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中「十三爺和若曦」興趣相投,為什麼沒有產生愛情呢? – 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如果十三爺跟若曦在一起,是不是反而更好?

*正文開始

來源:好劇榨乾日記
整理:冒牌生

十三阿哥也算《步步驚心》裡「白月光」般的存在了。

即使在這個憤世嫉俗的網絡環境下,人們都很難挑出十三的不是,或是提出討厭他的理由。

他善良而不懦弱,果敢而不殘忍,為兄弟、為知己又能兩肋插刀。

劇中十三爺初次登場,是若曦打算堵馬穿回現代的劇情:四爺冷眼無奈觀望,十三卻下馬把摔倒的若曦扶起來、出言關心。

這第一印象很重要,因為這不止是給若曦的印象、更是故意提醒觀眾:這是個不仗勢欺人、涵養極好的皇子。

其實原著沒有這段初遇。

小說中的十三第一次和若曦打交道,是在十阿哥成婚當晚——生母祭日,十三心情欠佳,直接拉著出來透氣的若曦出去喝酒了。

這樣看來,電視劇似乎更強調十三溫和風度的一面,原著更凸顯十三的灑脫不羈。

那劇版為什麼這麼改編呢?

經常有很多人吐槽改編劇本「亂改」的現象,但改編是必要的,好的改編也會有水平的差異。

首先要知道,電視劇對比小說,觀看門檻更低,但視覺對比文字的表現力,少了一點精確感。

比如:

如果十三作為皇子避免給群眾造成滋擾,沒有當街去扶若曦,只是口頭道歉。

而且本來就是她主動撞上來的,十三這樣的反應似乎更現實,也規避了「瑪麗蘇」的評價。

這樣小說裡可以寥寥幾句道明:「十三擔心地看了看若曦,又猶豫地望著議論紛紛的人群,只得道歉迴避。」

但演出來會變成什麼樣呢?

演員不能下馬、大動作不能有,就需要演員有精準的表情控制力:既要演出「驚訝擔心」,又要演出「為難」,而擔心還不能過了,不然就會被觀眾誤解成「曖昧」。

而且,就算真的演對了,還是會有一部分觀眾以為十三冷漠,因為的確有觀眾不會注意演員細微的表情。

不可控的東西太多,不如文字簡單明了。

這就需要精心設計、增加戲份,給觀眾潛移默化營造印象——

劇版十三爺如果像原著一樣,初見就是酒鬼、戲份又少,就容易讓觀眾誤會他的性格,忽略十三溫柔的一面。

那就適當的簡單粗暴一些:讓十三爺扶若曦,觀眾能得出「十三善良」的印象;四爺默默給她買藥,觀眾知道他「外冷內熱」等等。

那第二次打交道,十三醉醺醺地帶若曦出去喝酒時,觀眾才會對他的反差產生疑惑:「是什麼,讓這麼溫和有禮的人變成這個樣子?」

這樣起承轉合、直白與含蓄交叉才是一部優秀偶像劇的常見改編。

這也是為什麼,文字有文字的魅力,影片也有影片的優勢。

也是在那次醉酒談話中,剛穿到異世、愁悶難消的若曦對十三透漏了自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

當然,十三沒有當真。

但全劇看下來,若曦只對兩個人隱晦道過這個真相,一個是十三,後來就是四爺:第一次說的時候,若曦是想回去;第二次,卻是怕自己會身不由己地離開。

沒幾天,若曦和十三又有了一次的共餐暢飲,兩人發現他們竟然有同一個偶像:嵇康。

嵇康是三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崇尚自由、給後世留下很多啟發。

十三作為他的崇拜者,同樣文武雙全、思想開明,繼承了很多特性。

我覺得,小說作者設置「嵇康」這個標杆,作用真的很大。

如果只是單純的寫若曦和十三言論相投、相見恨晚云云,難免讓讀者感到說服力不夠,畢竟這是兩個隔了三百多年的人。

但有了一個這共同的歷史人物作為偶像,就把若曦與十三的性格投射到了這同一個思想家身上,畢竟粉絲都是跟著偶像學的嘛。

而且細細想來,十三看嵇康,就像我們現代人看十三一樣:即使隔著歷史長河,我們的思想還是能偶然與古人產生奇妙的契合。

這進一步增加了十三阿哥這一人物的可信度,所以我說作者設置十三和若曦同一個偶像這點,簡直功用絕佳。

在小說中是這樣描述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文化發展中,儒家思想中的三綱五常,像一張巨大的網,把獨立的個體牢牢束縛在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文化霸權中,從而發展不出完整的個人主義。

