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修為什麼敢「利用純元構陷甄嬛」?看看皇帝對陵容說了什麼話?皇后也只聽她的話!-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默默推動一切又不著痕跡的人!
#甄嬛傳 #壅正 #誣陷

*正文開始

來源:L娛音裊裊
整理:冒牌生

導語:其實,對於構陷甄嬛冒犯純元這件事,宜修是很被動的。

她是接到皇帝的暗示以後,才開始著手準備。

並且,對於如何構陷甄嬛,宜修也是一籌莫展。

畢竟,甄家剛剛在除掉年羹堯和敦親王的事情上立過功,並且,甄嬛心機深沈,謹小慎微,宜修根本抓不住她的把柄,如果強行加罪,不但後宮的嬪妃們不服,就連前朝的臣子們也會有諸多猜測。

好歹得找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和理由啊!

就在宜修一籌莫展之際,皇帝卻在甄嬛的宮中悄悄遞給安陵容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安陵容思索片刻,恍然大悟——這才有了後面的甄嬛獲罪。

1、宜修的難題

自從那日皇帝說要給「還沒有孩子」的甄嬛封妃,宜修就立刻讀懂了皇帝的意思,皇帝要捧殺甄嬛,並提醒皇后:「甄嬛德不配位,你該打壓一下了。」

眼看甄嬛封妃在即,宜修心急如焚,甄嬛並無過錯,以什麼名目打壓她呢?

可是皇帝的意思又不能違拗,倘若辦不成此事,就說明自己這個皇后辦事不力,豈非真的應該禪位讓賢了?

所以,皇后急得夜不能寐,一籌莫展。她並不敢擅自利用純元在甄嬛身上做文章,純元是皇帝心中不可觸碰的白月光,弄不好,不但搞不倒甄嬛,還把自己搭進去。

記得有一次,一位原本很得寵的新晉嬪妃說了一句依梅園的梅花也「不過如此」之類的話,還被皇帝褫奪封號,一擼到底,並打發到花房做奴婢去了。

所以,皇帝下發的任務令宜修十分頭疼,深不得淺不得,輕不得重不得,稍微不留心就會引火燒身。然而,時間急任務重,宜修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去討皇帝的主意了。自己自然不好親自出面,免得惹人懷疑。

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甄嬛的「好姐妹安陵容。」她去碎玉軒見機行事沒人會懷疑,就連甄嬛這個當事者也不會有任何疑心。

我們且來看看原著原文里是怎麼描寫的,情節非常微妙,也非常隱秘,若不仔細看,根本品不出其中深意。

當時的背景是,甄嬛封妃的前一夜,皇帝來甄嬛宮中過夜,為了做好鋪墊,皇帝故意「夢囈」,不斷喊著純元的暱稱「菀菀」,以示純元在自己心中的份量和「神聖不可侵犯」。

(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文里的人稱與人名改成電視劇里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2、帝王的陰謀
原文如下:

甄嬛與皇帝起來時,陵容已經候宮外,她微笑道:「我特意等了姐姐一起去向皇后娘娘請安。」

因為陵容本來與甄嬛就是好姐妹,加之今日兩人要一同晉封,陵容來碎玉軒約甄嬛一起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甄嬛不會有絲毫的懷疑。但接下來的事,大家可要仔細品了。

皇帝在甄嬛身後,道:「朕要上朝去了。」他的眼神帶過陵容,復又注目在甄嬛身上,輕聲道:「莞莞,朕今晚依舊來這裡。」

甄嬛回頭,卻見陵容一臉疑惑而深深地笑……

皇帝的眼神先掃過安陵容,復又注視甄嬛,就是在提示陵容:一定要注意他後面的關鍵詞。

陵容原本就是奉皇后之命來找皇帝討主意的。見皇帝注視她一眼,忙集中精力等待皇帝的下一步暗示。

安陵容起先是疑惑的,她並不能明白皇帝真正的用意,只捕捉到一個關鍵詞「菀菀」!

