后不在,協理六宮的妃嬪會被默認為副后,是六宮的主導者。

若后宮無後、皇后過於繁忙或因病不能處理后宮事務時,皇帝會從現有嬪妃中挑選,代理管理后宮事務。

因為后宮事務和前朝大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協理六宮人選多半都是家室顯赫、受皇帝寵愛或位分較高的嬪妃。

清朝自順治帝以來,后妃制度逐漸完善,清朝妃嬪共分為八個等級,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

皇貴妃在清朝后妃等級中僅次於皇后,有副後之稱,皇室有一個慣例,一般皇后在位時不設皇貴妃,除非是作為貴妃臨終前的一種安慰,比如說乾隆的慧賢皇貴妃和純惠皇貴妃。

不過,清朝有一種獨特的皇貴妃,即攝六宮事皇貴妃。

攝六宮事皇貴妃實際上是「實習皇后」,她們對東西六宮具有統攝權,而且在皇貴妃冊封詔諭上面會明確標出「攝六宮事」。

這樣看來,華妃爭協理六宮的權力,是為了更高的榮耀和地位,畢竟當時華妃在世時差一點便成了皇貴妃,不過後來皇上在她死後,還是將他追封為敦肅皇貴妃。

不過甄嬛就不一樣了,這次回宮甄嬛也是帶了一些任務來的,一來是為了給父親洗清冤屈,二來也是為了報仇,讓曾經害過自己的人都嚐到滋味,那麼這個協理六宮的權力就很重要了,一些小事上甄嬛基本可以自己做主。

比如安陵容嗓子廢了以後,浣碧便得了甄嬛的意,讓各宮的娘娘們對付安陵容。

也正是有了協理六宮這張通行卡,甄嬛辦事也就更加得力了,雖然累上一點,但不得不說,權力這東西,有還是比沒有好的。

《甄嬛傳》電視劇被刪除的精彩情節,竟然有 10 個!

原著比電視劇更精彩的《甄嬛傳》,一直是大家心裡最經典的宮鬥劇。

在原著中,宮鬥的情節比電視劇還要精彩,這次為大家整理出10點電視劇中刪除的情節。

1、繼承皇位的不是甄嬛的兒子

電視劇中沈眉莊和溫實初生的是女兒,但原著中生的是兒子。

原著裡,甄嬛撫養眉莊的兒子長大,並且扶持他當上皇帝,成為最精彩的報復!

2、摩格的和親

摩格可汗求娶甄嬛的時候,皇上答應了(電視劇裡沒有答應),並要求甄嬛在路上毒死可汗。

王爺出兵救甄嬛,最後是甄嬛的妹妹,被祺嬪哥哥利用後拋棄的大齡剩女玉姚(電視劇刪除了玉姚)去做了可汗的王妃。

3、 余答應不是安陵容下令勒死的

原著中,余答應毒害甄嬛被皇上賜死,不肯就死,是甄嬛下令殺死余氏的。

電視劇是安排安陵容,為了討好甄嬛才命蘇培盛勒死的余氏。

4、寧嬪的結局慘烈

電視劇中葉瀾依的封號是寧嬪,在果郡王死後給皇上下慢性藥,在皇上駕崩後她才殉情而死。

原著中她的封號是灩嬪,在果郡王死後她行刺皇上未果被五馬分屍,是為了報復才慘死的。

電視劇中的死法比較唯美一點。

5、 人物設定的不同

電視劇中甄嬛回宮後封號是熹妃,原著中是淑妃。

原著中沒有四阿哥弘曆這個人物,是為了串連歷史劇才增加的人物設定。

6、孟靜嫻是浣碧毒死的

電視劇中,孟靜嫻是不小心喝了剪秋要毒害甄嬛的湯,才提前生產而後慘死的。

但原著中,孟靜嫻本來攝毒量少,順利產子後並不一定會死,是又再被浣碧趁機下毒害死的。

這個情節在電視劇中被刪去不太合理。因為前面大篇幅提及孟靜嫻和浣碧的王府之爭,包括寧嬪曾警示甄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玉隱不要誅滅了自己的良心才好」,這些伏筆就都沒有著落了。

