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的藝術《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 – 每天為你推薦一篇好文章


 

克里斯多福:我們該怎麼理解傾聽、陪伴、關注,這幾項對生命是如此必要的事呢?我覺得可以將「傾聽」定義為對他人無言的陪伴。在這期間,我所有的關注、意識都集中在他人所說的事物上。這是一種複合的態度,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也有所得。

 

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克里斯多福:傾聽是一種謙遜的態度,是一種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態度。自戀的人不善於傾聽。就算是有時候我們會假裝傾聽,在焦慮、過度欣喜,或是太為自己的事操心時,我們是不能好好傾聽別人的。

在傾聽中,啟動了三項重要的機制:尊重他人的話語、放下自己,以及讓自己受到觸動。尊重他人的話語,首要在於傾聽時不對他人所說妄下斷語。這是很困難的事!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下判斷,表示喜歡、不喜歡、同意、不同意、覺得他說的對或很愚蠢。我們很難阻止自己在心裡下判斷,不過我們可以在每次注意到自己這麼做時有所意識並擺脫它,以便能真正更專注地聆聽他人。

 

‧不構思要回答的話,放下自己專心傾聽

傾聽的另一個態度是「放下自己」。這是我從病人身上學到的。極度害羞、焦慮的人總是害怕自己比不上和他們對話的人,以致他們因為忙著準備自己要回答的話,而沒好好傾聽。在真正的傾聽中,我們不該準備自己要回答的話,而只是專注於傾聽,放下自己。有時,我們會覺得處在這樣的位置上有點「冒險」,不過如果我們放棄在傾聽他人時準備自己的回答,我們的回覆才會更為深沉、恰當。

 

放下自己,也是一種誠懇且純正的傾聽,我們會在這時讓自己受到觸動、感動,而沒有判斷、控制、操縱的欲望與任何的意圖。

 

我的內向讓自己較喜愛傾聽更甚於講話,這算不上什麼優點,也沒費我什麼力氣。不過,隨著時間與工作的進展,我的傾聽能力還是有進步。這項進步,主要是靠著靜坐冥想的操練而來。從靜坐裡,我學到了人要處在當下,不準備回答,完全放下自己,讓自己可以完全被對方的話語滲透,開放地接受對方的話語。就治療師這個職業來說,這樣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根據研究顯示,醫生平均是在二、三十秒鐘之後就會打斷病人的話,總是傾向於尋找症狀、迅速找到病人問題的答案,並且傾向在對談中掌握發語權。

 

我有好幾位同事都是上了年紀、頗有經驗的家庭醫師,他們對我說,醫生在治療病人時所犯下的錯誤,幾乎都是傾聽不良造成的,也就是醫生沒讓病人好好表達、沒問夠病人問題、太快自以為是地做出結論。我們以為治療就只是診斷,然後開藥方、給建議,以為這些比傾聽更重要。說來這也有一點像是身為父母常做的:給孩子建議、教育、安慰、糾正他們……但我們總是容易於不夠傾聽孩子說話、在一逝即不再得的難得機會中,沒讓孩子把話說夠。

 

至於夫妻之間的傾聽問題,在婚姻治療中有一種練習是:當一人說話,另一人很難不打斷他,或是他會抬起頭看天空、嘆息,或是坐在椅子上亂動一番;這時我們對他們說:「你就談一談自己怎麼看這狀況,你的配偶會坐在房間的另一頭,背過身,只是聽你說。我不聽她說,她就只是坐在那兒專心聆聽五到十分鐘,然後我們再把角色對調。」同樣地,我有時也會鼓勵病人在彼此很難用語言溝通時,寫信給他的配偶!首先,用文字表達時,我們比較會講重點,而且也比較不會衝動,因此比較不會表現出攻擊性與怨恨。再者,我們的配偶不得不耐心地讀信,既不會打斷它,也不會試著替自己辯護。讀對方寫的信,就像是不會立即做出回應的傾聽。靠著寫信,也提高了把訊息傳遞給對方的機會。

 

馬修:傾聽等於是我們為他人付出。為了好好傾聽,光是耐心對待他人並不夠,還必須誠懇地覺得他的事與我們有關。達賴喇嘛在除了仁慈之外,還有一項特質讓眾人印象深刻, 就是他不管對誰都是專注傾聽。不管是在私底下或是在公眾場合,一有人對他講話,他總是完全、立即地投入。即使是對機場大廳的一個過路客,他都是如此。

 

出於對他人的不尊重,我們總是想像和自己對話的人會說什麼,我們不等對方說完就自認已經明白他的問題在哪裡。我們帶著這樣屈尊俯就的態度,給對方的回答有時不免是不成熟、不完全、不符合其情況的。即使我們提供的是明智建議,我們總是不讓別人把心裡想講的話說盡。不能徹底表達心裡所想,是一件很讓人受挫的事。