陵容旋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她並不需要明白,只需要把這兩個字轉達給皇后就可以了,皇后自然能明白。於是乎,又有了後面這一幕。

甄嬛與陵容在正式晉封前,來到皇后宮中等待儀式開始。並叩謝皇后的提拔教導之恩。

甄嬛與陵容笑著恭謹道:「是該向皇后來請安謝恩的。」

皇后和顏悅色道:「謝恩什麼,你們得以晉封是在你們自己品行端正,又能得皇上寵愛。」

陵容用絹子掩了唇悄聲而笑:「若論寵愛,有誰能及莞姐姐呢。今日早晨去碎玉軒等姐姐一同來向娘娘請安,誰知竟唐突了呢。今日早上,臣妾聽見皇上叫姐姐的小名兒莞莞呢。」

陵容做得也很巧妙,可以說把皇帝的暗號轉接得天衣無縫,而且是當著甄嬛的面,這樣光明磊落的「玩笑」,甄嬛自然不會懷疑。然而,皇后聽罷此言卻瞬間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原文繼續:

皇后一怔,唇邊慢慢浮起一縷哀涼又冷寂的微笑。那笑意越濃,越像有了嘲諷的意味:「莞莞?莞莞?」她聲音里彷彿凝著刻骨的冷毒。旋即又恢復了平日的樣子,溫和地笑著緩緩道:「皇上這樣喚你,必定是真寵愛你了。」

陵容忙笑著致歉道:「我不過一時嘴快,姐姐可別怪我啊。」

甄嬛心中動了一絲狐疑:「陵容她從來不是這樣嘴快肆意的人啊?」

此時的甄嬛,心中才有了一絲疑惑,因為安陵容的行為有些反常了,不符合她一貫的行事作風,陵容一向謹言慎行,溫柔緘默,今日怎麼突然一反常態,竟脫口而出,對皇后說出甄嬛與皇帝的隱私對話?再看皇后的表情,微妙而詭異,冷毒而帶有一絲嘲諷。甄嬛已經隱隱感覺到不對勁兒了。可是她並不能判斷出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

已經得到皇帝暗示的皇后,卻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了。皇帝已經明確暗示宜修:「你可以從純元身上做文章,朕不會怪你的。你就安心以此為突破口,給甄嬛佈局吧。」於是才有了皇后的下一步行動:

後宮爭鬥劇千千萬,只有《甄嬛傳》一枝獨秀立於高峰。

《甄嬛傳》這部「寶藏劇」自2011年開播至今,就憑借精緻的服化道、全員演技在線、高能的宮鬥劇情令人欲罷不能,成為宮鬥劇的標桿。

如今9年過去,重看《甄嬛傳》,才發現這5處暗線,即便你看過多遍,也不一定能發現。

細節一:端妃和華妃的恩怨,其實是皇帝的一石二鳥之計

《甄嬛傳》裡,端妃和華妃是死敵,彼此都想致對方於死地,兩人交惡的原因看似是後宮女子爭寵,其實卻都中了皇帝的計。

她們鷸蚌相爭,皇帝才是最終的受益人。

當年她們都還在王府,華妃有孕,那時的她誰也不相信,唯獨對端妃,還存著一份信任,因為她一向與世無爭,不爭寵也不生事端。

某天,皇上讓端妃給華妃送去了一碗保胎藥,華妃沒有防備,喝了下去,結果流產了。

華妃大感被騙,把一切都算在了端妃的頭上,恨得咬牙切齒,於是某天夜裡闖進了端妃屋中,給她灌了一碗紅花,從此喜歡孩子的端妃再無生育能力,且從此疾病纏身,成為了病秧子。

