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念書」又「不擅長記憶」嗎?只要學會這三步驟,就能變成聰明人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改變做筆記的方式,人生的可能性更寬廣!
即使看了書,時間一久就忘了。
不管再怎麼努力念,專業知識就是記不起來……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不必太過悲觀。
因為這和你原本擁有的「才能」和「能力」沒什麼關係。
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聰明的記憶法」,只是這樣的問題而已。
雖然只是這樣的問題,但只要很擅長熟背事物,人生「絕對」很吃香。
學習會變得很有趣,能夠不斷吸收新的知識。
也能讓你在「專業領域」裡,爬到頂尖位置。
工作上的成果會增加,績效顯著提升。
當然也能夠考上大學,連公務員考試、任何很難的證照考試都能考過。
那麼,「聰明的記憶法」是什麼樣的記憶法呢?
那就是:
1「鎖定」重點。
2「彙整」相關資訊。
3把內容視覺化,「靠圖像記憶」。
只要遵循這三個步驟,
即便是不會念書的人,或是不擅長記憶的人,都能馬上將那些用得到的知識記起來,真的記得起來!
這本書將簡單明瞭地介紹如何寫出這種「熟背筆記」。
沒問題的,
我自己以前也是超不會念書的。
我是完全從零知識開始學習,編纂出熟背的方法,不僅考上大學,還考上司法代書和註冊會計師。
我會全心全意地將這些連我都學得會的訣竅傳授給你,這點我可以掛保證。
你一定也能靠「熟背筆記」達成你的目標!
與其「理解」不如「熟背」—這才是聰明的學習方式
這本書把「聰明的人」定義為能做出成果的人。
越是這些聰明的人,越知道學習的方法,且每天實踐。
至於關鍵的「學習方法」,其實意外地很單純。
獲取知識,再活用那個知識。
只是這樣而已。
說到「學習」,大家之所以覺得難,是因為大家沒認知到「學習」其實只不過是個要達到某些結果的手段而已。
再說一次,學習只是個要做出結果的手段而已。
你是不是沒把它視為「手段」,而直接把它認為是個「目標」呢?
總覺得要讓自己的實力提升到更接近厲害主管的程度,或是想要賺更多的錢。如果只是隱約這樣想的話,就不知道要做什麼?該怎麼做?
我就直截了當地說吧,或許你現在正處於這樣的狀態。
既然是理所當然的事,那就把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來做吧。
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做出成果呢?那是因為他們有基礎知識,也能夠活用那些知識。
是的,有充足的知識,這是大前提,如果沒有知識,當然沒辦法思考,也就絕對沒辦法在台上做出精采的簡報、寫出出色的報告,更不可能有偉大的發明。
難的是知識不是獲取就好,還要會運用。
聰明的人在吸收知識的階段,就已經意識到運用知識這件事了,沒錯,要當作能夠運用的知識記起來。
把資訊濃縮之後再記起來、思考一下什麼時候會用到這個知識後再記、和資訊做結合後再記……
這些只是眾多情況下的幾個例子,不過重要的是必須巧妙獲取知識,也就是「熟背」,必須有效率且有效果地背起來。
不要在資訊的洪水中隨波逐流,要抽絲剝繭,將這些資訊當作能夠輸出的知識記起來,而「熟背筆記」正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熟背道具。
我想也有人對「熟背」這個語詞不大贊同吧。
會有這個反應也不能怪他,因為從小學到高中、大學,甚至是出社會後,總有人不斷告誡我們「學習要靠理解」。
老實說,我自己以前也是這麼想,「理解=有意義,熟背=無意義」,這幾乎已是個常識。
可是,我想讓大家瞭解兩個事實。
第一,學習是「不背起來的話,就無法成為自己的東西」。
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應該是「想做出成果」吧?
