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慢速生活《這一站,樂活》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樂活宣言

雨果說過,在生活中邁步猶如在泥濘中前行,可見多有難度,我把這話語擺放在心中,一直重複思慮著,如何幫助他人立即有效的脫離泥濘,走回坦途。

 

那一天,記得是細雨霏霏,電視台錄影結束後,主持人很興奮地告訴我一部很溫馨,卻賺人眼淚的好片,片名是「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由摩根費里曼與傑克尼克森主演的。當時正忙,回家便遺忘了,而且一忘多年,這部片子因而淡出我的世界,直到最近再度聽聞,我才從廢墟中找了出來觀賞,感動久久不散。

 

這是部非常具有哲思的片子,讓人哭笑交雜。欣賞之後,開始整理心情,靜下心來思考人生裡的要與不要,片子裡著墨最深的是快樂與親情,而它們同時也是人生中最深沈的東西。

巴吉霍相信,人生至樂是,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反觀周圍的人,大多數是做別人可以做的、自己卻不愛做的事,便無樂可言了。

快樂便靜悄悄地從很多人的人生地圖中消失了,工作這件事所帶來的看起來只有苦澀,沒有歡愉,以至於有一天回首前塵時,個個直呼不值得。

 

與一群愛山樂水的好友利用假期爬山,問及快樂嗎?他們竟不約而同地轉頭望一望我,表情滑稽。如果連這些成天與山水為伍的人都說不出快樂時,現代人之中有多少人快樂就很值得懷疑了。

工作賺錢,辛苦持家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快樂,而非單純的財富,只是如此終生,落得一無所有,值得嗎?

 

快樂這件事常被很多人挪到退休後再說,以後再講,有了錢就會如何云云。朋友很羨慕在台東過著悠閒生活的人,卻又自覺時候未到,所以做不到,只是我擔心的是,時候到了,會不會閻王爺也跟來報到?

這些年來,參與的喪禮多過了婚禮,一些故舊好友遠離塵世,歸返天堂,離開前總叮嚀我們:莫忘玩樂,別太愛錢。為害最鉅的就是他們口中一再咀咒的錢財,的確非常諷刺 。

 

「練習曲」一片也是透過男主角的口說出這佳句名言:「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我的存在主義

有些事的確該快,很想睡了,周公一直打來電話,扣成急急如律令,就該快快去睡覺。

晚上臨睡前,孩子等著聽晚安故事,瞌睡蟲已在召喚,就得快快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個結束,趕緊依在床前,打開故事,說起幻想小說了。

美食當前,想必手腳也要快,否則好吃的,全被貪吃的搶走,可就慘了,這是玩笑話啦。

有些事還是慢一點好,比如說,慢一點見閻王,應該是不錯的決定。

 

生活之中,當也有慢的,吃飯用餐還是慢一點為宜,太快了,反而弄壞了胃口,吃不出菜的香氣和飯的甜度,致使消化不良,養份吃了進去,化成堆廢物出來,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醫生說,多少歲就咀嚼多少下,堪稱座右銘,簡單易懂,三十歲咬三十下,五十歲咬五十下。萬一三十歲看起來像五十歲,應該咬三十下?或五十下呢?口腔的用途未來將大增,可以彌補腸胃消化力的不足,細細咬,慢慢吃,多健康。

生病也不必比快,跟著流行走,總是不妥,千萬別什麼病流行,我們就罹患什麼病,這種手腳也未免太快一些。

 

我不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比我忙,只是我可以表現優雅,他們何以匆匆忙忙?我經常利用捷運轉乘高鐵,與上班族們擦身而過,見過的人經常都是步履飛快,口中喊著,借過、借過,趕路去上班。如果他們再早十分鐘、二十分鐘,甚至提前半小時出門,景象會不會有所不同?

我擺脫這種噩夢的方法正是提前出門,這樣便能優雅閒散,不被時間壓迫,因而破解了一部分的匆忙之苦!

