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如的死,到底是誰害的?」深度解析,這 4 個事件的發生才是關鍵推手!—《想見你》—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看完這篇莫名想哭….

#想見你 #從心理學分析 #造成的原因至少有四個

*正文開始

來源:瑣碎閒談
整理:冒牌生

台劇《想見你》播出之後好評不斷,和我們印象中以往的青春偶像劇不同,《想見你》融入了雙人+雙向穿越、推理等元素,讓人看了欲罷不能。

如果不討論愛情,相信人物刻畫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絕對是陳韻如。

性格內向的她一直想從這個世界消失,當得知小年夜自己會被殺死時,她沒有試圖改變,而是選擇了求死。

在最後黃雨萱改變大結局的時間線前,我們看到了陳韻如的求死過程:在接連遭受周圍所有人說「討厭以前陰沈的陳韻如」之後,陳韻如選擇在小年夜的當晚自殺。

很多人都覺得陳韻如的自殺是蓄謀已久,但在我看來,陳韻如的死有多重因素,逼她自殺的其實不止是她自己。原生家庭的傷害、周圍人的不認可、自我性格因素,都造成了陳韻如的「死」。

今天就以家庭、社會、個人的角度深度解析陳韻如之死的4個幕後推手。

01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我們來看陳韻如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媽媽是個陪酒女,每天喝的酩酊大醉直接睡在家裡的沙發上,每天早上都要陳韻如把她背到床上睡覺;弟弟也總是對陳韻如兇巴巴,每天都要陳韻如給他準備早餐、叫他起床;爸爸更是從來不在家裡出現。

當爸媽提出離婚時,表面上詢問陳韻如想要跟誰,但其實兩人都只想要兒子,不想要陳韻如。陳韻如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不只外在沒有家,心理也沒有家。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原生家庭的圖景會被孩子內化,所謂的性格也就是把你童年時期家庭的相處方式,內化到你內心深處。

重男輕女、缺愛、父母都不盡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承擔起家庭的支柱,做飯、照顧全家人,成為那個成熟的女孩,照顧著大家,但這樣的她「也會感到累」。

久而久之,陳韻如變得壓抑憂鬱,把原生家庭的傷害內化到內心深處,把青春期的所有煩惱都埋在心裡,全靠音樂和日記來排解情緒。

《創傷心理學》一書指出,當原生家庭的養育者讓孩子無法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地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存在感便會遭到損害,於是便會產生不健康的心態。

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02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陳韻如在回到自己的身體後,享受著黃雨萱給她帶來的改變:弟弟很喜歡她、媽媽對多了一份關心、同學們願意接近她、她曾經暗戀的李子維也喜歡她……於是回到身體的陳韻如,開始模仿黃雨萱的表情和語氣,討好著周圍的人,並且甘心失去自己,扮演著黃雨萱來贏得這些喜歡。

當陳韻如意識到李子維只喜歡曾經的黃雨萱,崩潰的她一夜間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周圍的人也漸漸覺察到陳韻如變回原來的樣子後,都無意地表示不喜歡曾經的她。

弟弟說:「以前的樣子當然不好啊,好不容易才開始喜歡你,拜託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好不好。」

同學說:「拜託你不要在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以前的你超討厭的。」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過:「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當同學們和弟弟表現出對陳韻如的討厭時,陳韻如的內心深處認定了這種不喜歡,於是就變得和大家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疏離,這被心理學稱之為「投射性認同」。

所以當陳韻如再次回歸時,發現周圍人竟然都厭惡著那個內向的陳韻如,讓人喜歡的一直都不是她,而是樂觀開朗的黃雨萱,她的內心深處認同了別人對她的討厭,正如她的那句「我也不喜歡我自己」,於是萌發了尋死的念頭。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03缺乏對自我的認同,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三推手

陳韻如因為原生家庭等原因天性內向和自卑,但內向並沒有錯,陳韻如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書架上有各種詩集,學習成績又好,像陳韻如這樣的內向學生其實在學校中很常見。

但陳韻如自己卻無法接納自己這樣的性格,她一直在否定自己,害怕不被在乎,害怕得不到愛,害怕同學們異樣的眼光,於是她總是想著在世界上消失,想逃避她所厭惡的這個世界。

在心理學上,陳韻如屬於「迴避型人格」,因為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她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她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同時也對自己極其不自信、過度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像陳韻如這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在很多領域發揮她的光和熱,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然而,陳韻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不認同,從而當她不斷接收到外界的惡言無法忍受時,走向了求死之路。

04如何拯救「陳韻如式」的青少年?