而之後更是備受華妃打壓虐待,克扣月例,生病沒人管,過得十分淒涼。

她們兩人的交惡源於那碗「保胎藥」,但那其實是一碗皇帝下令、皇后親自調制的墮胎藥。

而原因也很簡單:皇帝絕不會允許任何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情發生。

華妃哥哥年羹堯,掌握國家兵權,如果華妃生了孩子,年羹堯必定會扶持華妃孩子登上帝位,所以華妃的孩子對他而言是個禍患,絕對不能生下來;

而之所以選中端妃,除了看中華妃對她的那點信任之外,更重要的在於,端妃其實也是將門之女。

她的隱患僅次於華妃,所以皇上和太后設計的這一出「一石二鳥」之計,直接讓華妃端妃反目,互相敵對,兩人都不可能在生育,直接除掉了兩大隱患。

華妃端妃可以說是後宮之中,唯二的真正深愛著皇帝的人,奈何帝王最無情,對華妃,皇帝或許有愛,但更多的是利用和制約,所以華妃到死才知那象徵著榮寵的歡宜香,其實是不孕的毒藥。

而對端妃,皇帝只有利用與愧疚,所以即便端妃在後宮被華妃折磨多年,他也不聞不問。

細節二:皇帝最後是被甄嬛氣死的?其實他真的動了殺心

在大結局中,甄嬛來探望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皇帝,皇帝直接問道:

弘曕到底是不是朕的兒子。

甄嬛回答:當然,天下萬民都是皇上您的子民。

其實這句話已經相當明顯了,可以看出皇帝滿心憤怒、不甘,但他那時已性命垂危,無能為力了,

只能灰敗的喃喃道:嬛嬛,你已經很久沒有叫過朕四郎了,再叫朕一次四郎,好嗎?

甄嬛起身拒絕了,但皇帝仍不甘心,這一下子激怒了甄嬛,直接把所有事情都抖了出來:

暗示靜和公主也不是他女兒;稱自己待在他身邊的每一刻都感到惡心,寧嬪也是如此;指責其無情殺害兄弟,細數了皇帝一堆醜事。

氣得皇帝怒目圓睜,嘴裡喊著毒婦,手裡攥著床邊的黃帶子,拼命想起身,最後被生生氣死了。

這一段看似平常,但其實隱藏著一個很險惡的細節,皇帝拼命扯黃帶子的動作暴露了他對甄嬛動了殺心,想拉著甄嬛陪葬。

按照清朝的律法:「黃帶子斷,君死有疑,凡在場之人,全部處死」

如果皇帝床邊的黃帶子斷了,就表示皇帝死得蹊蹺,無論在場是誰都得陪葬。

在甄嬛口中得知自己被戴了那麼多綠帽,這對皇帝來說是奇恥大辱,所以臨死也要用盡最後的力氣,拉甄嬛陪葬。

可惜她低估了甄嬛,這事甄嬛肯定也知道,她既然敢如此直言不諱,就一定是做好了完全準備。

在原著小說中,就有甄嬛命人加固黃帶子的描寫,所以劇中皇帝在拉黃帶子的時候,她只是無動於衷的看著,想必事前已經動過手腳了。

細節三:滴血驗親,不是「揭發局」而是皇后黨的「誣陷局」

全劇的經典片段——滴血驗親,可以說是非常的緊張驚險,既有在明處的勾心鬥角,也有深藏在暗處的陰謀詭計,細細推敲,讓人不寒而慄。

甄嬛的回宮可以說是給皇后一黨極大的壓力,重獲榮寵,被封妃位,皇后的權力漸漸被架空,這樣下去,結局可想而知,皇后內心是十分焦慮的。

所以有祺貴人出頭之後,她很快就設計了一出「滴血驗親」。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謹慎城府的皇后為什麼敢在沒有實證的情況下,就敢主張滴血驗親?