 

現代人像司晨的公雞、孜孜不倦的螞蟻,印象中,多數人做事並非一件一件來,而是兩件事以上一起做:吃飯用餐兼看報紙、批閱公文兼打手機、打高爾夫球談公事、喝咖啡談生意,什麼是悠雅,很難在這些人的身上看見,我們必須追著事情奔馳,即使只是一件芝蔴綠豆大的事情,都是羈絆,使人裹足不前。根據我的觀察,多數人都是披著微光出門,夜裡戴著星月歸來,這些人與一部時時運轉的機器有何兩樣?

 

一個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是我的堅持,這樣便簡單多了,不會顧此失彼。同一時間做兩三件事,無疑是緣木求魚或者透支體力了。

社區有籃球、羽球、網球、游泳池、健身室等,可惜運動人口永遠是可憐的寥寥無幾,藉口是忙,這些沒有時間運動的人,卻有很多時間生病,莫非是弔詭?

 

兩位登山好友,個性大不同,一個快一個慢,一個見樹,一個見林,快動作的山友,很快就爬完一座山,遠遠看來,只見他在山徑裡上上下下,滿身大汗回家;另一位山友則以閒盪著名,得有心理準備,往往得耗盡一天,從見山是山,爬到見山非山,再回到見山是山的境界,過程有如幡動還是心動一樣反覆辯證,有意思極了,與他爬山,有如參禪,風起雲湧。

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藍伯利基說:「兩個人從同一座城堡向外眺望,一個人看見泥土,一個人望見星星。」

這層深意我大約懂得了。

 

樂活方程式

海德格爾說,人生是向死的存在,而詩人惠特曼則相信,並非人們想像的,生命是一種幸福。我猜沒有幾個人能有這種哲思,畢竟不是存不存在的問題,而是無論怎麼想都是事實,不能更改的,與其想著未來,不如在意存在的當下。

 

朋友的埋怨,早是我的發現了,他們說:

以前收紅帖,參加婚禮;

現在收白帖,參加喪禮。

 

並且用驚嘆號下了註解:「老朋友一個個走了,新朋友卻一個也沒來。」孤單處難掩孤單,存在與不存在的議題浮掠心頭。歲月果真不饒人,猶如躂躂的馬蹄,飛快奔來,而今確實感受到壓力,心裡突兀想著,就在不久之前,自己還是個年輕小伙子,怎麼南柯一夢,一覺醒來卻鬚已星星也,莫非這就是人生。

也許人生本就如此,一直沒有變動過,只是我們常扮演那個愚蠢的後知後覺者,等待時間解謎,一一釐清事實,可惜時光荏苒,頓悟時,機會早已滑出核心之外,後悔莫及了。

 

人生實際上並不算長,一晃眼,少年便已變白頭,甚至稍不留神,老年便隨之而至了來去匆匆,如果再不踩一點煞車讓它慢速下來,或許連最基本的美好都難再見了。

這麼短急的人生該如何來演?像王永慶一樣,孜孜不倦工作,為建立一個經濟王國而活,至死方休?或者像陶淵明一般,得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必汲汲營營。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註定人生樣貌,該是汲汲營營?或者悠哉遊哉?為財富而活?或者生活質感?

 

有一天,透早醒來,太太迫不急地告訴我,一位在當精神科醫生的熟悉老友,前一夜燒炭離開人世了。這一驚可不小,他可是身心靈專家,連他都想不開,一般人怎麼辦?

一些蛛絲馬跡其實早已顯露,只是我們未必留意或者在意,更難的是,未必幫得了忙,他的煩惱,以至於走向絕路的理由,百分之九十是自找的。原本在一般診所當差的他,一心想著自立門戶,而且付出行動,在人來人往的地帶租了一間店,開起心理診所。根據我私下的盤算,按月得付出的錢可能高達二、三十萬,如何從個案中取得平衡點,難度極高,除非收費達驚人程度,而且得不停接案。我算是很會使用喉部發聲的人,如果連我都辦不到,他是根本沒機會,果真被我猜中,煩因而由心生出來了。

 

我們曾一起在熙來攘往的街道旁的咖啡屋中啜飲咖啡,只見他的杯子一直在手中迴旋,焦慮與不安顯露無疑,而他本身就有憂鬱特質,實在不合適這個行業,各式原因加乘,成了最後一根致命稻草了。

