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心機」不是壞事,你只是在保護自己而已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適度偽裝自己

做人不能太單純,應該懂得適度偽裝自己。不懂得做人「心機」的人不但內涵不夠,而且也缺少成功的慾望,只能是明裏吃虧,暗裏受氣,一輩子翻不了身。

要想保護自己,成就自己,我們都要懂得做人的「心機」。

 

做人不能太單純,要懂得偽與詐

做人單純本身不是錯,而關鍵是社會關係的複雜,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懂得偽裝自己,以防被人欺詐、被人騙。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內心一定要留點「心機」以為自保之用。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看來是善良的,那也是他努力裝扮而成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就是著名的「性惡論」。同時他也告訴人們,做人要有「心機」,必須適度地偽裝自己,以防被惡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打交道時的確要謹慎小心,對人不妨預設一些防範對策,否則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時,就為時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歡謀略意識強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

然而,在現實社會裏,欺騙、狡詐的人比比皆是。大到國家之間的爭端、攻伐,小到個人之間的衝突、傾軋,種種欺詐無處不在。因此,與其說欺瞞他人不正當的行為太卑鄙,倒不如說吃虧上當的人太單純、太大意。

人生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一場戰爭。在這種戰爭中,為了求生存,必須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如此才不至於上了某些人的當而吃大虧。當然,我們不鼓勵自己去欺騙別人,但是,社會上魚龍混雜,到處都是陷阱、圈套,小心提防是必要的自保方式。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知你是否見到過烏龜在遇到天敵時如何保護自己?當人開始要抓烏龜時,這個傢伙便將頭和四肢以及尾巴全縮進了殼內,這樣牠裝死足足幾分鐘後才慢慢將頭伸出來張望,等敵人走了,牠才敢爬動起來。

也許,你也聽說過兔子蹬鷹的故事,鷹的眼睛銳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時兔子並不慌忙,牠就順勢打個滾,裝作死去,鷹一個俯衝下來,本想這下可以抓住兔子了,但是奇蹟發生了,當鷹到達地面伸開雙爪時,兔子卻一躍而起雙腿猛踢鷹的胸肚部位,鷹悲鳴幾聲,帶著傷痕逃離了地面。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發生在自然界裏的普通故事,也是兩個以欺詐對手而求生存的實例。回歸到人性的叢林中,人人都想戰勝對手,當敵我力量懸殊時或勢均力敵時,用反間計或欺瞞對方,而使對方上當,處於自己的擺布之中,讓自己成了佔有優勢的狩獵人。

當自己的力量處於優勢地位時,也不妨採用一下欺詐的戰術,這樣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唾手可得的目標手到擒來。總之,欺詐可看成是一種策略計謀。

 

在人性的叢林裏,無處不存在著欺詐。欺詐並非違背倫理的罪惡。

凡是有利於自己的生存,有利於個人能力實現,而非惡意的陷害別人的,都是正當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說過:「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話不無道理,既然我們存在,我們就有理由去生存、求發展,而一切對自我的壓抑和對存在的摧殘則應當被看成為罪惡。

 

心事寧爛在肚子裏,也不能隨便說

心事是自己的秘密,只可留給自己,千萬不能隨便對外說,成為別人要脅的把柄。如果真是這樣單純過頭,最後肯定吃虧吃盡,糟糕透頂。

一般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裏留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當然這樣也沒有什麼不對,不是說:「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嘛!而壞的東西也不能讓它一再沉積在自己心裏,只是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所傾吐的事件都不一樣,說出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才說,不該說可千萬別說!

 

之所以處理心事要這麼慎重,是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洩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雖然有的人會欣賞我們「真性情」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最糟糕的是一旦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鬥時你的致命傷,雖然不一定會發生,但卻不可不防。

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我們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與牢騷,我們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不經意地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攻擊的武器,到時自己是怎麼吃虧的,都不知道。

 

那麼,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見諸史冊,比比皆是。

即使是對家裏人,也不可一股腦兒將心事都說出來。萬一我們的另一半對心事的感受與反應並非如自己所預期的,又譬如說,她(他)因此對你產生誤解,甚至把我們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後果可想而知。

 

回過頭來說,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這樣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重,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

所以,真正有「心機」的人應該是:偶爾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以減低他們的揣測與戒心,增加自己給人對你的親近感。

 

做人要聰明,但關鍵時刻要會「裝傻」

聰明做人,再好不過,但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處處顯示自己比別人有能耐,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時,他都會故意裝傻,以免樹大招風,惹禍上身,這就是做人的「心機」。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是很聰明,但更喜歡抬槓,以顯示自己是個有想法且聰明才智勝於別人的人。只要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是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是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有人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當人家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事事要佔上風,十足是個沒有「心機」的失敗者。

即使一個人真的聰明,也不應該以前面所說的那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一味地不為對方留一點面子,非把人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

 

雖想要讓人心服口服無話可說,達到心理上的滿足。但是想過沒有,滿足了自己一個人,那麼人家會不會滿足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沒有想到這一層,只會讓別人意識到又是一個沒有「心機」的傻人。

這種不良習慣會讓人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提供意見或建議,更不敢提出任何一點忠告,漸漸的朋友、同事們都會離去。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個人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至少有一半是對的。

所以,何必每次都要去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某些人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總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平常生活中的平凡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高深的學問,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原本輕鬆的談話大可不必太認真啊!