但生逢亂世的嵇康可以說是一個意外,像一道閃電劃過黑夜的天空,雖短暫但亮麗。

我雖早已知道十三阿哥是不羈的,但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居然會推崇嵇康。

特別是他作為皇室子弟,身處統治階級的金字塔尖,卻絲毫不稀罕、也不維護自己的身份與利益。

這份從天而降的意外之喜,和在古代社會終於有一個人能明白我內心想法的感覺,讓我狂喜。」

若曦和十三第二次大醉、也是最後一次大醉已經是八年後,兩人坦誠相談,這一段也是重頭戲。

若曦聽著十三做的詩,嘆道:「你若不生在帝王家,該多好,就不必只用詩詞羨慕閒逸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想過多少次了!我一直嚮往著有一天能騎馬、帶笛、配劍,自由縱橫在天地間。

但此身已托帝王家……即使我可以跳出樊籠,卻有我不能割捨的人。

我不願讓四哥獨自一人面對風刀霜劍,他雖有額娘、同胞親弟,可也和沒有差不多。」

十三對唯一的好兄弟重情重義、肝膽相照。

失去了唯一生母,讓他處事無所畏懼、灑脫悠然。

皇家根本不是他喜歡、所求的地方,那高坐皇位的父親又何嘗不是跟沒有一樣?

《步步驚心》處處可見的哀傷淒婉,其實本質上是對封建社會無聲地批判:父子不像父子,兄弟不像兄弟,夫妻不像夫妻……

但在殘酷的陣營對立面前,偶爾又能透析那麼一點溫情,是啊,人又怎能離開感情呢?

這種沿襲幾千年的製度,複雜的底蘊和人心,是中版《步步驚心》最打動人的地方。

彼時的若曦已經與四爺相愛,求賜婚也就是時間問題,十三對若曦誠心勸誡祝福。

針對這個話題,劇版刪了幾段話,但這段話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留下的:

「十三阿哥雙手撐在桌上,俯身對著我的臉,神色肅然地道:『若曦,不管你是因為怕皇阿瑪指婚還是心裡有四哥,反正你如今已經給了四哥承諾,你就要好好對他,若因為八哥而傷四哥的心,我不會原諒你的。搖擺不定,傷人傷己,我瞧不起這樣的女人。』說完緊盯著我。

我立即回道:『我既然做了選擇,以後就絕不會再和八阿哥有男女私情,因為我也討厭夾纏不清的男女關係。』」

這一段大概是劇版時長受限,或者太過尖銳,並沒有收進台詞裡。

但我覺得這段既體現了十三的真性情,對若曦的人設呈現更是尤為重要。

若曦堅定的態度,表示了若曦並非放不下舊情的人,也並非吐槽者口中的「綠茶」:

她後來不惜和四爺鬧翻、為八爺爭取生機也是出於恩義,並非餘情未了。

這也解釋了一些人的問題,若曦最初為何要對四爺瞞著自己和八爺的舊情?

因為她早預料到,會有需要她求情的那天:四爺八爺一向是死對頭,注定兄弟相殘,真到了那一天若曦做不到視而不見。

而且她對男人的多疑和未來帝王的控制欲是不敢忽視的,所以若曦說道:「我的舊情但凡是別的誰,都可以說。但八爺,我不敢冒這個險。」

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十三還納悶過:「你把四哥也想得太小氣了,佐鷹能包容敏敏,四哥為什麼不能包容你?」

他說的是敏敏喜歡過十三,後來嫁給了佐鷹。

贏面前的我們有沒有察覺到這句話的不對?對,有個前男友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

他們阿哥哪個不是已有妻妾了?

十三果然還是古代人,有封建男權思想啊。——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毫不驚訝,但難免有點失望。

但我反倒覺得這種人設的真實,是作者構建人物的良心。

作者大可為了女性臆想,把男主阿哥們塑造得完美,但她沒有。

尤其在古偶盛行、動不動就愛得死去活來的仙俠劇氾濫年代,很多人好像不允許主角有缺點。

但精彩度和深度提升了嗎?好像沒有,反而更無趣了。

任何脫離現實、遠離人性的人設,無一例外會變得懸浮無聊。

你看到人物的缺點和不堪,他的閃光點才更加動人。

十三雖然超越了大部分古人的思想,但他終究是個古人。他想像不到,還真有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在前方。

最後,十三掏心掏肺,連同深埋心底的話都說了出來:「這麼多年,皇阿瑪一直如此疼你,固然是因為你心思靈巧,盡心服侍。可更重要的是,你沒有偏袒過任何人,只是一心一意地服侍皇阿瑪。以後你也要如此。

你一直平安無事,全憑皇阿瑪的寵愛!

你若參與進我們的爭鬥,就會失去皇阿瑪對你的信任和疼寵。

這本就是我們男人之間的爭鬥!

