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事後靠腰,不如事前靠北《別讓不懂拒絕搞死你》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你是「不懂拒絕」的人嗎?

如果你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或者活在虛幻的自尊中,你的人際關係早晚會出狀況,變得一無所有。

 

不懂拒絕的苦命人

面對接踵而來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絕的結果通常是充滿痛苦的:

「我對每個人都那麼好,從不拒絕他們的要求,他們卻看成是理所當然。」

「我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希望用自己的表現贏得尊重,可是他們反而得寸進尺!」

好了,先停一下,不要再抱怨了。現在,你需要先問一下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你成為老好人?第一次「沒有拒絕對方的不合理要求」是在何時何地?對象是誰?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寫在紙上,放在面前。

 

接下來,你要判斷自己的「好人情結」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是隨時隨地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毫無原則地照單全收?還是只對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如果是後者,你的「好人指數」還不算太高。但如果是前者,意味著你注定苦命一生。

只要有人提出要求,不管有多忙,不管會帶來多大的麻煩,付出多高的代價,你都沒有勇氣拒絕。你還會驚恐地發現,由於之前答應太多,現在已失去了拒絕的「資格」,因為這會破壞你長久以來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好人形象」。所以,你只能分身乏術,獨自承擔這些苦果。

 

在開始的時候,也許你深信這能贏得別人的喜愛、同事的歡迎和上司的青睞,可以讓自己在生活與工作中避免攻擊、衝突與嫉妒,維護得之不易的人際關係,保住自己的職位和薪水。但是,你讓別人滿意了,自己卻無法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那麼,你真正意識到它帶來的危害了嗎?

 

如果不懂拒絕——那就做到死

 

才剛大學畢業的趙先生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他用了足足半小時吐苦水:「我知道新人要乖,對上司不能違抗,對同事有求必應,多做份外工作贏得人們好感,為今後立足打下基礎。但結果是,我每天的事情都多到做不完,經常加班到淩晨,而別人卻輕鬆得像個大閒人。」

「何時能夠改變這種狀況?」是趙先生最大的疑問。我能告訴他的是,假如不能從「從不拒絕」的工作思維中解脫出來,換一種聰明的方法去應對上司和同事,永遠都改變不了現況,反而還會惡化,直到他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

和其他職場新人一樣,趙先生想當一名取悅者。他覺得只要學會取悅——在上司和同事面前表現得十分勤勞,為他們分擔工作壓力——就能夠迅速爭取到信任,繼續在公司待下去。這種想法聽起來「沒錯」,問題在於,大家忽視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別人會習慣於你的付出,習慣「你從不拒絕要求」。當你某一天不想這樣做時,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立刻不受歡迎了。

 

你跟時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十分古怪。自己的時間從來不夠用,份內事被扔到一邊,經常延期,無法完成;卻用大把時間去兌現自己的承諾,滿足其他人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做什麼都要看別人眼色。這時,你所得到的評價,取決於你完成工作的品質,而不是你自己的判斷。你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失去大聲說出「我不要」的勇氣。

 

不快樂的「苦行僧」——付出很多,收獲很少

 

 

該如何調整這種狀態呢?

 

1.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想一想自己無法拒絕的原因,是想展示自己的能力?還是想獨佔工作出頭的機會,不讓別人分享你的功勞?假如都不是,那麼是自己的心態嗎?是不是很想拒絕,但卻沒有很好的藉口,或者雖然理由充分,卻因為臉皮薄而無法啟齒?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2.改變思考的出發點

有的人做事很少考慮自己的權益,只想到上司的要求或同事的需要。假如能事事以自己的權益為出發點,再去考慮同事或其他人的感受,你就會有足夠的勇氣說出來,並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於不懂得拒絕的人來說,適時變得自私一點,有時並不是壞事。

 

3.把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

長期言不由衷,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種壓力不斷累積,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並且產生情緒效應,感染身邊親友。如果無法釋放,就會逐漸改變自己的人格,產生扭曲,變得易怒、焦躁和容易失去理智。為了自身健康著想,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拒絕別人的請求。

 

4.相信別人的能力

有些人之所以答應請求,是因為天真地認為自己能力很強,別人不能像他那樣把事情做好,才來請求協助。這話有時是真的,但更多時候只是別人想偷懶罷了。你很勤奮、愛現,別人正好利用這弱點。所以,在他們希望你幫忙時,你首先要信任對方的能力,然後把這想法明白無誤地告訴他。

 

(小標)5.付出=回報

 

你得有權利意識,在不好意思拒絕的同時,要「好意思」索取應得的報酬。有些人從不思考責任與義務,也不好意思向別人提出這方面的要求,於是,額外的要求總是前仆後繼,卻沒有相應的補償。