 

很多人都抱怨別人不聽他們說話,感覺沒有人關心他們。政治論辯往往是這種漠不關心態度的最佳例子。參與政治論辯的人總會打斷他人的談話,然後就好像這還不夠似的,總會全部的人同時說起話來,就好像讓別人說話是懦弱的表現,是不可接受的退讓。

我們最好是讓別人把話說完,萬一他犯了錯,我們要平靜地指出錯誤。傾聽的第一步應該是真心地、沒有保留地關注他人。在他需要我們提供建議時,盡其可能地補救他的狀況。

 

有些人幾乎是不可能傾聽其他人說話的。我還記得有位常得打交道的不丹官員。每一次我問他問題,他總是不等我把話說完,就急著回答:「不,不,不!」這使得我們的對話看來很滑稽,像是:

「您認為我們明天早上能離開嗎?」

「不,不,不……請在九點鐘時準備好。」

我自己也是,在別人跟我說話時,我總有太快回答別人的傾向,即使我總沒猜錯別人要說什麼。但這不是與人談話的好態度,我常常很後悔自己這樣的反應,應該要改正!

 

克里斯多福:你所說的錯誤,我們全都會犯,尤其在被人催促、逼迫,或是在疲倦的時候。

 

有人來看我們,他開始跟我們說話,便提前想像他的話會怎麼結束、他會對我們說什麼話,我們也許會給他中肯的回答,但我們並沒真正傾聽他說話。可以說我們只做了一半的工作,因為別人來跟我們說話時,他要的不只是回答,還要感受到我們的陪伴,以及對他表現出友善與情感。

 

什麼是「傾聽而不下判斷」?

馬修:不妄自對別人本身下斷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這並無礙於我們對別人所說所做下判斷:確定其帶來的是身心安泰或痛苦,並且試圖了解之所以會傷害自己和別人的理由。

 

我們有兩種判斷別人的方式:一是絕對的,二是相對的。以絕對的方式判斷別人,這等於是做出宣告。例如,有人天生就是個壞胚子,一點同情心也沒有、總是整天抱怨,因為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一點也不可能改變。這一類的判斷設定了這個人的性格就像永遠鐫刻在石頭上,但這樣的判斷,近二十年來被靜坐冥想所證實的事實與神經可塑性的研究推翻了(我們的大腦會因我們暴露在新的情形中而改變,或是可能經由精神或身體操練而改變),也被表觀遺傳學的研究推翻了(我們的基因都有可能改變)。這些研究顯示,只要我們改變對思維、情緒、心情的處置方式,我們的性格到頭來是可能改變的。

 

 

‧學習傾聽,排除干擾溝通線路的雜音

亞歷山大:我的朋友,你們的談話真是讓我如飲醍醐……說到底,我們都有兩個耳朵, 不過卻不知道怎麼好好用它。現在輪到我做幾個提議,好讓我們的工具箱更添幾項有利幫手。傾聽,就像克里斯多福所說的,是放下自己,也像馬修所說的,不要「先驗」地斷定別人。如果是像拳擊手一樣一心只想把對方擊倒,這樣的做法是最糟糕的。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提醒我們:「在集體論辯之時,輸了的人贏得最多,因為他累積了知識。」這個做法很簡單,我可以停止在談話時準備回答對方的習慣,尤其是要遠離這種代替對方說話的討人厭傾向……

 

學習傾聽,等於排除使這條溝通線路嗶剝作響的干擾音。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所提出的「模稜兩可」的概念,指出當人處於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含糊狀態時,會將周圍的一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而不再認真地思考其中的真意,甚至喪失自我反省的能力,而迷失自己。這對我幫助很大。常常,沒把對方的話聽到底,卻把話題都帶回自己身上、帶回我自己的故事、心理類別。在反射作用的驅使下,我們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這讓我想起了我岳母」「你讓我想起了我堂哥……」「我小時候也有同樣的經驗」等等。這時,我縮回到「我的」看法裡,而沒讓別人真正的存在。傾聽,即是停止這樣的反應,即是不再有現成的回答,即是停止將他人包裹在一堆標籤裡。模稜兩可的概念也為我施打了預防針,免得我將痛苦看得平淡無奇。

 

摘自《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 作者:馬修.李卡德、克里斯多福.安得烈、亞歷山大.喬連安

 

► 購買傳送門:https://goo.gl/bnEniG

 

書籍特色

哲學家、精神科醫師和佛教僧侶,多年來一直想合寫一本書。

三人因為這個企畫而相聚十天,就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促膝長談。

不是辯論,而是傾盡真心的深度交會。

他們的觀點意見不盡一致,但目的都是盡可能減少人生的痛苦和消極情緒,啟發人追求幸福的潛能,發現和發掘「利他」的人生動機,從而獲得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





上 / 下一篇文章