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誰是誰眼中的「小人」《距離小人1毫米》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一毫米以外,探小人的進化
關於小人的惡劣行徑,我們痛恨得咬牙切齒,但看事物也得有個角度,換一個角度,「是」也許就已經變成「非」了,「非」也很可能成為「是」。如果只見其一,遮蔽視聽,那很可能就會顛倒是非,君子無意中做了小人,小人反倒成了君子。所以現在就讓我們保持距離,站在中立的立場,來看看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小人到底是怎麼進化來的?!
1 弄清誰是誰眼中的「小人」
說到叢林世界,勢必會讓人聯想到一個人性惡的世界。小人得志,正是現實生活給人們創造了這樣一個賴以生存的惡性環境——叢林環境。在這個充滿懷疑、陰暗的環境裡,有的人就是因為不能好好把握自己,才最終走上了小人之路。儘管你並不想周圍到處充斥著小人,可這一切誰能說了算?在叢林世界中,缺乏信任和過度信任都有可能產生一些「偽小人」。我們既不能迷失在誰是小人之中,也不能讓自己變成他人眼中的小人。
叢林世界讓小人得志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將「親君子、遠小人」作為交友的基本準則。但是君子難尋,小人卻隨處可覓。那麼小人得志是怎麼演變成的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為了打擊貪官污吏,製造了明初著名的四大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和胡惟庸案。朱元璋借助這四大案,很大程度的借題發揮、捕風捉影,有效地震懾了當時的官吏隊伍,收穫了吏治上的些許清廉。我們不妨以郭桓案為例來論證一下。郭桓本是戶部侍郎,明太祖因為懷疑他貪贓,便對其進行刑訊逼供,由此牽涉到更多的高級官員,侍郎以下官員幾乎是一掃而光。朱元璋的濫殺無辜,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隨後,朱元璋乾脆以處死辦案人員為代價平了民憤。
朱元璋的這幾次嚴打,強烈震懾了當時的官場,使得各個官吏們無不為性命擔憂。他們為了保命,只好違背良心奉承上意。有良知的官員就只能是墨守成規以避禍,而那些官場小人則阿諛奉承,更有甚者竟助紂為虐。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嚴打,士大夫們的骨氣已然被打消殆盡,阿諛之風在這種環境下異常盛行。朱元璋本打算清理出一支乾淨的隊伍,未曾想越嚴打風氣越敗壞。
朱元璋創造的這種叢林環境,間接導致了阿諛之風的流行。也正是因為他對官員性惡的假設,導致很大一部分官吏變成了小人。
大家都在違心地交往
既然群居在叢林世界之中,無法脫離這個社會的生活,那我們在與人互動的時候,就不免產生矛盾。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堅持自己的看法,這就導致很多人無法與別人做很好的溝通。由此產生的矛盾,很多人會歸罪於環境,並同時為自己的遭遇感到遺憾。有時候,為了對付這種不愉快,我們會利用各種手段來操縱報復別人。
此時,我們就視別人為自己的「小人」,更可悲的是,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小人」。於是我們帶著這種不好的情緒與他人交往,可是人一旦被情緒卡住,就很難正確運用自己的理智看清任何事物。可是我們還是要活下去的,於是我們就尋找合理的藉口,使得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很正義。我們也就活在了一種自我防衛之中,生活在了懷疑、敵意和不滿之中。所以,我們總是以懷疑的態度看待他人,而他們因為要維持圓滿的人際關係,也不得不掩飾他們的懷疑,而違心地與你交往。