那麼,若想讓學習變成能夠保留下來的東西、能展現出來的東西,就得這麼做。並不是「做那些稍縱即逝的學習」,而是把「具體化的知識團塊」變成在需要時能夠派得上用場,此時才能真正看到學習的成效。
這本書裡講的學習,「成果」是一切。那些為了自己的興趣或涵養所做的學習不在此列。
第二,比起「理解後再背」,「背起來後再理解」更自然且有效。如果能「在理解前,先背起來」的話,知識會幫助理解,即使是很難的內容也容易進入腦中。工作上負責的課題就不用說了,連難懂的法律問題,或是大學考試、證照考試,都能發揮同樣的效果。
再仔細想想,其實人類成長過程中,也是先背東西。嬰兒時,就會記些不知道其意思的單字,如此不知不覺間就理解對方講的話,而能開始對話,如果沒記住任何單字的話,就無法開始對話。
結果,所有的事都是「熟背超前一切」。
準備考試的學習當中,看得出「所有學習的真意」
先岔開話題,讓我說明一下熟背和我「準備考試的學習」的關聯。
我靠著熟背,從完全不會念書的狀態進步到通過各種考試,這些考試的領域和難易度、出題方向都完全不同。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成長歷程,我出生於北海道,高中前念的都是當地的公立學校,高中一年級時,在全國模擬考試當中,拿到偏差值只有35的爛成績,除了那種只要會寫自己名字就能入學的F等級﹝沒有最低門檻﹞的大學以外,沒有任何學校進得去,真的是非常糟糕。
「熟背祕訣」就是起源於這個混沌不明的高中時代。
開始準備大學考試時,即使想念書,那些內容也完全看不懂,簡直完全無法理解。
當然啊,因為我完全沒有任何基礎知識。
不得已,我只好改變學習策略,「不管是否理解,我先徹底熟背起來再說」。
一剛開始,不管是英文還是世界歷史,我都試著從頭到尾死背起來,不過,就算有再多的時間,這樣做也太沒有效率了。
因此,我試了各種方法,想找找看有沒有更得要領的記憶方法。
「熟背的巧思→實踐→精進」─我用這個順序試了很多種方法,發現一套原則,那就是:
1「鎖定」重點。
2「彙整」出相關資訊。
3把內容視覺化,「靠圖像記憶」。
這就是為了有效率地記住的「三個步驟」。
為什麼在這裡提到準備考試的學習呢?
因為準備考試的學習正可說是「所有學習的終極例子」,獲取知識之後活用,也就是在考試當中,「把記得的內容轉化成分數」,考生大家都致力於做這件事。
你自己也是吧,目前為止的人生當中,最認真面對知識的時候應該是準備考試時吧。如果不是為了考試,再怎麼說多認真學習,其認真程度也比不上為了考試念書時的程度。
所以,這本書以考試為題材,介紹學習的方法及「有效率的熟背祕訣」,而且之所以用考試當作題材,是因為大家都有考試的經驗,也比較容易瞭解。再者更重要的是,只要掌握以考試為題材的學習方法,就可以應用到所有的場合上。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其職業是一般人所說的「靠登廣告抽佣金」,他是位註冊會計師,曾就職於知名監察法人,後來辭掉工作,現在靠網路事業,也做得很成功。能讓他辭掉會計師的工作,想必網路事業一定比較有趣吧,且聽說實際收入也相當多。
網路事業競爭很激烈,要跟上腳步應該很辛苦,當然專業知識本身也很難學吧。
我問他都怎麼學習的,他的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用考會計師的學習訣竅,如飢似渴地看所有書……」
我再說一次,考試是「學習的終極例子」,這是為什麼這本書要以考試為題材,傳達熟背的訣竅。
「鎖定、彙整、靠圖像記憶」,三個步驟輕鬆獲勝!
在此簡單說明一下靈巧記憶的「三個步驟」。
首先是「鎖定」重點。
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有很多非記不可的資訊,然而很多時候是別說「要怎麼記」,連「要記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不會念書的人」共同的煩惱。
所以,只「鎖定」那些非記不可的重要資訊,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
坊間盛傳各式各樣的記憶訣竅,即使都有介紹記憶的方法,卻沒傳授「要記什麼」。
這是相當致命的缺點。
第一章將會淺顯易懂地說明如何鎖定要記的資訊。
接下來,把所有相關的資訊「彙整起來」。
很多人之所以會受挫,是好不容易背起來了,卻馬上就忘掉,我也是飽受「忘記」之苦,然而人類就是記性不好,忘掉也沒辦法。
重要的是「想辦法把知識變成忘不掉的知識」。
針對此點,我的心得是把資訊連結起來,彙整起來就不容易忘。
其證據就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回想一下好朋友的事情」時,你會想起「什麼」呢?不只會想起名字,連畢業的學校、在哪裡和他認識的、興趣是什麼,一定會像這樣想出好幾項事情吧?