在我們經手的案例中,很多人反映了這方面的苦惱。時間一長,當他們忍不住提出要求時,上司卻會在他們頭上扣一頂帽子:「這麼努力,原來別有目的。」如果在一開始時不能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就會陷入這樣的局面。人們的確有這種思維慣性,他們會對你起初的表現產生一種印象,認為你應該是這樣的。一旦你嘗試改變,就會反彈。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渴望努力能得到報償,沒人願意無償勞動。工作就是一種付出與回報的契約關係,我們聽從上司的安排,努力做好工作,然後獲得公司給予的合理報酬;我們協助同事,服務客戶,也從這種付出中受益。拒絕的唯一前提就是「我們不能從付出中受益」。

就算在家庭生活甚至於夫妻關係間,也並不存在「無償付出」。一個苦命的丈夫,經常是聽從妻子無休無止支配的可憐人;一個地位卑微的妻子,就會承受「失去自我」的生活。如果你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或者活在虛幻的自尊中,你盡力維持的這些人際關係早晚會斷裂,並讓你變得一無所有。

 

沒有誰是靠服從別人的一切要求來證明自身價值的。事實上,做得越多的人,往往得不到與付出相對應的回報。當你不好意思拒絕不合理要求時,你已經踏上一條沒有盡頭的人生「苦旅」——

你開始欺騙自己:我是不可或缺的﹗

你忘記了休閒和放鬆,甚至認為這會浪費寶貴的時間,並產生罪惡感;

你對自己價值的認同取決於為別人做了多少;

越是不懂拒絕,你的生活就越加辛苦。為了處理自己習慣性承諾帶來的繁重工作,你會逐步壓縮自由空間,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這些「必須完成」的工作中。但問題在於,你永遠也停不下來。

 

不敢主動改變的失敗者

吳華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原因是他從來不敢爭取自己的應有權益。他說:「我工作賣力,心地善良,做得比別人多,業績也比別人好,工作效率也不慢,但薪資待遇卻沒別人高。我在公司已經待了六年,卻從來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比如加薪或者升職。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你從來沒有向老闆提過嗎?」

他搖頭不語。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他幾乎從未開口向上司暗示過自己的需要。明明屬於自己的業績,也不好意思公開講出來,要求應得的報償。對上司的各種不合理要求,也不懂拒絕,就這樣窩囊地隱忍吃虧。

 

吳華還有一個問題。他長時間暗戀一個女孩子,為她默默付出很多,卻一直沒有表白。他認為自己很失敗,更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他無奈地說:「總而言之,我成了一個不懂得表達自己要求的人。」

 

在工作中,每個人當然都應該爭取自己應得的權益。但現實中,偏偏有很多人開不了口,他們不愛爭,不敢爭,也不會爭。有時候,他們寧可選擇跳槽,離開公司,也不願意跟上司當面理論。

我把這樣的人稱之為「隱形人」。他們還有一些行為,三個字可以概括,就是「沒特點」:說話沒特點,衣著沒特點,做事也沒特點。

 

長此以往,危害是多方面的:

1.應得的權益總是被別人拿走

毫無疑問,你會錯過升職和加薪的機會。這是你應得的權益,但你卻因為自己的害羞失去了。

 

2.失去展示個人價值的機會

我們有責任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現個人工作成果與價值,以及讓公司上下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但評價標準是什麼呢?別人會主動送上這些成果嗎?當然不會,這需要我們自己抓住一切機會來爭取。

現在的職場競爭十分激烈,你不要,別人就拿走了;甚至如果你要的力道不夠,別人也會搶走。因此隱形人的工作是痛苦的,他們感覺不到價值感,看不清事業的出路,被邊緣化,有嚴重的職業危機。一旦發生變故,就很容易出局。

 

3.大把的時間和經歷白白溜走

不敢爭取權益,不敢拒絕無理要求,逐漸讓自己進入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對工作沒激情,事情也不順利,一天24小時都在游離之中。這樣的人大多也是空耗時間的迷茫者,他們浪費大量時間,並為此感到困惑。

 

對每個人而言,你要具備的第一項職場素養,就是讓自己擁有強大的效益意識——「我既為公司創造效益,也要為自己創造效益。」如果你是一個羞於爭取合理權益,並且輕易犧牲掉自己權益的人,你就只能步步退讓,直到無路可退。

 

怕傷害別人,只好傷害自己

與吳華一樣,曉桐也是一個自認活得很窩囊的男人。他今年27歲,大學畢業三年了,有份體面的工作,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表面上他的人生是成功的,至少起步順利,沒有遇到什麼挫折。

但是,曉桐說:「我時常有無力感,為失敗的社交苦惱,為自己的怯懦感到羞恥!」在和朋友意見分歧時,他總是輕易讓步,敗退下陣。儘管很不情願,事後也常懊惱不已,但卻總表現得彬彬有禮。這種裡外矛盾使他深感痛苦。

 

他的理由是:「假如我據理力爭,寸步不讓,會否傷害到他,讓他難過?」因為怕傷害到對方的情感,他常不自覺地委屈自己。懷有這種心理的人當然很多,比如我在一次諮詢中碰到的另一名年輕人,他講述自己在感情生活中的糾結:「我和女朋友戀愛兩年了,因為某些原因,我想和她分手,但是害怕會傷害到她,我該怎麼辦呢?」

