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照著「腳本」在進行《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文章


▍決定人生的「腳本」,究竟是什麼?

 

「人生腳本」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提出的心理程式,他也是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的創始人。

人生腳本當然不是真的腳本,而是人在各種體驗中所得到的感受,在心中寫下「自己一定會這樣過一生」的腳本。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你完全沒有發覺,然後人生就照著腳本發展。

人如果抱持著某種想法或信念,就會無意識的配合行動,結果就變成現實,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實踐預言」。

就像聽到算命說「你一個星期內會發生事故」,而無意識的配合行動,讓事故發生,應驗占卜結果。或是聽到「血型A型的人是這種個性」,就表現出那種個性的樣子。

 

人生腳本可以說是你的「人生預言書」,你會在不知不覺中,依循著預言行動。

 

也就是說,認為「自己運氣不好」的人,是因為寫下了運氣不好的腳本;而覺得「自己運氣好」的人,是寫下了運氣好的腳本。

覺得自己「經常成功」或「關鍵時刻就會失敗」,都是自己寫下的腳本。

實際上,機運不佳並非偶然,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故事。

 

▍腳本主要寫於幼年時期

 

「人生腳本」在七歲以前就開始撰寫。

來源可能包括來自父母「將來要出人頭地」的訓誡,或是周遭的人「○○總是靜不下來」的評語,以及學校教育。

 

在學校被同學、朋友賦予「被欺負」、「搞笑」等角色,就會拚命的印證,自己的行為舉止會為了配合角色而改變。受到霸凌的孩子,大多從小就被欺負。

在無意識中配合周遭的環境演出角色,是因為配合演出比較不辛苦。

 

腳本就如同「角色」,被賦予角色的孩子,就會配合這個角色來度過人生。

 

幼年時期寫下的人生腳本無法輕易逃離,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沒有符合人生腳本,也會在無意識中配合腳本自動調整。人生腳本就是如此強而有力。

例如一開頭提到的A先生,有可能是幼年時期事情做得好也不得到讚美,因此寫下了「自己不可以有始有終」的人生腳本。所以,一切都很平順的時候反而很焦慮。

而外遇的B女士,有可能是幼年時期家境清苦,所以寫下了「自己不能擁有溫暖的家庭、不能得到家人的愛」的人生腳本。好不容易創造了美滿的家庭,內心也無法滿足,所以才會自己破壞幸福,回到原本的腳本上。唯有發現人生腳本的存在,並加以改寫,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不管是哪種人生腳本,只要能給自己的人生加分,就是好腳本。但如果是會讓自己不幸的腳本,即使再耗神費力也應該要改寫。

 

那麼,人生腳本真的可以改寫嗎?當然,人生腳本十分頑強,很難改變也是事實。

但是,只要有「這是人生腳本在作祟」的認知,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應。

也就是說,不要沉浸在腳本裡,以超然的觀點,冷靜看待「這只不過是腳本」,光是這樣就大有幫助。

那些失敗、不幸(或是幸福),不是「運氣」,而是「腳本」造成的,只要知道這一點,你就有操控人生的餘地。

 

知道人生腳本的存在,你就會了解,以往認為「反正我不會出人頭地」、「反正我不會受歡迎」等等的命運,而自暴自棄的人生,其實只是自己無意識中演出的一齣戲。

腳本是怎麼完成的,我們再詳細來了解。

 

▍一切都來自於「禁止令」

 

禁止令,顧名思義就是「不可以○○」的命令。

 

每個人在孩提時期,應該都接收過「不可以跟陌生人走」、「晚上十點以後不可以看電視」等等的「禁止令」。

也有非語言的禁止令。例如媽媽總是告誡孩子「飯前不可以吃零食」。某天,晚飯前孩子耍賴要吃零食,媽媽很罕見的答應:「如果那麼想吃,就吃吧。」但卻是一副憤怒的神情,語氣也很冷淡。

這種狀況下孩子也察覺到「不准吃」的訊息,忍耐著不敢吃。孩子觀察父母真正心意的能力,絕對超乎想像。

像這樣非語言的因素,也就是雙親的態度、表情、動作等等,傳達出「不可以」的訊息,也是一種「禁止令」。不只是直接說「不行」、「不可以」,父母也會對孩子下達非語言的訊息。

被育兒、家事搞得團團轉的時候,孩子還一直問:「這是什麼?」父母可能會不自覺的冷冷回答:「不知道。」這個時候,孩子接收到的不只是「不知道」這個訊息而已,還會被父母的態度嚇到,感受到爸媽發出「不要靠近」的拒絕訊息。

於是,孩子給自己「不可以靠近」父母的禁止令,命令自己「不可以」。為了不讓父母不開心,孩子心裡會想是不是不要撒嬌比較好,有的孩子還會察顏觀色,跟父母保持距離。

 