這樣的「小人」,我們應該以寬大的心來對待,因為他與你之間的關係,僅僅是因不信任產生的。
「以己度人」讓你迷失自我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這種情況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莫名的憤怒?有的人真的是這麼想的,生怕自己哪一點不符合大眾標準,成為眾親友眼中「眾叛親離」的那一位。完全可以不這麼想,「度」人之心是每個人的權利,自有人類文明的記載以來,任何問題都是有侷限性的,就連我們最偉大的聖人孔子,也曾經有過這麼「齷齪」的想法。
孔子周遊列國,經常被形容為「喪家之犬」。這種連吃飯都成問題的周遊列國,確實讓孔子狼狽不已。孔子在周遊的時候,曾被困於陳、蔡兩國之間,七天沒有吃東西。這七日孔子就白天睡覺,以減輕饑餓感。直到有一天,弟子顏回討來了米,這才解決了吃飯的難題。
就在飯快熟了的時候,孔子有點等不及了,於是就朝顏回煮飯的地方看了一眼,這一眼不要緊,偏偏就看出問題來了,顏回居然先從飯鍋裡抓了一把飯塞到了自己嘴裡。孔子當時就不愉快了,怎麼能有這樣的徒弟呢,背著師父做這種事情?但是孔子又不能說什麼,因為他知道顏回不可能是這種人。孔子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讚揚顏回,況且自己又是大賢之人,如果說出去自己,豈不是也很丟面子。
正在孔子為自己的弟子惋惜的時候,顏回把飯做好了,恭恭敬敬地遞給孔子。孔子就趁此機會先將顏回一軍:昨晚我夢到先君託夢,說食物要乾淨才能祭祀祖先。顏回聽了馬上對師父說:食物已經不能祭祀祖先了,剛才有灰掉進鍋裡,因為把食物扔掉會遭天譴,所以我就抓來吃了。
這話一出即讓孔子無地自容了,孔子畢竟也是有大智慧的人,當時就對此事感慨道: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眼睛有時候也是不可信的。若你依仗的是自己的心,那心也必定是不足為信的,瞭解一個人可真是不容易啊。
看看孔子,再看看顏回,我們不難發現,「以己度人」往往會使自己變得渺小和複雜,顏回單純的回答,反襯出了孔子自身的複雜和渺小,說到底還是孔子懷疑了顏回。懷疑就會讓人胡亂猜測,這也就很容易走上「以己度人」之路,而讓你迷失在誰是「小人」之中。
「好人」有可能是「表現」出來的
「好好表現、表現。」日常生活中我們為了鼓勵他人在某個關鍵時刻好好做,總會講這麼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多少有點戲謔的意味,因為有些所謂的「表現」,正好證明了一些人內心深處的「小人意識」。坦白說,「好好表現」只不過是好好表演的一種堂而皇之的說法罷了,因為它是讓人幹眼皮子活,做一時顯眼的事情,是用來取寵上級、討好他人。有的人在調職晉級或調整工作班底前,處事周到,工作勤懇,對上有禮,對下和氣,大家對其好評如潮。但其一旦達到目的,他便會露出吊兒郎當、推諉甚至貪占挪用的醜態,之前的「好好表現」,則化為秋後黃葉,飄零得無影無蹤了。由此可見,對於那些你不熟的人,千萬不可輕信,因為或許他們正在為了這一句「好好表現」才來扮「好人」。
不信的話你可以來看一個例子。南宋有個名叫賈似道的宰相,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以鬥蟋蟀為樂,人們在私下裡稱之為「蟋蟀宰相」。但這位賈大爺卻有一套「好好表現」的絕佳演技。一日,宮門失火,報到宰相府。賈氏聽聞後竟按兵不動,而且還悄悄囑咐手下:「火近太廟乃報。」當報告火燒近太廟時,賈氏立刻出發,親臨現場督眾救火。大火迅速被撲滅了,太廟保住了,這個宰相也就很自然地贏得了皇上的嘉獎。關於這段史實,《宋稗類鈔》是這麼記載的:「……『火已近太廟。』賈乘兩人小肩輿,四力士以錘劍護轎。裡許即易轎人,倏忽至太廟。臨安府已為其犒賞,募勇士,樹皂纛,列劊手,皆立具呼吸間。賈下令肅然,不過曰:『火到太廟斬殿帥。』令甫下,火沿太廟入風。兩殿前卒肩一卒飛上,斬八風板溢火即止。豎驗姓名轉十官,就給金銀賞之。」
可以說賈大爺演技著實了得,但怎樣才能做到賈大爺這樣遊刃有餘呢?