 

平常談話聊天,沒有人願意聽人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不見得會接受的。所以,不必隨時提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自己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只是在聊天,那更應該注意,太多的執拗,肯定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也不要急於求成,不妨後退一步,把時間拉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

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表現的謙虛些,尊重別人的想法,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別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要顯得對此很有興趣,更進一步去發掘別人的看法差異所在。

其實當彼此的意見一致,自己就會感到有一種莫名的鼓舞;但如果彼此的意見有所差異時,就會感到是一種挑戰刺激,進而引發彼此的爭論。

 

因此,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一樣時,要立刻表示善意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只是隨聲附和,因而不做任何表示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有不同意見。

同樣的,當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時,也要立刻表示什麼地方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作聲。因為「心機」也是一種胸懷,一種雍容大度,增進彼此關係的作為。

 

得意時,謙遜不張揚

有「心機」的人懂得:一時的成功不代表永遠的成就,也不代表自己就比別人技高一籌。成績雖然是自己的,但如果一味張揚、炫耀只會帶來負面效應。

 

中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樣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他們說的都是對待榮耀的看法。在榮耀面前保持平和,自己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也不會影響到別人,特別是傷到沒有什麼成就的人的感情。

所以這些話更強調做人的「心機」。不僅我們的老祖宗提出忠告,國外的名人也有同樣的見解。

 

美國科學家佛蘭克林說過:「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

英國哲學家史賓賽認為:「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所有敝帚自珍的成見,只要看出與真理衝突,都願意放棄。」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我從不歌頌自己,我有財產、有家世,我花錢慷慨,朋友們說我風趣,可是我絕口不提這些。固然我有某些優點,而我自己最重視的優點,即是我謙虛……」可見,謙遜是我們人類共同珍視的美德。

 

愛因斯坦由於創立了相對論而聲名大噪。據說,有一次,他九歲的小兒子問他:「爸爸,你怎麼變得那麼出名?你到底做了什麼呀!」愛因斯坦說:「當一隻瞎眼甲蟲在一根彎曲的樹枝上爬行的時候,牠看不見樹枝是彎的。而我只是剛好看出了那甲蟲所沒有看出的事情而已。」

 

「謙虛」不僅是成功的要素,謙遜與內心的平靜也是緊密相連的。內心的平靜是做人的一種高度的「心機」。我們越不在眾人面前顯示自己,就越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這樣,就容易引起別人的認同,得到別人的支持。

「彰顯個人」是一個危險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它會讓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顯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試圖讓他人信服我們的個人價值方面。而那樣誇大不實、自吹自擂通常會讓人驕傲自滿,把榮耀當做自我欣賞的裝飾品,沖淡個人的成就或誤導一個人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人的成就再偉大,也只是自己跟自己比較而已;相對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是再渺小不過的了。如果我們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實不必過於看重它,因為那已成為歷史。或許,某些自鳴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處,就好像口袋裏裝著一瓶麝香的人,不會到十字街頭去叫嚷,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裏的東西,因為他身後飄出的香味已說明了一切。

 

真正有「心機」的人是不會濫用優點和榮耀的,他不會等待著去享受榮耀所帶來可能的好處,相反的他會繼續努力去做那些需要去做的事。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諄諄告誡的:「絕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面的準繩。」

況且,讓事情更糟的是,當人在得意時越誇耀自己,別人越是想辦法迴避,越是在背後談論那自以為是的自誇,甚或因而心生怨懟。同時,驕傲的人必然善妒,他喜歡那些依附他的人或諂媚他的人,對於那些以德性受人稱讚的人會心懷忌恨的,於是他就失去了內心的寧靜,漸漸的從一個愚人變成一個狂人。

而跟前面狀況相反的是,一個人越少刻意尋求贊同、越少刻意炫耀自己,卻會獲得越多的贊同和欣賞。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留心那些內向、自信,不隨時隨地表現自己的正確與成績的人。

 

————————————————————————

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

————————————————————————

 

《做人要有心機》 —— 呂叔春

☛ 金石堂:https://goo.gl/hwD3Ez

書籍特色

「做人要有心機」是一門學問,因為身處在複雜的社會中,究竟是友是敵,很難單憑幾次短暫的接觸或相處來判斷,因此「心機」就是用來觀察別人、保護自己的生存原則。

坊間幾乎沒有書這麼大膽、毫無禁忌的談這個人性的陰暗面–心機。這本書將做人該具備的基本「心機」:

1、以正、反並陳的方式,輔以例證說明,為讀者逐條列點地剖析,讓讀者知己知彼,防身自保;

2、章節鋪陳以「自我」為中心,讓讀者容易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探討這些「自我防衛」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備,從而提升識人之明;

3、功能面來說,本書著重在教讀者先修練好必備的心機,「友善」、「與世無爭」地與人相處,讓自己不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背負別人所加諸的種種不平之事。

4、文字簡潔明快,閱讀性極高,讀者之閱讀成就感極易滿足;

5、議題、章節內容創新、切合社會需求,適合涉世未深之讀者做自我建設、社會性極高之讀者作自我反思。

書中資料取材於現實生活中,以「做人要有〝心機〞為出發點,讓讀者在五大章節中,學會做人的技巧。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