這就是孩子的「成見」。藉由限制自己的行動,來獲得雙親的愛,這是生存本能。

孩提時代形成的成見,長大成人後也不會消失。

有著「不可以靠近」禁止令的孩子,長大後就不擅長跟其他人溝通,過著總是一個人行動的人生。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自己製造禁止令。有的孩子跟父母撒嬌嬉鬧,即使聽到父母說「等一下」,被拒絕也不以為意,馬上投入別的玩樂。每個人的認知方式都不一樣,父母的反應,孩子會怎麼接收也有很多種情況。

 

▍製造負面腳本的13種禁止令

 

美國醫學博士、也是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長的鮑伯.高登(Bob Goulding)和瑪麗.高登(Mary Goulding)夫婦,將對人生有特別重大影響的禁止令進行分類。受到這些禁止令強烈影響的人,容易寫出負面的人生腳本。

下面就來介紹具代表性的十三種禁止令,你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自己是否有受到影響。

 

1 不可以做任何事

這個禁止令容易發生在父母管教嚴格、過度保護、過分注意細節的家庭。

「不可以爬樹,很危險!」「不可以踢足球,會受傷!」「不可以跟那個小孩玩!」像這樣規範各種行動,會讓孩子形成「什麼都不要做比較好」的禁止令。

有這種禁止令的人,一直當乖小孩的結果,長大成人後可能會欠缺積極性,容易順從別人的意見。

職場上,等待指令型的員工,可能就是受到這種禁止令的影響。從小就順從父母說的去做,沒有自己思考、行動的習慣。因此,如果沒有主管或前輩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該做什麼。

 

2 不可以做自己

「本來想要女孩子的……」「女兒就是賠錢貨啊……」像這樣經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別或人格,很容易會產生這種禁止令。

身邊很多異性朋友,同性朋友卻沒半個;或是對於社團、足球隊這類只有同性的團體很不在行的人,受到這個禁止令影響的可能性很高。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對自己的性別或自我沒有自信。缺乏自信,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評價、常識、社會氛圍所左右。

 

3 不可以孩子氣

「你是哥哥,要有擔當一點!」「你已經是姊姊了,不可以哭!」下有弟妹人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而產生禁止令。

聚餐時拚命幫大家挾菜、斟酒,一直忙著照顧大家,自己完全沒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這種禁止令的束縛。

有這個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著要長大,孩提時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過認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責任感過剩,也會成為一種累贅。

 

4 不可以長大

跟上一種情形相反,「媽媽什麼會幫你做好。」這種禁止令容易出現在被過度保護、寵溺的么兒身上。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覺得「永遠都當個孩子,什麼都不會做比較好」。所謂的「戀母情結」就是這種情形。

長大成人後還無法脫離「不可以長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來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參加聯誼、幫孩子決定結婚對象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5 不可以有情感

跌倒了,因為疼痛忍不住哭泣,卻被父母責罵:「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無法坦率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壓抑自己的情感,對事物漠不關心、毫不感動,不會痛哭流涕,也不會勃然大怒,聲音沒有抑揚頓挫、表情貧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6 不可以思考

「不要跟父母頂嘴!」「安靜聽我說!」不少父母會這樣威嚇孩子。在父母歇斯底里怒罵下成長的孩子,容易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放棄思考,無法進行邏輯思考、冷靜判斷。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

 

7 不可以靠近

「我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安靜一點!」父母總是這麼說,很少有機會可以親近父母,被迫跟雙親保持距離的人,容易會有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人逃避和父母說話,不會說心事給父母聽。長大成人之後,也不會跟別人訴說自己真正的想法。

即使工作上有煩惱,也不跟主管或同事討論,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即使遇到討厭的事情,抱著「只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說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8 不可以成功

做得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讚美,失敗了反而能受到安慰和鼓勵,這樣的經驗不斷重複,就容易產生「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

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毫不關心,只有失敗的時候才能得到父母的關心,孩子就會被灌輸「不可以成功」的想法。還有,聽到父母嘆著氣說:「這孩子每次在關鍵時刻就出包……」孩子就會認定自己是「無法成功的人」。

不管創業幾次都會失敗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束縛。

 

9 不可以有欲望

小時候因為生病或受傷造成父母親經濟負擔,或是單親家庭、看著父母親為了子女一直含辛茹苦,就很容易產生這種禁止令。

無法坦率說出自己想要什麼,不僅如此,還會把機會讓給別人,或是自己破壞幸福。

薪水很少、自己省吃儉用,卻還要供養男友或女友的人;或是朋友開口說「借我錢」就無法拒絕的人,都有可能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和朋友喜歡上同一個人,卻還幫朋友告白,也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

 

10 不可以健康

只有生病時才能隨心所欲的吃點心、喝果汁等享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或是看到父母只照顧體弱多病的兄弟姊妹,就容易產生這種禁止令。

這個禁止令會讓人藉由生病或受傷博取同情,也會藉由突兀的行為或奇怪的發言來引人注目。健康檢查出一堆問題也不改變生活習慣、不斷暴飲暴食的人,可能就是認為「自己不能身體健康」。

 

