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誰害死了陳韻如?」這 4 個事件的發生才是悲劇的推手!—《想見你》—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看完這篇莫名想哭….
#想見你 #從心理學分析 #造成的原因至少有四個

*正文開始

來源:瑣碎閒談
整理:冒牌生

《想見你》播出之後好評不斷,和我們印象中以往的青春偶像劇不同。

《想見你》融入了雙人+雙向穿越、推理等元素,讓人看了欲罷不能。

如果不討論愛情,相信人物刻畫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絕對是陳韻如。

性格內向的她一直想從這個世界消失,當得知小年夜自己會被殺死時,她沒有試圖改變,而是選擇了求死。

在最後黃雨萱改變大結局的時間線前,我們看到了陳韻如的求死過程:在接連遭受周圍所有人說「討厭以前陰沈的陳韻如」之後,陳韻如選擇在小年夜的當晚自殺。

很多人都覺得陳韻如的自殺是蓄謀已久,但在我看來,陳韻如的死有多重因素,逼她自殺的其實不止是她自己。原生家庭的傷害、周圍人的不認可、自我性格因素,都造成了陳韻如的「死」。

今天就以家庭、社會、個人的角度深度解析陳韻如之死的4個幕後推手。

01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我們來看陳韻如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媽媽是個陪酒女,每天喝的酩酊大醉直接睡在家裡的沙發上,每天早上都要陳韻如把她背到床上睡覺;弟弟也總是對陳韻如兇巴巴,每天都要陳韻如給他準備早餐、叫他起床;爸爸更是從來不在家裡出現。

當爸媽提出離婚時,表面上詢問陳韻如想要跟誰,但其實兩人都只想要兒子,不想要陳韻如。陳韻如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不只外在沒有家,心理也沒有家。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原生家庭的圖景會被孩子內化,所謂的性格也就是把你童年時期家庭的相處方式,內化到你內心深處。

重男輕女、缺愛、父母都不盡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承擔起家庭的支柱,做飯、照顧全家人,成為那個成熟的女孩,照顧著大家,但這樣的她「也會感到累」。

久而久之,陳韻如變得壓抑憂鬱,把原生家庭的傷害內化到內心深處,把青春期的所有煩惱都埋在心裡,全靠音樂和日記來排解情緒。

《創傷心理學》一書指出,當原生家庭的養育者讓孩子無法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地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存在感便會遭到損害,於是便會產生不健康的心態。

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02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陳韻如在回到自己的身體後,享受著黃雨萱給她帶來的改變:弟弟很喜歡她、媽媽對多了一份關心、同學們願意接近她、她曾經暗戀的李子維也喜歡她……於是回到身體的陳韻如,開始模仿黃雨萱的表情和語氣,討好著周圍的人,並且甘心失去自己,扮演著黃雨萱來贏得這些喜歡。

當陳韻如意識到李子維只喜歡曾經的黃雨萱,崩潰的她一夜間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周圍的人也漸漸覺察到陳韻如變回原來的樣子後,都無意地表示不喜歡曾經的她。

弟弟說:「以前的樣子當然不好啊,好不容易才開始喜歡你,拜託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好不好。」

同學說:「拜託你不要在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以前的你超討厭的。」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過:「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當同學們和弟弟表現出對陳韻如的討厭時,陳韻如的內心深處認定了這種不喜歡,於是就變得和大家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疏離,這被心理學稱之為「投射性認同」。

所以當陳韻如再次回歸時,發現周圍人竟然都厭惡著那個內向的陳韻如,讓人喜歡的一直都不是她,而是樂觀開朗的黃雨萱,她的內心深處認同了別人對她的討厭,正如她的那句「我也不喜歡我自己」,於是萌發了尋死的念頭。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03缺乏對自我的認同,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三推手

陳韻如因為原生家庭等原因天性內向和自卑,但內向並沒有錯,陳韻如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書架上有各種詩集,學習成績又好,像陳韻如這樣的內向學生其實在學校中很常見。

但陳韻如自己卻無法接納自己這樣的性格,她一直在否定自己,害怕不被在乎,害怕得不到愛,害怕同學們異樣的眼光,於是她總是想著在世界上消失,想逃避她所厭惡的這個世界。

在心理學上,陳韻如屬於「迴避型人格」,因為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她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她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同時也對自己極其不自信、過度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像陳韻如這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在很多領域發揮她的光和熱,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然而,陳韻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不認同,從而當她不斷接收到外界的惡言無法忍受時,走向了求死之路。

04如何拯救「陳韻如式」的青少年?

