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自己嗎?《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你喜歡自己嗎?

 

如果我詢問前來諮商的人:「你喜歡自己嗎?」得到的答案都是「討厭」,幾乎無一例外。

 

以手機來說,即使不喜歡現在使用的手機,還是可以購買款式更新、機能更好的機種。但如果是「自己」的話,就算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也無法取得其他的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到死都必須與這個自己相處。即使我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也無法像購買新手機一樣取得不同於現在的自己,如果這樣就無法獲得幸福的話,我們絕對不可能變得幸福。

 

阿德勒曾說:「重要的不是得到什麼,而是如何使用得到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即使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也必須忍耐。」阿德勒的意思是,「如果無法把現在的自己變成另一個自己,那就賦予這個自己不同的意義,讓同樣的自己看起來變得不一樣。」這是讓人變得喜歡自己的方法之一。

 

不過,在此必須指出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一個人無法喜歡自己,其實是他自己決定不喜歡自己,而不是「自己有這樣的一面,所以我無法喜歡自己。」

 

如果用喜歡、討厭某個人的情況來想就可以理解了。我們會如何看待一個人,其實是自己決定的。如果我們討厭某個人,輕易就能找到討厭的理由。譬如某個人說,我討厭他或她優柔寡斷的個性。但是,這個人以前覺得他現在批評的人很溫柔,也喜歡他或她沒有控制欲的特質。或者,我們可能原本喜歡某個人做事謹慎、仔細,後來卻開始發現他連細節都要計較很囉唆。或是原本覺得某個人大而化,後來才開始發現他很白目。

 

我現在說的雖然是「開始發現」對方與剛認識時不一樣,但事實的真相卻是,「我們自己決定要讓對方看起來不一樣」。換句話說,改變的不是對方,而是我們看待對方的眼光。

 

像這樣改變看法是有目的的。我們並非突然毫無理由地以不同於先前的眼光看待某個人。我們之所以會改變,是為了要終止與這個人的關係。有些人不想承認自己不再喜歡某個原本喜歡的人,因此只要覺得對方改變了,就有正當理由可以決意終止與這個人的關係。

 

人討厭自己也可說是相同的情況。這樣的人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不要喜歡自己。正因為有這樣的決心,才會想不出任何自己的優點,只把目光擺在缺點上。他之所以不看優點只看缺點,就是為了要討厭自己。

 

那麼,人為什麼會下定決心討厭自己呢?我想,前面關於「看待他人的眼光」的說明就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說得更明白一點,這是因為我們決意不與他人建立關係。

 

即使我們想與某個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還是可能遭到對方討厭。如果因為害怕被討厭而從一開始就不想與對方建立關係,那麼就能源源不絕找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會認為因為自己有這些缺點,所以沒有人願意接納自己。他們覺得,這些缺點造成自己無法對喜歡的人表明心跡。

 

別人不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這樣很不幸吧?但這樣的不幸,其實是自己選擇的。

 

如同先前所提,生活型態是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模式。有些人即使討厭這樣的自己,一旦提到要他們改變行為模式,還是會害怕。因為如果下定決心改變行為模式,採取不同於先前的行動,就無法預測下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即使不方便、不自由,他們依然執著於自己原本的生活型態。

 

有些人與自己偷偷懷有好感的人擦身而過時,看見對方移開眼神,就覺得對方是在躲避自己。他們並不是因為對方躲避自己而放棄表明心跡,而是因為不想發展進一步的關係才覺得對方是在躲避自己。在我看來,這樣的人自己堵住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想盡辦法避免與他人建立關係的人,因為下定決心不可以喜歡自己,所以對這樣的人來說,要變得喜歡自己、變得幸福並不容易。打個比方,這樣的人因為背對著他人,所以如果不把身體轉過來與他人面對面,就會像待會兒提到的,即使試著以優點取代缺點也還是不夠的。換句話說,如果他不改變避免與人建立關係的決心,就無法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現在的自己。

 

如何才會喜歡自己呢

 

由此可知,如果不喜歡自己就無法獲得幸福。但是該怎麼做,才能不再討厭自己呢?