11 不可以重要

考試得到好成績被老師稱讚,孩子很高興的告訴父母,如果父母只是說聲「嗯」,反應冷淡,孩子會因為沒有得到認同而備受打擊,長久下來就會覺得「自己不可以成為重要的人」。

有這個禁止令的人,經常會費心讓自己不要太醒目,也討厭背負責任。喜歡樸素的打扮,話很少、說話聲音也很小的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禁止令的關係。

有些人當部屬或隊員很優秀,但是一旦當上主管、隊長就無法發揮實力,也可能是受到這個禁止令的影響。當有機會升遷時,會因為「不可以成為重要的人」的心態,自己就停下腳步,不願意使出全力。

 

12 不可以有歸屬感

父母幫孩子選擇朋友,「不要跟那個孩子玩。」或是幫孩子答辯,「這個孩子很害羞。」這種例子屢見不鮮,這會讓孩子和同世代的人接觸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有這個禁止令的人總是單槍匹馬,無法融入團體或職場中。團體出遊或公司旅行時,雖然跟一群人一起出去玩,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自己單獨行動,還有總是回絕聚餐邀約的人,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禁止令。

 

13 不可以存在

這是最痛苦的禁止令,幼年時期遭受虐待,或是聽到父母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被父母視為不幸原因的孩子,就會有這個禁止令。

因為否定自己的存在,變得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酗酒或藥物成癮的人,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禁止令。

 

▍4種不同的人生定位

 

前面介紹了各種禁止令,有沒有剛好說中你的情況呢?

 

當然,孩子的認知方式是因人而異,並不能簡化成「如果父母說了這些話,孩子就會變成那樣」。但是,對於判斷這世界「什麼好,什麼不好」,父母的禁止令有很大的影響。

這些禁止令會形成四種不同的「人生定位」,影響我們看待世界,以及日後待人接物的方式。

 

1 我好,你也好

「天生我材必有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肯定自己、也認同他人。

大多擁有幸福的人生腳本,過著充實的人生。受到雙親適度的禁止令,所以自己的人生腳本不會受到他人的言行所迷惑,能夠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

心胸寬大,對他人的遭遇能夠感同身受。看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會是值得尊敬的領噵者。有自信,正向積極,遇到挫折不會輕易灰心沮喪,經常鼓舞身邊的人。

觀察一下自己或身邊同事平常的言行舉止,會自然而然的說出:「大家加油!」「大家都很努力了!」大概就是這類型的人。

 

2 我不好,你好

「我不是什麼重要人物……」「身邊的人都好厲害!」經常否定自己、肯定他人。

學生時期沒考上第一志願學校、無法滿足父母過度的期待,因為這個失敗得經歷,而把「我沒有能力」、「我很糟」的禁止令寫進自己的人生腳本裡。

自我貶低,對所有事情都很消極,就算有戀愛或升遷的機會,也會畏縮退卻,認為:「我沒辦法……」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踏出一步,也會因為心底深處一直想著:「反正一定會失敗……」結果就真的進行得不順利。

 

因為缺乏自信,即使工作上表現優異,也會有「還不夠好」、「那個人比較優秀」等自卑情結,覺得別人比較出色,自己比較差。

「我比較差,你比較好」,某個層面上來說,也是允許別人支配自己。對於血汗企業的剝削只會默默順從,就是屬於這類型的人。

 

3 我好,你不好

「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也是我的!」就像漫畫《哆啦A夢》中胖虎,肯定自己、否定他人。

常見於幼年時期在父母過度保護下成長的人身上,「你最棒了!」「只要你想要,通通買給你。」沒有受過任何責難,聽到的只有讚美,容易自我中心,任性妄為。

喜歡支配他人,疑心病重,會竭盡所能剷除和自己想法不同、意見相左的人,屬於暴君型的人物。

不允許他人成功,所以會以挑成功者的毛病,以欺負弱者為樂。

網路上的正義魔人,也是屬於這個類型。即使對方是陌生人,只要對方的行為或言論有一點點不順自己的意,自尊心就會立刻高漲,對別人趕盡殺絕,深信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這是最有問題的類型,「活著好難……」「人生沒有意義……」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全盤否定。

幼年時期曾經遭受虐待,因為身邊沒有一個會無條件接受自己的人,心中無法建立起「安全基地」。

這類型的人在人際關係上很極端,有的會自我封閉,斷絕一切人際關係,成為繭居族;也有人會像邪教的信徒一樣,盲目的依賴他人。

因為幼年時期的禁止令,形成我們的「人生定位」,是我們認知、判斷的基礎,也決定了我們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e6%8b%92%e7%b5%95%e8%a2%ab%e6%94%af%e9%85%8d%e7%9a%84%e5%8b%87%e6%b0%a3

摘自《拒絕被支配的勇氣》作者:鈴木敏昭

書籍特色

帶你一步步認識自己的人生腳本,
從更高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思考、感受、情緒、反應,重啟生命的設定,
讓你找到不再被支配的勇氣,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