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美女與野獸》,真人版VS動畫版有什麼不同?8個細節告訴你!—我們用電影寫日記
看過的人都是好評!
#迪士尼 #真人版電影
*正文開始
來源:歷史可敬
整理:冒牌生
《美女與野獸》是所有小孩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最早卻是一個關於成年人善與惡,罪與罰的小說。
原作中的公主是國王和仙女的女兒,為了保護家園免遭女巫的破壞而使用魔法與邪惡勢力抗爭。1
756年,女作家珍妮將其改為兒童故事,並於1946在法國導演讓·谷克多的執導下搬上了大銀幕,這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故事原版。
在這期間,無數的導演都想方設法對故事進行了豐富和改編,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而留在觀眾心中,影響最深的一部當屬1991年迪士尼版本的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
在我的記憶中,如此凶猛的野獸竟然也會如此楚楚可憐,而善良美麗的公主不僅沒有因為醜陋的外表而嫌棄他,反而用真心換取了幸福生活,這樣一部情操高尚的電影顯然值得被歌頌。
隨著技術的日趨完善,將童話故事真人化一直是各大電影公司努力的重點,作為行業巨頭的迪士尼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但是如果固守原來的故事內容,僅僅將平面故事拍成立體化故事,顯然迪士尼不屑於此。
儘管真人版在大部分內容情節上與動畫版情節一致,但是裡面仍然有大量的細節進行了調整,而恰恰是這些調整的細節讓這部影片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執導和最佳服裝設計的提名,2017年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奇幻類影片的殊榮。
今天,我想從這些細節的改編來談下影片對於真善美主題的延伸和挖掘,很多細節雖然只是細微的調整,但卻讓影片更富有感染力和真實性。
以下八個小點在這個完整故事中既相互聯繫,又彼此獨立,正所謂小改進,大創新,正是這一個個細節調整讓影片散髮出與時俱進的光彩。
01、深入探究貝爾知性的形象,讓她充滿了女性獨特的魅力。
貝爾是知性女子的代表,在動畫中她的臉龐是原型的,可是2017版卻選用了瓜子臉英國演員的艾瑪·華森,作為人盡皆知的《哈利·波特》妙麗的扮演者,艾瑪知名度極高,而與貝爾更為相近的是艾瑪本身就是學霸,曾經同時被牛津大學、布朗大學、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錄取,並最終選擇自由寬松的布朗大學。
更可貴的是,艾瑪還是聯合國世界婦女親善大使,致力於推行性別平權,因此出演本部影片可謂眾望所歸。
貝爾熱愛學習,整日與書為伴,被村裡人戲稱性格孤僻,因此鮮有同伴。在2017版中加入了貝爾教孩子認字的情景,村裡人說」這個村子有一個認字的已經夠了」,言語中盡顯嘲諷,而在1991版中,貝爾只是沈浸在知識的海洋,提到了《傑克與豌豆》這本童話書,顯然貝爾不會僅僅聚焦在童話故事中,因此將這個信息刪掉,而是多角度展現貝爾新時代女性的風貌。
與原版不同的是,新版中的貝爾個人張揚,他敢於向野獸說不,摒棄了原版中有些靦腆和不自信的貝爾形象,轉為更加主動和陽光的性格特點。
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對野獸時,還表現在對追求他的加斯特時,貝爾對於加斯特沒有特別明顯的拒絕,但觀眾從貝爾身上卻能清晰感受到她內心對於愛情的嚮往和對世俗的鄙夷,這些都是由於時代特點造成的,而新時期對於高學歷、事業型女性顯然更加包容和平等,因此不易過度展現,這正體現了不同時期的人物特點。
02、削弱了加斯頓的張狂性格,採用含蓄內斂的方式展現反派的邪惡內心。
1991版的加斯本身材魁梧,面貌俊朗。他有著迷之自信,儘管在其他女孩眼中,他是完美男人的化身,但在動畫中我們看到他扔掉貝爾心愛的書籍、進入貝爾家將腳放在桌子上,還脫下了襪子等等不禮貌行為。這種表現方式對於動畫來說是一種有趣的表現形式,可是在真人版中很容易讓觀眾反感。
其實,加斯頓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2017版中,盧克·伊萬斯較原作更加迷人。他瘋狂地迷戀貝爾。儘管他蔑視知識,同樣認為女性應該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在追求貝爾時更加謹小慎微。在他眼中,貝爾是女神,他無法清晰描述到底貝爾美在哪裡?但是觀眾們知道,這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表現。