 

第一點,就像前一章提到的,必須知道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因為做出決定的人是自己,所以也可以重新決定。與其說是因為有缺點,所以無法喜歡自己,還不如說是因為自己決定不要喜歡自己,才會只把眼光放在自己的缺點。若是如此,只要改變這個決定就可以了,但是改變決定也非一件簡單的事。

 

第二點,必須知道世界上除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型態外,也存在著其他的生活型態。我們不能只是討厭自己原本的生活型態,還應知道現在存在著不同於自己當初選擇的生活型態,即使剛開始選擇其他生活型態會不習慣,但只要能夠確信這樣的生活型態能讓自己活得簡單、幸福,就能夠產生改變。

 

 

衡量自己的兩個標準

 

大致來說,有兩項可以衡量自己的標準。第一項是會不會讀書。現在的人不可能不關心這件事,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如果父母很早就強迫他為了接受入學考試而讀書,那麼他也必然會關心自己會不會讀書這件事。

 

但是,如果孩子不需接受入學考試之類的,那麼他上小學之前的人生,就與這個標準無關。這段時期對孩子來說是和平的時代。但是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就會從讀書考試的人生當中解放,不再受到這項標準影響了嗎?似乎也不盡然。開始工作之後也須接受必要的考試,或者變成以工作表現衡量自己。

 

衡量自己的另一項標準,則是朋友的多寡,或是否容易交到朋友。一個人如果很容易交朋友也擁有很多朋友,別人就會評價他個性開朗、積極外向。「開朗」的相反詞是「陰沉」,因此一般會認為開朗是好的。

 

對這兩項標準的任何一項有自信似乎是好事,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即使朋友不多、個性一點也不開朗,但因為會讀書所以不用擔心。然而學校的課程會愈來愈難,如果不只交友方面受挫,在讀書方面也覺得比不上別人,那將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相反地,有些人以為自己雖然不太會讀書,但朋友很多,不過這樣還是可能會失去朋友。如同在下一章看到的,交朋友也需要努力,不可能光靠人品就可以吸引別人。

 

 

重新審視至今為止的自己

 

雖然說要改變生活型態,但實際上不太可能讓一個原本謹慎低調的人,一夜之間變成大而化之、開朗的人。

 

不過,即使是覺得自己個性陰沉的人,也能夠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小學的時候,常有人對我說過分的話,讓我難堪。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至少自己從來不曾故意傷害別人。因為我有過難堪的經驗,所以我知道說出什麼樣的話會讓人難堪。

 

周圍「開朗」的人會一臉若無其事地說出過分的話,但我發現,自己總是考慮別人的心情,經常思索如果說出這樣的話,聽在對方耳裡是什麼樣的感受。

 

因此,我可以形容自己是「溫柔」而不是「陰沉」吧?這樣形容自己雖然需要勇氣,但我經常對在諮商中遇到的、很像過去的自己的年輕人這麼說。如果覺得自己是溫柔的,就會喜歡自己。

 

我的意思並不是人非得開朗不可,而是如果以否定的態度來看待陰沉,那麼覺得自己個性陰沉的人就沒有辦法喜歡自己。所以我就思考,是否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陰沉這件事呢?

 

我經常想,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別人又怎麼會喜歡自己呢?當然,即使我們開始喜歡自己,別人也不一定會跟著喜歡我們,但至少別人喜歡這樣的我們的可能性,也會比討厭還高吧!如果我們不試著開始喜歡自己,不進入與別人的關係中,那就什麼改變也不會發生。

 

 

不陷入他人的評價當中

 

即使我們不喜歡自己,但遭到別人當面指出自己的缺點還是會不舒服。很多人都會在意他人的評價。但是,因為他人的稱讚而開心,因為他人的指責而悲傷、憤慨,這真是太奇怪了。人的價值,並不會依附在別人的評價上。一個人被批評為壞人,也不會真的變成壞人;相反地,就算被稱讚是好人,也不會真的成為好人。

 

在意他人的評價,代表想要迎合別人對自己的印象。這剛好就和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擺在一旁,以便符合他人期望而活的人一樣。如果活著不只要滿足一個人的期望,還要滿足許多人的期望,就非得十分勉強自己不可,也必須不斷地看著別人臉色過日子。