《想見你》導演曾透露過,想通過這部劇和大家一起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

因此,除了高甜的愛情和縝密的穿越邏輯,《想見你》更深層次展現出的,是對「邊緣人」的關注,以及社會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對於我們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我們可以從家庭、社會、個人三個方面來分析面對陳韻如式的青少年時,我們該如何拯救與自救。

對於家庭:警惕「情感忽視」,加強對子女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指出: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陳韻如的父母對她不管也不教,甚至強烈表現出重男輕女,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走向自卑和內向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父母自己有問題,就去修正,不管是夫妻情感還是個人職業,遇到的問題都不能強加給孩子,更不能以自身的原因為藉口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見你》中陳韻如的媽媽會偶爾懺悔自己因為特殊職業而忽視了孩子,但卻永遠也不會試著去改變。

很多時候,父母表面上關心孩子,其實真正對孩子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一個問題多的青春期孩子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今天的秧苗來自於很久以前播下的種子。因此,從電視劇引申出來的,是父母如何做到真正關懷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陪伴,給予孩子幸福的童年。

對於社會:不做「烏合之眾」,不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於人

《烏合之眾》一書寫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校園中,面對處於邊緣的同學,很多同學總是會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一群人一起嘲笑他們,即便有些人內心不想去做這樣的事,但為了合群,他們也加入到校園欺凌中。

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同性戀的王詮勝、內向的陳韻如,他們都遭受到了來自群體的校園冷暴力,其中莫俊傑是比較幸運的,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莫俊傑與奶奶感情相當好,在學校又有願意接納他的李子維。

而另外兩個就沒那麼幸運了,因同性戀而被霸凌的王詮勝選擇跳海自殺,內向而被嫌棄的陳韻如也選擇了自殺。

在陳韻如跳樓前的自白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要叫我在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你要開心,你要快樂,你不要變回以前的陳韻如。」

每個周圍的人,都用自認為對的標準來去評判著她,讓她感受到了無盡的壓抑。

當我們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帶著主觀偏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在鍵盤背後叫囂著自以為正確的觀點,但事實卻是更多時候我們忽略掉了事情的另一面。

內向的陳韻如不好嗎?她有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不好嗎?在李子維眼中這個東西很酷;喜歡男生的王詮勝不好嗎?他有他愛的權利。

所以,在我們每次做出價值判斷之前,做個理性的人,不去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衡量別人,不去做那個不假思索的烏合之眾,那麼這個世界會少很多不開心的「陳韻如們」。

對於個人:學會「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重要理論,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想要獲得別人認可。因此,想要擺脫這樣的煩惱,就要學會「課題分離」。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要分離「別人的課題」和「我的課題」。

在《想見你》中,陳韻如的課題是「性格內向」、「不想被別人討厭」,而別人的課題是「陳韻如好可憐、陳韻如怎麼總是一個人、陳韻如不理人的樣子好討厭」。

在阿德勒看來,「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他人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在課題分離時,我們要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我們活在這個宇宙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人際關係問題,事事順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去畏懼別人的討厭,勇敢前行,才能得到自由。

「你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世界有太多期望。 」

最終在黃雨萱改變時間線後,陳韻如潛意識裡記起黃雨萱對她說的:「你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世界有太多期望。 」陳韻如最終放下了對世界的期望,將自我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分離,學會了去珍惜身邊的美好。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說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一個「陳韻如式」的個體,都應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擁有做自己的自由。

而《想見你》最終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大結局,改變了時間線後的陳韻如最後沒有死,但在這個完整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陳韻如走向自殺的心路歷程,這對於很多同為內向性格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希望每個不怎麼合格的父母,都能醒悟過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也希望每個曾經傷害過陳韻如的我們,都能夠糾正自己的言行,不再去無意傷害他人;

更希望每個曾經像陳韻如的你,都能擁有活出自我的權利。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

願我們都能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想見你》太燒腦看不懂?」一張圖帶你分析,穿越的所有重點線索!

相信大家上網看了不少厲害觀眾分享的《想見你》時間線分析,可是卻仍然看不懂,接下來就來帶大家重新理解一次吧。

以男主角的角度度出發,可能比較好理解

痛失愛人王詮勝的兩年後,身處2019年的黃雨萱在伍佰的《LAST DANCE》的伴隨下,意識轉移進1998年的女高中生陳韻如的身體裡。

既擁有陳韻如的記憶,也擁有黃雨萱記憶的她,於徬徨恍惚中一度分不清究竟哪方是淒涼的真實,哪方才是一場虛設的夢?

當時空再次交錯,她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曾經無比渴望見到的人,其實不是王詮勝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為了遇見她、守護她已不知在時空中來往過多少次,在每一個觸及心神的時間節點上又為她停留過多少次。

然而,想要見面的執念即便能夠穿越時間與空間,卻難逃無數次悲劇結局的循環,到底如何推算演繹才能解開這場愛情的謎團……

劇中已知可以相互意識轉移的人有:

1.黃雨萱與陳韻如

2.王詮勝與李子維

3.謝宗儒或者說他的弟弟謝芝齊。

本劇從一開始進行敘事時,便以兩條時間線為主:

第一條,是1998年,身為高中生的陳韻如和李子維。

第二條,是2019年,已經27歲的黃雨萱和兩年前飛機失事下落不明的王詮勝。

劇中設定的意識轉移必須具備的條件:首先,需要在另外一個時間點(或者說時空)裡,存在一個與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然後,需要那台隨身聽播放伍佰的《LAST DANCE》,聽歌的同時懷有想要見到對方的迫切心情。

《想見你》的燒腦之處就在於不斷「轉換」的時間線和邏輯。

如果剛看這部劇,很多觀眾會有些迷茫甚至被勸退,感覺整部劇情複雜交錯難以理解。

但是,若以男主單方面來進行時間梳理,那麼雲山霧繞的劇情與人物關係則一目了然:

1998年,高中生李子維遇見意識轉移進陳韻如身體的黃雨萱,並且逐漸喜歡上了這個女孩。之後,李子維在路上幫助了一個迷途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就是長大了之後的黃雨萱的本人。也正是這場經歷,決定了以後黃雨萱的擇偶標準。

1999年,情人節當天,陳韻如被殺。(殺死陳韻如的是李子維的好兄弟莫俊傑,莫俊杰喜歡的人是陳韻如。)

2003年,全家移民到加拿大的李子維回到中國台灣,並去監獄探監莫俊傑。

在回去的路上聽著那首《LAST DANCE》,不幸遭遇車禍,與此同時,他意識轉移進了身處2010年的正在自殺的王詮勝的身體裡。(李子維的本人並沒有死,也就是說,世界上存在著兩個李子維。)

2010年-2017年,穿進王詮勝身體的李子維,用王詮勝的身份又重新追求黃雨萱,並在她身邊守護了七年。

2017年,有王詮勝身份的李子維因為空難去世,李子維靈魂回歸進躺在病床上的身處2003年的李子維本人中。

2019年,甦醒並復健後的李子維,在暗中默默陪伴失去王詮勝的黃雨萱,並且等待黃雨萱回1998年去尋找這場謎團的真相。

這場愛情長跑中,無論是一見如故,還是一諾相許,2010年以後的王詮勝和1998年的李子維,一直守護著的都是黃雨萱,而不是陳韻如。

為什麼說直至時間的盡頭,兩人不得不在這場悲劇中循環呢?

因為2017年,被李子維意識轉移的王詮勝如果不登上那班注定要遭遇空難的飛機,那麼身處2003年因車禍昏迷的李子維就無法甦醒。

同時,未來(也就是2019年)的黃雨萱也不會在思念的痛苦中意外進入陳韻如的身體,那麼身處1998年的李子維也就無法愛上被黃雨萱穿越的陳韻如。

整個故事若沒有了開始,便只能成為一場空白。

所以每一個2017年的王詮勝都必須登機,黃雨萱也不斷遭受失去愛人的痛苦。但是因為李子維的記憶是完整的,所以當空難後,王詮勝的身體死亡,李子維​​的靈魂回到2003年的李子維本體後,他所做的是改變是2008年莫俊傑跳樓自殺的厄運,可惜劇情中2008年的嘗試李子維失敗了。

整部劇的關鍵,是在說「莫比烏斯帶」

劇中出現的大量細節,成為調動觀眾積極參與推理的一大動力,以下舉出其中比較重要的劇情鋪墊。

劇情最大的提示來自於開篇序場的介紹:「曾經你跟我說,每當你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你總是會不知不覺隨著旋律回到過去的某一時刻……然後從那天之後,每當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我總是不經意地隨著那首歌的旋律在心裡想起了你。」

最大關鍵其實是莫比烏斯環。女主角的婚戒內側刻著一行小字:「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而這對婚戒的形狀,則類似於象徵無限循環的莫比烏斯環。

所謂莫比烏斯環,是來自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在1858年的奇特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會形成一個奇特的二維單面環狀結構。

莫比烏斯環的正面和反面處於同一個面上,如果從正面原點出發,不必通過邊緣,它就能經由反面,回到正面的原點上。

這樣的結構,讓人也不得不聯想到這個故事也彷彿是一場無限循環的愛情:劇中從頭至尾彼此相愛的都是李子維與黃雨萱。

但是,從劇情看1998年到2019年,兩人以完整的李子維(身體與靈魂為整體)與完整的黃雨萱的身份坦誠相見的只有前面播出的,要麼是李子維借助王詮勝的身份與黃雨萱相愛,要麼是黃雨萱借助陳韻如的身體與李子維相愛,阻隔在二人面前的不是山高水長,而是虛渺的時空。

另外,莫比烏斯環本身也有不少引申含義,其中兩則是:

1.兩面即一面,代表矛盾的對立統一。

2.若將莫比烏斯環沿中線剪開,第一次得到一個更大的環(此時已不是新的莫比烏斯環),第二次及以後重複以上做法,每次便得到兩個互相嵌套的環,代表著世界是普遍聯繫的。

看完這部,台劇難得的燒腦電視劇,看不懂沒關係,再看十次就懂了(哈哈哈哈哈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