在最後一場城堡打鬥中,加斯特一意孤行,甚至在性命不保時求饒,1991版和2017版對於加斯特的陰險狡詐都採用了正面表現,但是原版中加斯特使用弓箭,並且是在野獸原諒他後用刀刺傷了野獸。
而新版中加斯頓使用手槍,在射擊之後因城堡橋梁斷裂而墜落。
原版更強調人物的咎由自取,而新版更有種命運因果報應的循環論主張。
新版中對於加斯特的刻畫更注重面部的特寫,利用真人的情緒效果帶動觀眾,而原版更注重全身的近景,通過行動凸顯加斯特的自私貪婪。
03、女巫形象更加生動、父親戲份被刪減,將焦點對準貝爾和野獸。
很多人知道父親是一個發明家,卻不一定知道他其實也是個失敗的商人。他沈浸在科學研究之中無法自拔,極度耗費財力物力,所以才會踏上參加展覽會的路途而被困在野獸城堡,父親是串起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
劇中的女巫同樣如此,故事從女巫開始,將王子異化為野獸,故事以女巫結束,將野獸變回王子,女巫的作用正是檢驗善良的標準。
在新版中,女巫施加咒語時給出臉部特寫,並且化身為漂亮的美女,這點在原作中並未出現,恰恰是為了嘲笑野獸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女巫施法的過程就如教育孩子,這是對女性家庭教育中地位的一種肯定。
其實在小說中,就連貝爾父親誤入野獸城堡也是由於女巫的引導,但是這一點對於表現人物意義不大,所以在兩版中都進行了刪除。
這樣刪改並無不可,會讓觀眾感覺到冥冥之中的之中神奇安排。為什麼貝爾會遇到野獸,正是這種不可思議的緣分注定的。但這也引出一個疑問:如果來的是一位醜陋的姑娘,野獸會因為要解除魔咒而表現出同樣的行為嗎?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童話故事要積極向上,正是這種反差才更讓故事具有可看性和反思性。
04、特意突出玫瑰的作用,讓敘事線更加通暢、真實。
玫瑰是女巫留下的「計時器」,原版中說當花瓣全部凋謝之時,野獸和夥伴們的面容將無法被恢復,這樣就給影片設置了倒計時,而新版中又強調了21歲這個年齡概念。隨著玫瑰的掉落,野獸變得越來越焦慮。
同時玫瑰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工具。新版中貝爾在父親出門時特意強調自己想要一隻玫瑰,於是父親在迷路之時,似乎是玫瑰在向他招手,並且引導他摘下了野獸花園裡的玫瑰。
原版中只是說他「誤闖城堡」,但到了新版父親卻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所以以貝爾置換父親才有了可能性。
當貝爾得知西塔樓不能去時,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因為那裡存放著女巫的玫瑰,而因為好奇的探索欲讓野獸對她大發脾氣,而這促成了貝爾的憤怒離去,也讓野獸有了英雄救美的機會。
恰恰是這次營救讓野獸受傷,而對野獸捨身相救的憐憫心改變了貝爾對他的態度,成為全片的轉折點。
在新版影片結尾,儘管花瓣已經落下,貝爾還是親吻了野獸,野獸也終於變回王子,這時的玫瑰花似乎有了人類的感性,願意為這對眷侶多停留片刻,表現出唯美浪漫又略帶遺憾的情景效果。
05、茶壺太太有了丈夫,大結局的溫馨效果有所加強。
原版中的茶壺太太並沒有伴侶,而新版中她的老公是莫里斯,甚至前面還有呼應,當貝爾問莫里斯是否忘記某事,莫里斯說自己忘記了但是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麼事,這是一處伏筆,正是為了影片中的大團圓結局做鋪墊。
在城堡大戰中,原版體現出了歡樂的元素,新版加入了茶壺太太與莫里斯相認的片段,讓影片包含了家庭歡愉的溫暖。新版更像是一場鬧劇。為此還加入了鋼琴角色,這個角色的加入是增加更多的歡樂元素,用琴鍵當武器,想象力非凡且視覺效果震撼,以野獸一方的齊心協力來反襯出加斯特的「失道寡助」,並且以茶壺太太和莫里斯的吻還原成了真身,這種和諧氛圍的營造真實可信,也讓兒子小齊可愛的性格有了家庭依據。
對於童話故事,所有觀眾都在期待大團圓,真人版的表現力顯然會比動畫版更強,所以能打高分理所應當。
06、強化美女愛上野獸細節,讓貝爾愛上野獸的正是知識和善良。
影片的主旨是喜歡一個人應該關注他的內在而不是外表,但是形象設計卻千差萬別。
在1991版中,野獸先生更像是一個四肢行走的野豬,基本上保持了動物的全部特性。在2017版中,雖然外表沒有原作那麼駭人聽聞,基本上保持著人類的形態。但從他說話的語氣和行為舉止上還是能夠感受到暴戾的氣息。
2017版還強調了兩點,第一點和小說交代的細節一致,茶壺太太說野獸先生從小母親早亡,被父母養大所以並不知道珍惜和疼愛,其實,正是父親一直溺愛他,所以他長大了才會缺乏共情,無法體會到女巫的悲慘經歷,也因此被變為野獸。第二點就是野獸其實從小受過高等教育,他愛讀書並且有思想,所以當貝爾提到《羅密歐與茱莉亞》,他說自己並不喜歡這個悲情故事,並由此引出了自己琳琅滿目的書房,說出「我送給你」,這一句話分量極重。