不容易忘掉的記憶都是彙整過的資訊,這是為什麼熟背筆記裡,很重視「彙整」,刻意把資訊連結起來,做出「記憶的鎖鍊」。
其方法將在第二章詳細說明。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把這些資訊視覺化,「靠圖像記憶」,只要做了這個動作,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大家有聽過「麥拉賓法則」嗎?麥拉賓法則就是研究每個人在接收資訊時,「對什麼」有強烈的印象,並將其法則化。
根據這樣的法則,得知人類從「視覺」得到強烈的訊息,把接受訊息的程度換成比例來說的話,是「視覺占55%,聽覺占38%,語言占7%」由此可讓我們瞭解到人類在接收資訊時,是最依賴視覺的。
這也正是為什麼熟背筆記這麼堅持要「視覺化」,把資訊轉化成看得到的形式,會比較容易留下印象,且能夠永遠輕易記住。
「靠圖像記憶」正是熟背筆記的核心,因此會分兩章仔細說明,第三章說明「靠意象記憶」,第四章說明「靠圖表記憶」。
我把這些熟背的原則應用在考試準備上,考試的分數及偏差值就不斷攀升,結果大學考試時,我只選填一個志願,就是關西學院大學法律系,並應屆考上。
對我而言,大學考試是靠「熟背學習法」成功的第一步。
無論是工作上或是學習上,都可在「以前的例子」裡找到提示
瞭解過去就能預測未來—考古題的意義
「勤做考古題非常重要!」
這是所有通過考試的人異口同聲的建言。
和學習一樣,工作上也是同理可證,從以前的事例當中學習非常重要。
為什麼呢?
大家常說的是做考古題或參考以前的事例,可以「瞭解」題型及出題方法的「模式」。
確實這麼說也有道理,不過就考試而言,只要做過幾回考古題,就可瞭解其題型,但我認為這還不足以構成通過考試的人「強烈」建議要做考古題的理由。
就我的經驗而言,考古題之所以重要,還有別的理由。
「藉由考古題,可以預測將來的出題方向」。
這是使用考古題學習時,最顯著的效果。
工作上,藉由以前的事例,可以預測未來。
考試上,站在出題者的立場上思考的話,馬上就能理解吧。
這是個理所當然的事實,即出題者不能依照個人興趣出題,當然會參考以前的實績,也就是看考古題。想想出考古題的那些前輩們在想什麼,瞭解他們的想法再仿效。
出題者看考古題看得比考生還仔細。
看著考古題,出題者思考的事情只有兩件。
1不能連續出和考古題一模一樣的題目。
2不能太偏離考古題。
今年的題目如果和考古題完全一樣的話就太偷懶了,但如果太偏離考古題,又失去出題者的專業度。
答案就在「以前的事例」周邊?
考慮到出題者的心態,就可推測出容易出現的題目是圍繞著考古題的。
因為周邊知識的話,就不會和考古題重複,也不會太偏離考古題。
包含考試在內的「作戰」基本原則是看穿對手出手的方式,利用對手﹝就考試而言的話是出題者﹞的弱點反制,就知道只要記那些考古題周邊的知識就好。也就是說就考試而言,要把考古題當作「鎖定該記的資訊的道具」。
那麼,考古題的周邊知識是什麼呢?