但其實,甄嬛究竟有沒有私通,六阿哥生父到底是誰,皇后根本就不在意:

這場滴血驗親,本來就不是一場「揭發局」,而是一場「誣陷局」,是她對甄嬛的一次致命的陷害,絕地反擊。

皇后從來不打沒準備之仗,尤其這一次事關重大,若被甄嬛反擊便是巨大的打擊,所以她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明礬和清油。

皇后是精通醫理之人,既然是她提出的「滴血驗親」,肯定也知道:白礬置於水中,雖非親生父子也可相融;清油置於水中,雖是親生父子也不可相融。

所以那碗加了白礬的水,就是皇后致甄嬛於死地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她差一點就成功了,只是沒料到甄嬛竟然會再測一次,進而發現那碗水的秘密;

但凡皇后再老練一點,測完之後,立即以「臟物」之物潑了那碗水,再叫人拿下甄嬛,或許活到最後的就是她了。

這一場必死局,甄嬛在本就心虛的條件下,竟然還能逃出生天,甚至反將皇后一軍,其內心的沈穩和強大難以想象。

細節四:滴血驗親中,第二碗水里蘇培盛到底有沒有加清油?

很多人因為劇中,甄嬛在「滴血驗親」前染指甲這一片段,懷疑水中的白礬其實是甄嬛加的,意在誣陷皇后(染完指甲後有白礬殘留在上面)。

但其實這種可能性其實很小,因為事發突然,甄嬛不會未卜先知,也不懂醫理,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她沒時間也沒條件去設計這一出。

這一場戲裡,其實更值得討論的,是蘇培盛端來的第二碗水中,有沒有加清油?

首先,蘇培盛有這個動機,因為他與槿汐對食,也相當於半個甄嬛的人了。

槿汐是甄嬛的貼身宮女,如果甄嬛真的出事,那她的下場也會很慘;

之前祺貴人主張嚴刑拷打槿汐,一直默不作聲的他卻突然為槿汐說話,便可以看出蘇培盛是愛著槿汐的,所以斷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其次,蘇培盛有這個條件。

他從溫實初口中知道了清油加入水中,即便親生,也不能相融。

而且經過第一碗水的風波,所有人都會主觀的認為沒有人再敢有動作,皇后已經自顧不暇了,更不會再質疑。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蘇培盛是皇帝身邊的人,沒有人會去質疑他,所以他有機會做手腳。

最後蘇培盛端來了第二碗水,並強調:這碗水絕對沒有問題。

但他究竟有沒有動手腳,就不得而知了。

細節五:甄嬛與果郡王的結局早已注定,這處暗示太隱晦

皇帝最初與甄嬛在御花園相遇,騙她說自己是果郡王,或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甄嬛從一開始愛上的,就是「果郡王」。

而在甘露寺中,果郡王來探望甄嬛,兩人談到了梁祝,此時果郡王說道:他們一個哭嫁,一個吐血早亡,我們比他們幸運多了。

然而這一句話卻早已暗示了他們兩人結局。

後來,甄嬛以為果郡王死了,滿心悲愴的回了宮成了妃子,再次相見兩人只能淚眼凝噎(哭嫁);

而最後,皇帝發現了兩人的情意,賜了毒酒,果郡王喝下了毒酒英年早逝。(吐血而亡)

一語成讖,兩人最後的結局與梁祝如出一轍,悲劇的結局早已注定。

這裡還有一個小細節,皇帝與甄嬛談話,讓他去毒死果郡王的時候,甄嬛突然說要回去更衣,但皇帝可能是怕節外生枝,所以直接拒絕了她。

這裡甄嬛想回去更衣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拿當時溫實初曾給她的假死藥,救果郡王一命,但最終這條生路還是被皇帝切斷了。

《甄嬛傳》裡,導演不會浪費一個鏡頭、一句話,每個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背後,可能都暗藏殺心,這5處隱藏的劇情,藏得極深,卻暴露了人性最陰暗的一面:

紫禁城沒有愛情,帝王最為狠心,為了穩固帝位,他可以利用犧牲那些愛慕自己的女子;

而那些備受寵愛的,以為得到了皇帝的青睞,卻最終只是已故純元皇后的替身;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