人生說滅就滅,就如同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護理長所言,明天是那麼樣的不可靠,有時候一天醒來,查班巡房便走了好多人。在醫院中看慣了生離死別的他,開始相信人生真的只像一種來去。

原來存不存在是由呼吸決定的,而非財富。

 

書中我曾寫過鄙視那些一心數用、賺錢不眨眼的人,事實上其中一個就是自己,一度忙得不可開交。不怕工作,只怕沒工作,電視台必上,廣播也好,稱得上是老一代的名嘴,只是這種虛假的日子,根本不合適我,累極了,因而想到死人還用花錢嗎?朋友更直接,他說死人花的是冥紙,言之有理,幾經思索終於通透,回到真實世界,把原來談定的幾個電視節目推了,電台改成專家角色配合,沒有什麼營養程度的座談會就免了,這些全是錢,卻帶刺傷身,一得一失吧。

 

在電視錄影時常常巧遇倒頭就睡的主持人、一臉倦容的來賓,以及滿頭花髮之人,看來全是無力之人,金錢在他們身上的意義為何呢?

累了為何不休?不懂!人就是人,不是鐵人、機械人、鋼塑的。肉造的人,其實體能是有極限的,而且通常不佳,短短數小時,大約就告罄了,無法周而復始地運作,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其演化成一種作休並濟的形態。事實上,如果我與他人一樣努力,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超過三倍,只是如此賣力得到的錢是錢嗎?或者更像一堆廢物?

 

美國心理醫生雷魏斯(Lawerence)研究癌症病人時發現,很多罹患癌症的人都是悲觀者,很不開心,不懂得善待自己,很早就對生命失去意義與希望;只要有人能教他們重新開心生活,存活的機率便大大提高。

雷魏斯相信,不善待自己才是生命絕望的最大天敵。

 

有位醫生夫人在網站裡留言向我訴苦,她覺得與先生之間像是只剩金錢交易,先生工作、給錢,但全副心力全在醫院經營與從病人身心取得財富上,忘了他們母子。

他惺忪出門看診,入門疲倦睡了。

她很哀傷,懷疑往後的生活不知該怎麼過呀!

我建議她,與其替別人不如替自己活著,何妨善待自己一回,比方說:

看場展覽、喝杯咖啡、爬爬山、泡泡湯、聽音樂、逛書店、種花、吻風親雨賞楓葉。

她的心情果真好起來,寫信言謝。

開心真的很重要,我用這些方式開心,你呢?

.騰出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下午。

.設計一趟開心的假期。

.布置一個令自己開心的家。

.把廚房更新一次。

.讓後陽台不再零亂。

.找回興趣。

.實現夢想。

.累了便喊停,體力零負荷。

.凡事往好處想。

.在窗櫺邊賞鳥。

.喝杯桂花茶,聆聽經柔的音樂。

 

……

我屬於感性之人,喜歡四處看展覽,想法很奇妙:相信這些展品全是千里迢迢來會我的,當是故舊好友。事實上,這些展確實來之不易,有些從羅浮宮而來,有些遠自大英博物館,莫內、畢卡索的真蹟,風雨故人的展品,此時不看,還待何時?即使忙著,我還是會撥空閱覽,會會這批遠道而來的佳作,這些正是我的紓壓處方,名曰:忙裡偷閒。

該花的錢通常不吝嗇,兒女有時會覺得我怪怪的,明明是小錢我卻鬼叫,因為那是不當花的,但旅行花大錢,我卻心安理得,因為那是當花的。這一條界線,也許他人不明究理,我卻清楚得很,而且奉行不渝,因為那是一種善待。

我向兒女保證過一事:絕不幫他們帶小孩,上半場的責任已了,我想快意度過人生下半場。

 

摘自《這一站,樂活》 作者:游乾桂

書籍特色

工作重要,但休息是必要,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三十歲該作不作,七十歲該休不休,都非幸福之事,平衡點叫做樂活,請把本書想像成樂活人生的一帖「藥引」,人人都該替自己添幾碗水,熬製一定的時間,服食而下,方有自樂之用。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