簡單找出周邊知識的方法就是從「考古題裡出現的關鍵字」聯想。
例如,題目裡出現「克里米亞戰爭於一八五六年發生」這樣的資訊—
˙說到克里米亞戰爭就想到南丁格爾(從克里米亞戰爭衍生出的聯想)。
˙說到一八五六年的世界史,還有其他事件發生,就是亞羅號事件(從一八五六年衍生出的聯想)。
就像這樣,讓知識衍生,把考古題的周邊知識當作該記的資訊寫進「鎖定欄」裡。
活用第二章介紹的「彙整欄」,就更能發揮利用考古題推測出題方向的威力。詳細情形將於之後詳述,這裡請大家先瞭解「要把焦點放在考古題裡出現過的資訊或以前的事例而成為話題的周邊資訊」。
使用圖表,「有效率的記憶法」,圖表裡匯集了所有的聯想關鍵字
剛開始念書時,或許你會無法順利寫出「彙整欄」。
「雖說要聯想,不過我連聯想的知識都沒有!」我也常聽到有人這麼說。
有個技巧想推薦給這麼想的你,一旦使用這個技巧,就可簡單寫出「彙整欄」。那就是利用「圖表」的方法。
書裡有個已將相關資訊彙整起來的方便道具,那就是圖表。
圖表裡不會收集毫無關聯的資訊,而是將有共通點的所有關鍵字一併彙整起來。
從將相關資訊彙整起來一起記這個觀點來看,不利用這個圖表就太可惜了,利用圖表,做出「彙整欄」吧。
因為「有共通點」,就容易聯想!
以圖表為基礎,做出「彙整欄」的方法如下:
1找出和寫在「鎖定欄」裡的資訊相關的「圖表」。
2找出圖表的關鍵字的「共通點(彙整的基準)」。
3將關鍵字和共通點結合起來,開始「聯想」。
用一句話描述其概念的話,就是把圖表上的知識拆開來,在「彙整欄」裡重新整理,就是這樣。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把整個圖表如實背起來就好了,不是嗎?」
所言甚是,不過刻意拆開來再重新整理是有其理由的。
從結論而言,比起只靠圖表記憶,在彙整欄裡整理後再記,會更容易留下記憶。
為了不要忘掉背過的事情,反覆回想是不可或缺的。
使用熟背筆記的學習法,也是重視複習,此時,「彙整欄」會發揮很大的功效。
詳細內容將在第六章敘述,不過簡單而言就是做「看著成為聯想來源的資訊,聯想出其他資訊」這樣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意識資訊的連結方法對強化記憶很有效。
所以,要把整理好的圖表拆開來,在彙整欄裡重新整理。
舉個具體例子,請邊看下一頁的圖邊閱讀接下來的內容。
假設念世界史時,在「鎖定欄」裡寫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署的和約是凡爾賽條約」這樣的資訊。
首先,找到刊載那個資訊的圖表,把圖表拆開。
一般而言是要將「鎖定欄」左上方的資訊用「說到這……」的訣竅聯想「感到疑惑的事」。
使用圖表做「彙整欄」時,把關鍵字的共通點﹝整理的基準﹞當作「感到疑惑的事」進行聯想。
圖表上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家,因此會聯想「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參戰國呢?」
進一步運用這個方法,就有可能連圖表上都沒有的資訊全都聯想出來,並記起來。
「從一個資訊只能聯想出一個資訊」,並沒有這樣的規定。希望大家能不斷聯想,把資訊一次囊括起來。
關於圖表,講一個題外話。
在證照考試的補習班裡,有所謂的「高級班」,我在那裡說明圖表的解讀方式。
圖表的解讀方式大獲好評,學生在考上後也說:「那種圖表的解讀方式也對未來有幫助!」
我在高級班說明的圖表解讀方法正是「彙整欄」的寫法。
就是把圖表的內容拆開後再重新整理。
其效果已獲得證實。
—
只要改變做筆記的方式,人生的可能性更寬廣!
從零知識開始到考上司法代書、會計師的驚人熟背法!
1.鎖定
2.彙整
3.靠圖像記憶
按照這三個步驟做就能「輕鬆記憶」!
通過升學考試、證照考試、公務員考試、升官考試……
————————————————————————
————————————————————————
書籍特色
不會念書的人‧不擅長記憶的人‧三步驟變成從聰明人
瘋狂模仿聰明的人做出的筆記就可以跟他們一樣聰明嗎?
不!作者推翻了這個方法!他不屬於高智商與記憶力的菁英族群,但靠自己研究出來「熟背筆記術」理論:「鎖定」重點、「彙整」相關資訊、「記憶圖像化」三步驟,讓即使不會念書的人,也能馬上將那些「用得到」的資訊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