7、曹貴人的死不是太后所為

電視劇中曹琴默因為揭發年氏,被封為襄嬪後,讓太后慢慢下毒致死的。

原著中,是甄嬛指使溫實初下藥慢慢毒死她的,為的是滅口以及將溫宜公主給端妃撫養。

8、 安陵容愛得淒涼

電視劇中,並沒有描述安陵容到底愛什麼人,但肯定的是,她並不愛皇上,只能說她愛的是地位跟自尊。

但其實安陵容是心有所屬的,而電視劇中刪除了這個人,這個人叫做甄衍,是甄嬛的哥哥。

原著中安陵容入宮前住進甄嬛家,對甄珩暗生情愫,所以入宮後不願爭寵與伺寢。

電視劇中將所有與甄珩有關的一切支線劇情,全部都刪除了,但這些在原著中有不少篇幅的描寫。

9、 安陵容嫉妒心強,愛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

安陵容因為嫉妒,害死了甄衍的老婆小孩,甄衍被發配邊疆一直不知道,直到幾年後,安陵容故意將消息傳給甄衍,想看看他對老婆是不是還有情,結果甄衍就瘋了,這也促使甄嬛回宮。

10、甄嬛與果郡王的淒涼結果

甘露寺里,甄嬛談及梁祝時,果郡王說:「他們一個哭嫁,一個吐血早亡,我們比他們幸運多了。」

然而二人的結局卻是一語成讖。

甄嬛痛哭過後再次回宮,而十七最後果然是中毒吐血而死。

「敬妃沒有麝香,也沒有喝紅花,為什麼還是不能懷孕?」電視劇還刪減了這 3 個關鍵設定!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宜修皇后身為名副其實的「打胎小分隊隊長」,只要有他在就會害得許多妃嬪胎死腹中,而皇帝為了穩固朝政,選擇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同樣為將門女子的華妃和端妃兩人都懷不上孩子,一石二鳥的計謀,不得不說,這夫妻倆還真的是絕配啊!

但是奇怪的是,敬妃雖然是與華妃同期進入王府,但她既沒有點過歡宜香,身邊也沒有任何麝香物品,也沒有喝過令人不育的紅花湯,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她也沒能懷過一次孩子呢?

小說中有三個說明,是電視劇沒有演出來的,難怪他每天摸著冰冷的磁磚,敬妃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懷孕了。

今天就來分析小說中的這三個原因,讓你知道為什麼敬妃沒辦法懷孕。

第一、敬妃是皇上特意選來與華妃對抗的女人

剛進王府時華妃就是專房之寵,後來為了避免他懷孕,皇上特意準備了有大量麝香的歡宜香給華妃,華妃認為歡儀香是皇上寵愛他的證明,所以日日夜夜都點著,想懷孕根本是不可能。

然而,在小說中是皇后故意安排敬妃被分去與華妃同住,成了華妃房裡的格格,皇后的目的就是要讓敬妃也無法懷孕。

當時華妃因為厭惡這個在眼皮子底下跟自己爭寵的人,就每天都把敬妃喊到眼前訓話,那段時間裡敬妃、華妃和麗嬪都聞多了歡宜香,所以她們在王府生活時一直都沒能懷上孩子。

而當時備受麗嬪排擠的曹貴人,因為不受華妃待見只能整日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反而僥倖懷上了溫宜公主。

第二,侍寢機會太少

華妃的歡宜香快要用完的時候,太后見皇帝一直猶豫不決是否要繼續讓她避孕,就主動叮囑皇帝不能小瞧了年羹堯的威脅,必須保證華妃日日都能用上歡宜香。

由此可見,一旦華妃停止點香,那麼她就還有懷上孩子的可能,這樣的話,晉升嬪位被分去咸福宮居住的敬妃,就還有懷上孩子的機會。

可是,敬妃非常清楚皇上那他為妃的用意,不過就是一個對抗華妃的棋子,皇上對敬妃只是尊敬並以禮相待,侍寢的機會也就少了許多,子嗣上自然也就艱難了些。

第三,甄嬛的擔憂

原著中還有提到,甄嬛自請出宮去甘露寺修行的時候,曾對探望她的芳若姑姑說起過自己擔憂。

甄嬛表示,雖然她把朧月公主託付給了敬妃撫養,但是也擔心日後敬妃有了自己的孩子,難免怠慢她的女兒,這時芳若姑姑為了寬甄嬛的心,就告訴甄嬛說,皇上雖然常召敬妃伴駕卻鮮少讓其侍寢,即便敬妃偶爾能夠承寵,她應該也不會再有孩子了。