首先,要選擇好時機,即「造時」。假如宮門失火之初就去救,火勢小則損失小、影響小,功勞也就相應小得多,又怎能顯示出賈似道的本事?火燒近太廟再去撲,保住了供奉皇上列祖列宗的太廟,這功勞不就大得多了嗎?皇上知道後也就順勢產生了「轟動效應」。
其次,要善於臨場發揮,即「造形」。賈似道「乘兩人小肩輿」,可以看出心情相當「急切」;「倏忽至太廟」,行動是絕對「迅速」;「下令肅然」場面是絕對「威風」;「八風板溢火即止」,成效是相當「明顯」!這救火大功告成,賈大爺自然就戴上這麼一個「榮耀」的光環,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要善於吹噓,造聲勢、造輿論,即「造勢」。大火撲滅,賈似道當場「召開表揚大會」,這不就是「造勢」嗎?因為,獎賞部屬也就等於在獎勵自己、表現自己了。
當然,對於「好好表現」,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全部認作小人之舉,也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也許誰也不是誰眼中的小人
瞭解一個人,有時候與讀書是一樣的道理——不求,讀書和讀人一樣,過於追求徹底反而是沒必要的。,孔子知道顏回很「賢」就足夠了,而他的斤斤計較,卻讓自己誤入了歧途。
也許當你哭著說,自己的好朋友是個騙子的時候,你就將他歸到了「小人族」裡。而當你悔恨自己冤枉好人的時候,你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退化成了小人。這一切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你都已經陷入了一個謎團,到底誰是小人?或許都不是,一切都是因為犯了和孔子一樣的錯。
2 君子與小人的「灰色關係」
現實生活中,有君子也有小人,然後更多的是中間的灰色過渡地帶——普通人。我們可以把小人看作是人類動物性的一面,他們功利心強;君子可以理解為人類上善的一面。除去道德的意味,每個人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小人和君子的品質,根據表現,則有小人和君子之分。小人與君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也變得微妙起來。
君子與小人的等級關係
「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關係,前兩節沒有進行細緻的探討,其實他們兩個是有著多種含意的概念。很早以前是指等級,後來又指品級。什麼叫「君子」?正如「天子」就是「天之子」,「公子」就是「公之子」一樣,「君子」其實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指國君,也可指家君。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長子,才可稱之為「君」,君的兒子就是「君子」。「君」和「君子」屬於「嫡傳」,因此也可稱為「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叫做「小宗」。「大宗」為君,其子為「君子」;「小宗」為臣,其人為「小人」。所以,在古代,小人並不是壞人,只是社會地位較低的「小宗之人」。這是指的「君子」與「小人」之間的等級之分。
別急,也許您以為我跑題了。其實,接下去說的話,就涉及到我們今天的小人了,到了後來等級的概念慢慢的,也不能說是進化,總之就變成了現在的品級了。為什麼呢?因為「君之子」作為嫡系,受教育的程度要比「小宗之人」高,要求也更嚴格,所佔有的政治和文化資源也多。這麼一來,「君子」的修養和品質就越來越高,以至於把「小人」遠遠地拋在身後,這種差異性就越來越大了。當然這裡說的「修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修養,即「品格」;二是審美修養,即「品味」。品味和品格都是「品」,所以「君子」與「小人」的等級關係,不但意味著等級,也意味著品級的大不同。再到後來,等級的意義逐漸被人們忽略和淡忘,就只剩下品級了。
這麼順下來的邏輯,想必你也能理解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君子」、「小人」,也就是說,君子出身高貴,品格高尚,品味較高,小人則相反。但是,在一般人眼裡,修養主要是道義上的。「君子」道德修養好,品級高,受人尊敬;「小人」修養差,品級低,遭人鄙視。時間一長,「小人」便成了罵人的話,也就沒人願意被別人稱為「小人」了。
