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維持成果,請捨棄四十歲以前的自己《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不知不覺堆積的「渣滓」

跨過四十歲的門檻以後,你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最近身體好沉重……」

「只要一加班,隔天早上就很疲倦……」

「只不過是被叫去出席會議,一天就過完了……」

「一整天的待辦事項完全做不完……」

「每次部下開口提問,都覺得很煩躁……」

「三不五時就想看一下手機……」

「很擔心能不能達到業績,擔心得夜不成眠……」

四十歲到四十九歲的階段,是職業生涯的折返點。

在職場上打滾二十年的人,身上總背負著各式各樣的重擔。

• 二、三十歲期間累積的「工作實績」。

• 二、三十歲期間學會的「工作技巧」。

• 二、三十歲期間取得的「公司頭銜」。

• 二、三十歲期間養成的「習慣」。

• 二、三十歲期間建立的「自信」。

• 二、三十歲後栽培的「部下」。

• 二、三十歲期間建立的「人脈」。

 

無論「好」與「壞」,都在不知不覺間如渣滓般沉澱,讓你的身體和心靈感到愈來愈沉重。不僅如此,你還要負責管理部屬或營業收入目標,愈來愈多過去不曾接觸的新工作,此時全落到了你的頭上。

這簡直和搬家時的垃圾山沒什麼兩樣。置之不理的話,垃圾會愈積愈多,總有一天你會懷疑:「這麼多不必要的東西,究竟是從家裡哪個角落冒出來的啊?」

許多人就是在這樣幾近滅頂的工作洪流中,度過了四十幾歲的日子。

 

 

◆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是騙人的嗎?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

四十歲,不惑之年,意指「人活到四十歲以後,便不再對自己的生存方式感到迷惑。」但現實生活中,是否「四十而惑」才是正解呢?

 

幾年前,我在一本叫作《四十代男塾》(高橋恭一編著/日本Business 社出版)的對談集中,有幸針對「未來的領袖」發表己見。

在《四十代男塾》中,我將四十到四十九歲的人稱為「夾心世代」。

他們被夾在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中間動彈不得。以往通用的商業模式不再通用,新的時代必須求新求變。他們從原本船員的角色,被迫成為掌舵的船長(主管)……

當肩上背負的擔子愈來愈多,卻無法再向上升職加薪時,會感到精疲力盡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因為已經預見未來的結局,所以不免開始考慮「要繼續留在公司嗎? 還是要轉職或創業呢?」這樣的念頭恐怕不會只有一、兩次。但是……實在很難下定決心。

這就是人在四十幾歲的階段會面臨到的現實。

 

 

◆四十幾歲的階段,連不需要背負的擔子也會落到自己肩上

人會感覺肩上背負的擔子很沉重,是因為把不需要背負的擔子也攬到自己肩上的緣故。

如果能夠卸下「自己目前擁有的東西」,獨留「對自己來說真正必要的東西」,捨棄不要的、多餘的或陳舊的東西,便能夠改變「精疲力盡的自己」。

把三十幾歲以前的「習慣」、「想法」、「興趣嗜好」、「資產」、「人際關係」和「運用時間的方式」重新整理一遍,篩選出「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此一來,或許就能擁有「四十而不惑」的自信了吧。

 

 

◆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把不要的東西丟掉

二、三十歲是累積、學習或獲取各種事物的階段。

投入愈多,成果愈豐。這道理既單純又明快。但是,假如始終對「投入=成果」這道方程式深信不疑的話,成果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減半。

 

就好比一個原本能夠投出一五○公里剛猛速球的投手,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無法光靠直球壓制對手一樣,是很自然的哲理。

過了四十歲以後,請鼓起勇氣「捨棄」現有的東西。整理人生的方法和整理房間或書桌一樣,都是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而已。

捨棄陳舊的自己。捨棄堆積在身心靈的渣滓。捨棄疲憊不堪的自己。然後再一次找回「價值」和「自我」。想要脫離夾心世代,「捨棄(停止、減少)」才是最好的方法。

 

本書總共彙整出四十三項「不要的東西」,但願能成為各位再次確認「工作目的」和「生存目的」的契機。

 

 

【SECTION 37:請停止在意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和「線」一樣,粗細全憑自己決定