《想見你》導演曾透露過,想通過這部劇和大家一起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

因此,除了高甜的愛情和縝密的穿越邏輯,《想見你》更深層次展現出的,是對「邊緣人」的關注,以及社會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對於我們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我們可以從家庭、社會、個人三個方面來分析面對陳韻如式的青少年時,我們該如何拯救與自救。

對於家庭:警惕「情感忽視」,加強對子女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指出: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陳韻如的父母對她不管也不教,甚至強烈表現出重男輕女,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走向自卑和內向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父母自己有問題,就去修正,不管是夫妻情感還是個人職業,遇到的問題都不能強加給孩子,更不能以自身的原因為藉口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見你》中陳韻如的媽媽會偶爾懺悔自己因為特殊職業而忽視了孩子,但卻永遠也不會試著去改變。

很多時候,父母表面上關心孩子,其實真正對孩子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一個問題多的青春期孩子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今天的秧苗來自於很久以前播下的種子。因此,從電視劇引申出來的,是父母如何做到真正關懷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陪伴,給予孩子幸福的童年。

對於社會:不做「烏合之眾」,不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於人

《烏合之眾》一書寫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校園中,面對處於邊緣的同學,很多同學總是會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一群人一起嘲笑他們,即便有些人內心不想去做這樣的事,但為了合群,他們也加入到校園欺凌中。

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同性戀的王詮勝、內向的陳韻如,他們都遭受到了來自群體的校園冷暴力,其中莫俊傑是比較幸運的,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莫俊傑與奶奶感情相當好,在學校又有願意接納他的李子維。

而另外兩個就沒那麼幸運了,因同性戀而被霸凌的王詮勝選擇跳海自殺,內向而被嫌棄的陳韻如也選擇了自殺。

在陳韻如跳樓前的自白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要叫我在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你要開心,你要快樂,你不要變回以前的陳韻如。」

每個周圍的人,都用自認為對的標準來去評判著她,讓她感受到了無盡的壓抑。

當我們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帶著主觀偏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在鍵盤背後叫囂著自以為正確的觀點,但事實卻是更多時候我們忽略掉了事情的另一面。

內向的陳韻如不好嗎?她有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不好嗎?在李子維眼中這個東西很酷;喜歡男生的王詮勝不好嗎?他有他愛的權利。

所以,在我們每次做出價值判斷之前,做個理性的人,不去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衡量別人,不去做那個不假思索的烏合之眾,那麼這個世界會少很多不開心的「陳韻如們」。

對於個人:學會「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重要理論,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想要獲得別人認可。因此,想要擺脫這樣的煩惱,就要學會「課題分離」。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要分離「別人的課題」和「我的課題」。

在《想見你》中,陳韻如的課題是「性格內向」、「不想被別人討厭」,而別人的課題是「陳韻如好可憐、陳韻如怎麼總是一個人、陳韻如不理人的樣子好討厭」。

在阿德勒看來,「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他人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在課題分離時,我們要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我們活在這個宇宙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人際關係問題,事事順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去畏懼別人的討厭,勇敢前行,才能得到自由。

「你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世界有太多期望。 」

最終在黃雨萱改變時間線後,陳韻如潛意識裡記起黃雨萱對她說的:「你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世界有太多期望。 」陳韻如最終放下了對世界的期望,將自我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分離,學會了去珍惜身邊的美好。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說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一個「陳韻如式」的個體,都應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擁有做自己的自由。

而《想見你》最終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大結局,改變了時間線後的陳韻如最後沒有死,但在這個完整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陳韻如走向自殺的心路歷程,這對於很多同為內向性格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希望每個不怎麼合格的父母,都能醒悟過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也希望每個曾經傷害過陳韻如的我們,都能夠糾正自己的言行,不再去無意傷害他人;

更希望每個曾經像陳韻如的你,都能擁有活出自我的權利。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

願我們都能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