首先,他救了貝爾的性命,在貝爾有些心動的時候,是外表的醜陋讓貝爾左右為難,雖然她窺探到了野獸善良的內心,但還無法支撐起他的內心。正是在看到野獸深厚的知識儲備才讓貝爾放下了芥蒂,從內心接受了野獸,由此看出心靈相通的重要性,也正是知識讓新版的野獸更具有人類的情感。
07、以樂福形象為代表的村民們思想發生了改變,拋棄愚昧重歸理性。
在1991版中,樂福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傀儡,所以加斯頓把他當玩偶,這種形象的建立在16年前是可行的,但是作為類似英雄人物的副手,顯然也絕非等閒之輩。原作中特意模糊了這種界限,正如加斯頓對於村民的蠱惑,其實是一種洗腦行為。
但是如果深究起來,樂福其實有著悲天憫人的思想,當他看到貝爾父親被困野外,他提醒加斯頓營救,當加斯頓帶領村民攻擊野獸城堡,置自己於危難而不救的樂福明白了加斯頓的貪婪自私,因此在情節上完全改變了1991版中村民與官員們的對峙。
其實這正映射了我們內心容易被外部的假象所誤導,加斯頓一人就能造成如此的情況,如果像《烏合之眾》呈現的多人誤導呢?結果自然無法想象。
在城堡中,樂福的幡然醒悟轉變為村民們的逐漸轉變,這種群體無意識到醒悟的過程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只是有的人醒悟快,有的人只有在錢財兩空時才能進行反思。
08、增強了影片中的歌舞表現力,突出塑造不同人物性格。
2017版從90分鐘的片長增加124分鐘,除了增加人物刻畫細節外,大部分是由於增加歌舞表演所產生的,比如貝爾在融入城堡後燈台們表演的奇幻歌舞,顏色奇幻,特效精美,表現出大家對於貝爾的高度認可,也折射出他們生而為人的真誠。
再比如貝爾與野獸的深入瞭解之後,貝爾用一首歌曲反映出她對野獸的猶豫:」不管那日子多麼痛苦,有愛和希望就滿足,曾經太無知太執著,長大後卻又迷茫,我的童年只活在回憶,有我父親擋風雨,我感覺我已改變,更堅強卻困在這裡。美好的時代要相信他會重來,就像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會重來。」一首歌就揭示了貝爾內心的成長,在美妙之際的歌聲中體會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既形象又生動,寓教於樂。
2017版中有四五首歌曲是1991版所沒有的,這些歌曲不但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更突出貝爾的知性形象和突破自我,這一首首歌代表了不同人物的人生之路,增強了影片的表現力和穿透力,為影片增色不少。
結語: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17版加強了敘述的流暢性,增加的大量歌舞表演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並通過各種細節調整塑造人物性格,在細節方面與時俱進,把更具有真實性的元素賦予給人物,簡化童話故事的奇幻色彩,增強了現實生活的隱喻,讓觀眾在觀看之後有所反思,這恰恰是時代精神的應有之義。
《美女和野獸》是兒時的經典回憶,那時覺得美女能夠和野獸相愛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情,也並不理解外貌的重要性,似乎美麗的公主就應該嫁給帥氣的公主,但是長大了再來回味,才發現原來所謂的男才女貌只是大眾對於理想婚姻的一種嚮往。
我們只能通過外貌的相配來推測他們心靈的相通,這恰恰證明這部影片的價值,告訴我們愛情可遇而不可的珍貴。
從這個層面上看,野獸善良的內心之所以激發起觀眾的憐憫,正是因為對於這種善良的珍視。這也是影片無論何時翻拍,總會得到不錯評價的原因吧。
#冒牌生
—————————————————————
想聽故事的朋友,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
——————————————————————
Spotify 👉🏻 https://spoti.fi/2XSsbWB
Apple 👉🏻 http://apple.co/2PGKUQm
Google 👉🏻 https://bit.ly/2Y27JSW
——————————————————————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來我的IG逛逛
—————————————————————
✓點我。發個訊息給冒牌生
——————————————————————
「這世界已經夠負面的了!而按下讃,是在說我們渴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冒牌生
謝謝你的讚 #冒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