用一個東西來比喻的話,人際關係就好像一條「線」。

線的粗細或韌度,代表的是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若彼此之間的線又粗又強韌,代表關係良好。相反地,當線很細或亂七八糟地糾纏在一起時,這就是自己和對方關係正在惡化的證明。

 

而且到了四十歲以後,線的「數量」會愈來愈多,關係也愈來愈複雜。

自己和部下的線、自己和上司的線、自己和同事的線、自己和客戶的線……

自己和雙親的線、丈夫和妻子的線、丈夫和孩子的線、妻子和孩子的線、丈夫和岳父母的線、妻子和公婆的線、孩子和祖父母的線……自己和朋友的線、自己和鄰居的線……

隨著年歲增長,「關係的線」愈牽愈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必要加以控制才是。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理清哪些是「需要變粗的線」「需要梳整開來的線」,哪些是「不需要變粗的線」「不需要梳整開來的線」。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很有可能會找不到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線在哪裡。

以我自己為例,以前在新加坡認識的人,和我之間的線就變細了。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我已經回日本了。

另一方面,我和學生時期的同學之間的線,正在「重新加粗」當中。我們趁著在臉書上重新取得聯繫的機會辦了同學會,還互相開玩笑說:「趁著有生之年,大家再聚一聚吧!」

 

 

◆只要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就不必再煩惱了

想要控制漸趨複雜的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在意」。如果在意東在意西的,搞得自己每天坐立難安,只會讓身心益發疲憊而已。稍微「隨便」一點,我認為才是最適當的狀態。

比方說,在「生氣」這個選項的背面,還存在著「不生氣」這個選項。面對部下的失敗,既然能夠選擇「生氣」,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生氣」。

 

同樣地,在「在意」這個選項的背面,也存在著「不在意」這個選項。

假如一位業務員在電話行銷的時候被掛電話,他可以選擇「一直去在意,搞得自己灰心喪氣」,或者是「立刻切換情緒」。

 

如何對事物「賦予意義」,決定權全在自己。

 

如果在汽車製造廠工作的人,賦予汽車的意義是「每年奪去超過四千條人命的殺人工具」,那麼這個人應該就無法興起「來製造汽車」的念頭吧。但如果賦予汽車「創造新生活型態」的意義,自此刻起他就得到了在那個職場工作的價值。

我能夠跟「討厭的人」來往,也是因為我不以好惡論人。我認為無論對方為人如何,只要和這個人來往能讓我得到成果,對我來說就是重要的人。

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不要想太多,試著選擇「不去在意」吧。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能夠減輕人際關係的壓力。

 

★我的行動:選擇並珍惜「想要讓線變粗的關係」。

 

 

【SECTION 39:若想要討人喜歡,請捨棄「想要討人喜歡的念頭」】

 

◆說不出嚴厲的話,是因為不信任對方

我捨棄的第二樣東西,是「想要討人喜歡的念頭」。

「不想被人討厭」或「想要討人喜歡」的心情,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情。不過,如果這樣的心情太過強烈,面對他人的時候,便無法採取嚴格的態度。不管是在部下的培育或日常的人際關係上,一旦捨棄了「想要討人喜歡」的心情,一切都將從那一瞬間開始改變。

 

我開始肩負起培育部下的責任,是在二十三歲的時候。

當時的我是個很「做作」的人,相當在意別人的眼光。「想要討人喜歡」的心情表現在外,就是每次發言總是適可而止。

「如果說了這種話,說不定會被對方討厭」「指導得太過嚴厲的話,對方可能會受傷」…… 多方顧慮之下,只好仔細斟酌我的用字遣詞。

但是,追根究柢來說,上司的目的並不是「討好部下」,而是培育部下,然後協助他們達成目標。

如果一心只想「討好部下」或「當一個好上司」的話,一輩子也無法做好培育部下的工作。於是,自從我開始思考「怎樣才算是稱職的上司?」時起,我就永遠告別「做作」的行列了。

「如果說了這種話,會不會被對方討厭呢?」這番心情的背後,隱藏著「不夠信任對方」的含義。

假使真心信任對方,那麼即使是嚴厲的話,也應該有辦法說出口不是嗎? 內心應該會認為:「接下來要說的話,對方可能會很難接受,但他一定能夠明白我的苦心。」

 