我們如此做,是為了自己的慾望私心,想要更多的尊榮,更多的權力,想要坐到那個最高的位置上。

無論結果是什麼,都是我們應該付出的代價,可你憑什麼為我們的慾望而犧牲呢?這不是你應付出的。」

原著裡,若曦痛苦的說道:「為什麼?為什麼非要提醒我這些?我不想知道。」

十三道:「我怕你一時感情用事捲進我們的爭鬥。我知道眼看著一切的發生讓你痛苦,可如果參合進來你會更痛苦。」

緊接著,他又嘆道:「這就是帝王家!無可避免的爭鬥和痛苦!沒有人能阻止!就是睿智如皇阿瑪,也只能無奈地目睹著一切的發生,何況你呢?」

十三果然是最懂她的人,一語成讖,言明若曦和四爺關係的根源所在。

心裡話說完的第二天,突如其來的變故就席捲了朝堂。

八爺黨構陷四爺,十三當機立斷為四爺頂罪,為以後留得一線生機。

「十三爺,今日,就是生離。」

這是若曦唯一能在心底微弱地送給十三的話,十年的生離,不知還能不能活著再見。

好在,癡情的綠蕪義無反顧地四處求人,心甘情願進養蜂夾道照顧十三。

又是若曦,跪了聖上兩天才求得一絲機會,自此落下病根。

很多人說若曦「作」,但要是站在受難者的角度去想,你肯定會慶幸,紫禁城終究還有這麼一個溫暖的希望。

其實原著中,在十三被幽禁養蜂夾道之前,和綠蕪並無明確的男女之情。

綠蕪傾慕十三,但自卑於自己的身份從未說出口去索取什麼,十三對她也更多的是憐惜和交心。

前期的十三灑脫卓越,感情上應該是那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男子。

直到落難後,綠蕪無私的陪伴才讓兩人走到了一起。

正如十四所說:她在十三哥春風得意時甘願以友相伴、不敢索求,卻在他落難時,甘心為奴為婢共患難。

這樣的癡情女子,世間少有。

很多人覺得奇怪,既然若曦和十三爺這麼情投意合,為何兩人沒有產生過愛情呢?

對這一點,其實原著中的女主角甚至主動和十三討論過,當時十三還被若曦的直接給嚇到了:

若曦承認自己在感情上是個被動的人,如果不是對方主動喜歡自己,她就很難交出自己的心。

所以若曦不在意十三,是因為十三沒有先喜歡她;而十三不喜歡若曦,則是因為他偏愛有母親溫柔特性的女子,若曦對他來說太「彪悍」。

在養蜂夾道度過十年後,曾經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青年終究被折磨成了渾身是病的潦倒人。

十三對曾經的四哥、如今的皇帝禮節有加,並非是不適應現世或是責怪四爺,是因為他磨去了棱角,真正清醒了。

他對若曦說:「一個人一旦坐到那個位子上,不管他想與不想,他終究要面對獨自一人高高在上的寂寞和尊榮。

日日受萬人朝拜,慢慢的,他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習慣於所擁有的絕對權力。」

若曦感嘆:「你竟也與他隔了一道屏障,他知道了,會很傷心的。」

十三卻苦笑道:「皇兄什麼都明白。若曦,不明白的是你。」

雖然若曦和十三都吃了將近十年的苦,看過了物是人非、也共同面對著今非昔比的皇帝,但十三相比若曦,自始至終卻是個相對清醒的局中人。

他知道若曦重情義沒錯,雍正出手狠辣也沒錯,只是造化弄人,恩義兩難全。

我甚至覺得,後期的十三更像我們理智觀眾的第三視角。

後來,綠蕪的死也並不強行。

表面上看,是十三的福晉爭風吃醋擠兌她的風塵身份,但只有綠蕪自己知道,她還是「明史案」罪臣後人。

所以,她萬萬不敢拋頭露面,也不敢讓十三娶她過門。

一旦被抓到把柄,全府上下,包括十三爺和女兒都會有生命之憂。

若曦不忍十三雪上加霜,編了綠蕪「拋下一切回家鄉」的謊言,讓他不至於那麼絕望。

在若曦與雍正感情出現裂痕、自毀自傷的時候,則是十三拉了她一把,讓她不要放棄。

若曦斬斷一切,遵先皇聖旨嫁到了十四爺府,算是度過了最後一段短暫的平靜時光。

而十三爺,這個四曦感情全程的見證人,一直輔佐在他四哥身邊,直到雍正八年死去。只比若曦晚了幾年而已。

其實九子奪嫡中,多的是年華蹉跎、壯志未酬的阿哥,但十三卻是唯一一個不為皇位為情義的人。

他也本不該捲入這場浩劫,卻被時代裹挾著、清醒著推入自己的命運。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作家📚冒牌生:寫作 • 旅行 • 生活(@inmywordz)分享的貼文 張貼


—————————————————————

✓點我。追蹤【冒牌生】IG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