不過,問題又出現了,「小人」並不等於「惡人」,「君子」也並不是「聖人」。聖人是最好的,惡人是最壞的,屬於兩個極端的事物。而且聖人與惡人是極少數,君子與小人處於二者之間,是大多數,是普遍存在的。其中,小人又比君子要多一些。他們的區別,只在於道德和品味的高低。君子自律性強,對自己要求嚴格。君子即便是獨處的時候,也會恪守道德。而小人就不一樣了,他會做一點在別人或者社會看來「不怎麼道德」的事,比方說拍拍馬屁、搬弄一下是非等等。這些事只要不觸及法律,也沒什麼關係。所以我認為應該接受這種等級觀念,應給「小人」點生存空間,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君子獨善其身,小人自得其樂」吧。
君子與小人之間可以超越等級
也許你認為小人很卑鄙無恥、沒品行、沒道德、只會索取而不付出,坐享其成,遇到任何麻煩都會找人當擋箭牌,而自己則躲起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是人們對小人一貫的看法。
而君子呢?「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這其中的意思,大概是尊敬別人而無需別人也一定尊敬自己,關愛別人而無需別人也一定關愛自己。尊敬和關愛是自己的事,而被別人尊敬和關愛是別人的事,君子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而不必在意別人是否回報了自己,只要嚴格要求自己,終究會被社會賞識的。這樣的君子獨善其身還行,如果涉及到周邊人的利益,很有可能會傷害到他人。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說是「君子」與「小人」之分,其實也不過是「利益」與「得失」之分。就像一棵樹,我們不能只看它向陽的一面,蒼翠茂盛的一面,只會蒙蔽你的眼睛,所以也要看到背陰的一面。也許你正自詡君子,可當你面對這些遭遇的時候,你的言行是否真的符合所謂君子之道了呢?坦蕩,可你真能做到事事都坦蕩嗎?
今日所謂之君子,往往指的是做事不越雷池,不擅以他人之痛牟利,不擅以他人之短取樂,不被蠅頭小利所驅,不為高位權勢而屈,不以害人為生活內容,不以盯觀他人而成習性,而這種人,有兩條路,要嘛,從一個同樣的高起點出發,最後別人在坐轎車,他在搬水泥;要嘛,在一個同樣的環境生活工作,結果到最後,「君子」比「小人」看起來更加像「小人」。要這麼看來,你說是不是很鬱悶呢?一生追求的君子之夢,最後卻落得個比小人更慘的結果。這時我們就矛盾了,是應該向小人看齊呢,還是要自己一直這麼「灰暗」下去呢?
現實太無情,「君子」往往沒有好的下場,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要說是被「小人」陷害了嗎?還是說自己不會為人處事?還是說自己的思想太陳舊,受牽制太多呢?我們總是從正面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是我們也沒必要為了得到大家的好評就 「打腫臉充胖子」,總不能為了犧牲小我而完成大你吧,苦了自己還連累家人,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可到頭來換得一個什麼結果?大家可能不會再說你是「君子」,而只能說你是傻子。
其實,「君子」之道放到現實社會中,看起來也不過是個虛名。「小人」反而因為能見機行事,能屈能伸,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尊嚴,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下架子,雖然會被人說東道西,可是他知道,如果不這麼做,可能根本不會有更多更好的回報。
如果君子與小人之間能夠權衡一下,君子多吸取點小人的能屈能伸,而小人多學點君子之道,小人學著讓自己「明朗」一點,而君子也別老繃著個勁兒,也應該適時地「灰暗」一下,只有這樣,才更能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
摘自《距離小人1毫米》 作者:段靜曉
書籍特色
本書就是以類似的事情為案例,細緻講解人在社交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況,並得出結論:要以有效的方式來整治這些討厭鬼,唯如此,才能真正成為社交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