之前,我曾經對某個部下說:「你覺得你繼續待在這個公司會得到幸福嗎?我不這麼認為。我給了你好多次機會,還跟你做了約定,可是你並未遵守約定。能不能待在這家公司,我想這並不是你人生的一切,而且你在別的地方還有其他更能發揮的空間。我希望你把我這番話當作是最後通牒。如果過了約定期限,你還無法兌現承諾的話,我們就到此為止吧。」

我說這番話的用意,是希望激勵他加緊努力,所以才會如此不留情面。讓他知道「我說不定真的會要他辭職」,如果這樣他還是不知長進的話,只好請他捲鋪蓋走人了。但我想是他的話,一定能夠了解我的苦心的。是他的話,一定會發奮努力的……而對我來說,這是一場賭注。

他在我面前撲簌簌地流下眼淚,然後,我贏得了這場賭注! 他從此蛻變,埋頭猛衝,變得比任何人都努力,不斷締造新的成果。

 

◆以結果論,有話直說比較容易「討人喜歡」

在意他人眼光的生活方式,非常地拘束。與其在意「別人會怎麼想」,不如捫心自問:「我想怎麼做?」藉以改善溝通成效。若持續出現溝通不良的問題,則代表方式有誤,再隨時加以修正即可。

奇妙的是,當我捨棄了「想要討人喜歡的心情」,開始「不顧情面有話直說」以後,反而漸漸得到旁人的「好感」。

雖然說要「有話直說」,但也不能一天到晚埋天怨地,還是必須進退有度。不過再怎麼嚴厲、負面或難堪的話,只要是對對方有益,還是必須清楚傳達才行。

 

◆焦點應放在給對方的貢獻,而非對方身上

至於如何捨棄「想要討人喜歡」的心情,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把焦點放在「對人的貢獻」上,而不是放在「人」身上。

如果把心思放在「人」的身上,做事瞻前顧後的我,恐怕會因為太過怯場,而無法從事現在這個必須在人群面前發言的行業。

平時,我總是把焦點放在「給願意聽我說話的人的貢獻」上,因此才能夠集中精神思考「我要提供給這些人什麼東西?」「怎樣才能讓大家開心地滿載而歸?」和「自己的行動」並且不再怯場。

這樣的思考方式,讓原本有人群恐懼症、不太擅長在眾人面前說話的我,心境上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我的行動:擁有信念,讓我能夠直言不諱地傳達負面訊息。

 

 

【SECTION 15:請停止所有「無法想像的事情」】

 

◆人類的行為以形象為依歸

我的朋友A「從小就很喜歡祭典」,即使現在已經年過四十,依然年年在祭典中抬轎。

我小的時候也抬過神轎,但現在已經不再去祭典湊熱鬧了。

我的朋友B「很愛打高爾夫球」,一年至少參加一百回合。我以前也打過高爾夫球,但現在幾乎不打了。

我的朋友C「從大學時起就很喜歡衝浪」,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日子都泡在海裡。我以前衝浪也衝了三年,不過現在已經不玩了。

為什麼我不再抬轎、不再打高爾夫球、也不再衝浪了呢? 我不否認自己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理由。

美國的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Boulding)在其著書《形象》(暫譯,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中寫道:「人類的行為以形象為依歸。」

 

「堅持的人(能夠持續的人)」和「放棄的人(無法持續的人)」之間,存在著對於事物「形象強度」的差異,而「形象的強度會決定人的行為」。

 

 

◆從想像中「放棄了也無關緊要的事情」開始捨棄

我不再抬轎、不再打高爾夫球,或不再衝浪,都是因為逐漸無法想像自己持續做那些事情的樣子。因為我對於持續下去會得到的結果沒有興趣。比起繼續打高爾夫球,然後「成為一名單差點選手的自己」,我對於「登上講台成為上司學講師的自己」有更強烈、濃厚、深刻、清晰且明確的想像,也有興趣。「想要變成那樣」的念頭也很強烈。

另一方面,當我在想像「放棄高爾夫球的自己」時,也不會有「好可惜」或是「放不下」的感覺。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放棄高爾夫球,轉而把練習時間傾注在「工作」上的原因。