甄嬛聽得芳若姑姑這一席話心中大驚,既然芳若能說出這樣篤定的結論,就說明敬妃此生都無法生育自己的孩子了,也間接說明了,早年聞了太多歡宜香,想再度承寵懷孕簡直是難如登天。

相信以敬妃的聰慧,早就知道這個結果,所以才從來都不爭寵,只是安份守己地躲在後面。

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皇上不敢讓華妃懷孕的原因,是因為忌憚她哥哥年羹堯的勢力,而端妃母家雖然不如華妃強大,卻也是出自武將世家,皇帝借她的手去給華妃送打胎藥,基本上也捨棄的端妃,打算一石二鳥讓兩人都無法懷孕。

那麼可想而知,能夠被皇上挑選來制衡華妃的敬妃,無論是出身或聰明才智一定也低不到哪去,可是讓她與華妃同住,自然也是做好了讓她當炮灰的打算,子嗣這種事情肯定從來就沒有指望過敬妃。

所以,敬妃不論是遭了誰的暗算,都是落得跟端妃一樣的下場,可能皇帝都不會在意,芳若姑姑作為皇上跟前最得力的姑姑也就只能三緘其口,要不是為了安撫甄嬛,這個秘密估計會永遠爛在她的肚子裡。

敬妃堪稱是後宮生存的教科書

在後宮中,比起努力去爭去搶,知道自己的定位,然後安於本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爭搶的本質在於危險性,有回報沒回報這兩種結果,會造就不同的命運,還不如一開始就找準定位,遠離爭鬥,不加入任何一派,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威脅,這樣或許獲得的收益會更大,《甄嬛傳》裡的敬妃就深知這個道理。

然而,敬妃不爭不搶都是有原因的,只是這個原因在電視劇裡沒有明確說明,看過小說的人才會知道,其實敬妃一開始在王府時是華妃宮裡的丫鬟,難怪電視劇敬妃會那麼怕華妃。

當年在王府時到底發生什麼事呢?今天一起來聊聊小說中的劇情。

後宮人那麼多,後來有好結局的人又有幾個?

就像安陵容一生悽慘,縱然有過好時光也不過是一瞬間,皇后內心壓抑,從來沒真正過上過悠閒的日子。在這後宮裡,真正得到安寧的只能算欣貴人和敬妃了吧,其他人都有內心的痛苦而不能言。

但其實敬妃原來是華妃房裡的丫鬟,和後來的頌芝有點類似。

當年奪嫡之爭裡,皇上外放自己的奴才年羹堯出去為臣,好增加自己的籌碼。

為了籠絡年羹堯,娶年羹堯的妹妹年世蘭為側福晉。

年世蘭深深的愛著雍正,但是雍正的愛卻少的可憐。他心裡裝的更多的是他的天下,他的事業。為了平衡勢力,暗中讓端妃害死年世蘭的孩子,再用敬妃來牽制年世蘭。

雍正成功登上皇位後,年羹堯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威脅到了皇位。

這時候就更需要敬妃了,所以才會分給敬妃協理後宮之權,不讓華妃一人獨大。

甄嬛進宮之後分掉了華妃的寵,這讓華妃心裡相當忌妒,頻頻對後宮嬪妃下手,這件事給了皇上降她位份的理由。後來更是連根拔起年家的勢力,華妃最終還是接受了現實,在怨恨中死去。

敬妃基本上什麼都不爭奪,因為他知道皇上要她做一個棋子,皇上尊敬他,但並不寵愛他,所以他只好做自己份內的事,從不逾矩。

雖然一開始就能看出敬妃偏向甄嬛這一派,但其實敬妃從未真正表態過,直到甄嬛將朧月給敬妃撫養,敬妃有了依靠,也因此確立了他成為甄嬛一派。

敬妃雖然不爭不搶,但能夠安穩地做一個棋子也是不容易的,沒有十足的聰明和身段,可能早就被華妃陷害。

皇上分給敬妃權力,如果敬妃再貪心一點想要爭寵,那華妃肯定會想盡辦法陷害他,索性他就乾脆不爭寵了,只要不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華妃就會覺得敬妃即便有權也沒有威脅,自己便能夠安穩地過日子。

所以,敬妃的行為在後宮可以說是一本生存教科書。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