 

和戀人分手?人人都怕傷害對方。但像他這麼糾結痛苦的確實少見,不確定女朋友是否能夠接受和平分手,為此失眠了兩個月,甚至需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有些人就是這樣。他們做不出拒絕的決定,是出於恐懼和內疚,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他們在社交活動中,儘量表現得服服貼貼,不做反抗,不露出獠牙,是因為恐懼對方的憤怒,或者害怕傷害對方的感情。

 

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這種小心謹慎,甚至於膽戰心驚的情境中,就會越加變得不獨立、沒有自主能力,猶豫不決,直到徹底地依賴他人。因為怕傷害對方,最後只能傷害自己,使事態加劇惡化。

這經常是人們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正確的「不」字訓練的後果。從家庭走到學校,或者在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及時的拒絕訓練,沒有積累一定的經驗和形成條件反射能力,就會在成年後表現得手足無措。

 

然而,任何良好的關係都必須建立在拒絕和選擇的自由之上。德拉格教授說:「我們每年接觸上萬起這類案例,根源只有一個,他們沒有在很早時就確認自己的界限。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經受類似訓練,沒有過拒絕的經驗,由此形成了軟弱性格。」

拒絕真的會傷害對方嗎?如果你能夠想像並且平靜地對待「被拒絕者」的憤怒情緒(可能會憤怒,但也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你可以先為自己設計好一系列的語境:

 

「聽著,我愛你,但是你不能這樣做!」

「嘿,哥們,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還是要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我明白,這很令人遺憾,我們必須分開了,但我是為你好,因為我們並不合適。」

諸如此類等等。既堅持了原則,又給予情感理解,同時確認我們內心的強大力量,守護自己的底線。

能夠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是無比重要的,因為這意味著你開始掌握了處理與他人分歧的原則,也能夠坦然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挫敗——包括被你拒絕者的挫敗。

擅長保護自己心靈領地的人,從不害怕對他人說不。發現並鞏固自己的心靈領地。在拒絕他人時做到坦然,在第一時間設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手段。即使對方發怒,也不會糊裡糊塗地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或過錯。

 

你還要明白:

(1)如果對方因為你保護自己的領地而生氣,這是對方的問題,你不必內疚;

(2)拒絕不會傷害人,憤怒才會傷害人,這也與你無關;

(3)不要讓對方的憤怒指使你去做不情願的事情,也不要對此有所妥協;

(4)不要讓對方的憤怒影響你的情緒,從而使你也變得憤怒起來,或因此而羞愧;

(5)做好這樣的準備——在有必要的時候遠離對方,保護你自己。

 

怕被拒絕,只好什麼事都自己硬扛

有時候我們害怕被別人拒絕。楊小姐提起她剛到美國時的一件事,因為沒地方住,身上的錢又不多,就想到老鄉那裡暫住一段時間。但是,她一開口就被拒絕了。那位老鄉以「家裡人多房間少」的理由對她關閉了大門。第二天再打電話,已經無人接聽。楊小姐說:「這件事讓我有了心理陰影,覺得很難再對別人開口。從此有事需要求別人時,我寧願委屈,也不想再求人了!」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成熟度,就看他能否自在地對別人說「不」,以及能否主動要求別人來幫助他。這其中,也包括是否有承受的能力——當別人拒絕時,是否可以心平氣和。

結論是:一個人能夠說「不」和接受被別人拒絕,都是需要勇氣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被拒敏感」。指的是一個人既不懂得拒絕,也不能自如地對別人提出要求。既害怕拒絕,也害怕被拒絕,這是一種尷尬和糾結的心理狀態,時常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現,毫無預兆。

楊小姐因為熱心助人,口碑很好,別人喜歡來「麻煩」她,甚至不停占便宜,苦水只有她自己吞。她自己總結:「死要面子活受罪,吃虧的從來都是我。」如果進一步挖掘這種行為表現的心理根源,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潛意識中一直想討好別人:

 

(1)功利性的討好別人,通過主動成全別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2)防禦性的討好別人,通過委曲求全來使自己處於安全地帶,避免樹敵,為自己取得較為寬鬆的生存環境。

 

看起來,這似乎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任何事情一旦走向極端,就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害怕說「不」的行為極端化後,就使自己的內心失去了對「本我」的依託,事事以別人的感受為判斷標準,不敢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也害怕自己的合理要求被人拒絕。

 

————————————————————————

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從拒絕別人開始!

————————————————————————

 

《別讓不懂拒絕搞死你》 ——周維麗

☛ 金石堂:https://goo.gl/tcQECq

書籍特色

徹底擊碎你不懂拒絕的心理,幫你建立全新自信的心理模式,讓你勇於拒絕,敢於對他人提出要求,從此,你的人生你做主。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