 

人會對於「能夠在腦海中清晰勾勒的事情」採取行動。

 

我會購買平板電腦,也是因為我能夠想像:「有了平板電腦以後,我應該可以在咖啡館做這樣的工作。運用時間的方式可能也會變成這樣。」

我會開始學習少林寺拳法,也是因為我在腦海中勾勒出「身心皆具爆發力的自己、強壯的自己」,所以才會「想要變成那樣的人」。

當我想像自己什麼都不做,然後變成「沒有爆發力的自己」時,心裡就會產生一股「必須採取什麼行動才行」的焦慮感。

當我有「想要得到的東西」或「想要達成的目標」時,我會找機會和「已經擁有那些東西的人」當面聊一聊,或一邊模仿那個人的習慣,一邊想像「自己也變成了那樣的人」。

因為我相信「能夠在腦海中清楚勾勒的東西,最後一定會變成我的東西」。

如果在你的想像之中,現在開始不做(捨棄)這件事情,「結果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或「不會造成任何人的困擾」的話,請試著慢慢放手吧。

取而代之地,把那些能夠清晰勾勒的、「現在開始做,自己將會改變很多」的事情融入生活當中。如此一來,便可大幅改變自己的行動。

 

★我的行動:放棄對目標達成沒有必要的事,並把時間挪到工作上。

 

 

【SECTION 38:請停止利用空閒時間「提前」完成工作】

 

◆不要利用空閒時間提早完成工作

假如我決定「星期一的下午兩到六點是會客的時間(兩人X兩小時)」,接著把那段時間特別空了下來。

結果其中一名約好要見面的客戶,突然聯絡我說:「嶋津先生,我臨時發生了一件無法抽身的事,今天的約可以先取消嗎?」這時,我的下午行程就空了兩個小時出來。

那麼,我會如何運用這兩個小時呢?

 

如果是從前的我,一定會「提前」進行明天預定的工作。但愈是利用空閒時間提前工作,愈無法擺脫忙碌的狀態。

提早完成明天的工作,雖然能夠空出明天的時間,但最後還是無法得空。因為我有「提前工作的習慣」,所以我會在明天空出來的時間裡「提前塞進後天的工作」。

不過自從返抵日本後,我重新檢討了運用「空閒時間」的方式。如果因為約會取消等原因,多出一些空閒時間的話,我就會把時間盡量用在「沒做過的新鮮事」或「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情」上。

「看看別人推薦的電影」「去最近掀起熱議的商場逛逛」「找找看英語會話教室」……

 

如果把「空閒的時間」用在「過去不曾嘗試過的事情」上,說不定就能激發出新的商業構想,或是遇到改變自己的契機。

或許有些人會擔心「如果不提前完成工作的話,可能會趕不上截止期限」。但只要在規劃時間的時候,「把工作的進度提前安排」即可。如此一來,即使「只按照行程表的進度工作」,最後還是可以提前完成工作才是。

 

◆「必須禁止的事情」或「必須避免的事情」也要事先決定

無論是私事或工作,我都統一用日曆管理。統一管理預定的行程,就不會發生像取消「優先度高的私事」,然後排入「優先度低的工作」等狀況。

此外,行程表裡也會填入「必須禁止的事情」或「必須避免的事情」。比如說,我規定自己不能在講座的前一天飲酒,因此我就會在行程表中填入「禁酒」。

因為我熱愛飲酒,所以如果不定出「禁酒日」的話,我就會不小心放開來喝(汗)。

另外,我也曾在午餐的時段填入「今天不可聚餐(獨自吃午餐)」。如此一來,才能夠擁有充裕的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商業計畫。

規畫時間的時候,請預先把「該做的事」和「不做的事」都填入行程表中吧。相信如此一來,一定能夠放慢忙碌的步調,增加可處分時間(可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使用的時間)。

 

★我的行動:在空出來的行程表中,填入過去總是一拖再拖的事。

 

摘自《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作者:嶋津良智

書籍特色

整理人生的方法和整理房間或書桌一樣,都是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而已。作者從人生、習慣、工作、時間、人際關係等5個面向,歸納出可具體實踐的43個需要捨棄的人生心得,只要能具體應用,人生一定會開始轉變。

 





上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