 

不僅如此,我們如果只是不斷地配合在意別人對自己想法的人,那麼結果就是我們將會不信任感那個人。因為最後會發現,自己宣誓忠誠的對象,不是想法互不相容的人,就是與自己敵對的人。

 

做原本的自己

 

更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試圖展現出比真實的自己更好的樣貌。即使不刻意表現得更好,還是會有人願意接受你現在的模樣。但害怕他人評價的人,就不相信有這樣的人存在。不僅如此,他們也無法相信周圍的人,且認為沒有人會真正接納自己。

 

努力讓自己變得和從前不同很重要,也有必要,但如果只是因為害怕別人的批評而去迎合,那麼即使能夠努力讓自己改變,你也不再是你自己了。

 

猶太教有這樣的教義:「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究竟誰會為你的人生而活呢?」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不是別人人生舞台中的配角。

 

這句話說的雖然是生活方式,但如果害怕他人的評價,而企圖去符合他人的標準,那麼可說是沒有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自己身上打不同的光

 

多數人恐怕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很少聽到父母的稱讚吧!因為比起優點,父母更容易把焦點擺在缺點或問題上。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前來諮商的父母,能夠滔滔不絕地敘述孩子的缺點,但如果詢問他們孩子的優點,他們的態度就會與之前截然不同,變得完全說不出話來。

 

這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也能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的缺點,但卻很難想得出自己的優點。即使沒有受到父母影響,一般人也不認為說出自己的優點是值得鼓勵的,因此要在別人面前提到自己的優點,就會讓人退避三舍。

 

某天,朋友聽到我說:「我頭腦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嚇了一跳。他吃驚的是,原來有人可以這樣若無其事地把自己的優點說出來。即使沒有其他人指出我們的優點,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自己優秀的地方。就算他人不贊同這樣的行為也無須在意。

 

舉例來說,如同先前提到的,我們眼中的自己可以是溫柔而不是陰沉,也可以把自己的沒耐心看成是做事果斷。譬如當我們開始讀一本書時,如果發現目前不需要這本書,要是沒有把書闔上的勇氣,就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因此,即使自己在周圍的人眼中看起來沒耐心,我們還是可以把自己看成是做事果斷的人。此外,覺得自己膽小的人,也可以說自己不是膽小而是慎重;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也可以說自己能夠一心多用等。人可以從正面的觀點重新審視自己。

 

我在高中時,母親擔心我沒有朋友,曾經找導師商量這件事,結果導師這麼說:「他不需要朋友。」這句話讓我父母徹底放下心來。當我從母親口中聽到這件事時也吃了一驚,原來可以這麼想啊!我的導師為「沒有朋友」這件事打上不同的光。

 

我曾經有過個子太矮的煩惱。當我找朋友商量這件事時,朋友一笑置之。如果朋友當時對我說:「這真是太糟了!」我可能會向他抱怨自己因為身高而吃了多少苦頭吧!

 

但是,朋友的反應卻不是這樣。我雖然曾經覺得他不了解我,但仔細一想,外表理應完全不會損及身為人類的價值。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企圖透過以身高當作問題,逃避與他人建立關係。

 

朋友雖然這樣乾脆地拒絕了我的抱怨,但他同時也這麼說:「你有讓人放輕鬆的能力。」當然,我想他說的不只是外表,而我也覺得自己很少帶給他人壓迫感。我聽了這位朋友的話之後,也開始覺得自己並非一無是處。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能夠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看待自己時,就再也不會意識到個子矮這件事了。

 

如同前述,站在否定的角度看自己,是因為不想積極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我們必須以前述方式重新審視自己,藉此發覺自己的價值,才能不再躲避人際關係。

 

摘自《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作者:岸見一郎

書籍特色

書中將阿德勒談論自己、他人、生命的觀點做了全面性的融合,以深入淺出的筆調讓我們更新看待人際關係的角度,結合多年心理諮商的心得和當今社會的潮流,廣泛談論婚姻、家庭、職場夥伴等日常生活議題,讓我們用更有質感的方式看待人生的意義和追求幸福。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